當年到奧匈帝國十日遊,買了將近一百張風景明信片,回來陸續送人,目前整理舊資料,發現還剩下三十幾張,另有兩百多張傳統底片照片。

先翻拍明信片,這些風景片當時大量印製,很制度化,都侷限在奧地利湖區、維也納史蒂文芬教堂、熊布爾宮及布達佩斯…等著名景點。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奧匈帝國的舊風景明信片…
八十年代到歐洲旅遊,大家習慣購買風景明信片作為紀念。九十年代以後,就很少有人再買這種東東了。

時代總是進步的,只有台灣在退步。

想當年在莫札特的故鄉碰到大陸團,九月還穿著西裝打領帶,一付老土的樣子。

十年後巴黎再碰到,他們已經變成高消費的旅遊團了,都是名牌的休閒服,如果不是鄉音重,喜歡大聲嚷嚷,還誤以為是日本團耶。
通往布達佩斯這條主要大橋,橫跨在藍色多瑙河上,相對於塞納河橋梁的纖細,顯得氣勢磅薄。




其實布達佩斯是個雙子城,由”布達”+”佩斯”合成。

上圖那座橋叫:伊斯特凡•塞錢尼,是布達佩斯市內跨越多瑙河的九座橋中最著名的一座。
就像我前年到湖區、維也納、薩爾茲堡遊玩,
刻意把17年前(民國85年)買的當地風景明信片帶出國,
寫一寫寄回台灣,
也是別有紀念意義啊。

bulukaikai wrote:
就像我前年到湖區、維...(恕刪)



你字比較漂亮,名家手筆,可以隔空寫字,小心被粉絲郵差沒收明信片當紀念品。

傳統底片型單眼照片還沒整理,要不要秀幾張?我當年可是帶著笨重主機,加兩個變焦長鏡頭(廣角鏡、500米長距鏡)加一個偏光鏡,漂洋過海去拍照的,在哈斯達特湖中,用大景深拍到一個少婦在游泳,表情生動活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