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 wrote:
現在人都病了每次都拿...(恕刪)
其實大大言重了
並不是消費者愛拿網路成本價去衡量店家
而是店家的進貨成本與工資根本就不夠透明所致
消費者都有選擇的權利
但這行本來就是要有做過功課的人才知道
這些保養耗材的用料品質是好是壞
一般人哪知道用拆胎機拆或用工具"鍬"出來的差別在哪
他們只懂得輪胎破了要補、機油哩程到了要加,車子會動就好
分不出添加氮氣有啥分別、機油號數有啥分別,車子為啥不會動
儼然變成賣家市場..
在日本資材價格是寫給客戶看的(當然價格因店家而異)+工資(總額的10%)
非常透明,顧客看到修復清單就能明白每項花了多少錢(而資材價格上車廠網站就能找到)
而台灣卻沒有..沒有人知道你換的那罐機油
資材佔幾趴,工資佔幾趴...也難怪會被質疑
說真的..為何不敢寫明?還不就是怕客人看了嫌貴不上門
就是想多賺點罷了...被質疑剛好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