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寒流很冷
很想上山爬山去又想著有點懶
可是不出門走走又對不起自己
所以甘脆來去南橫西段梅山口逛逛吧!!

經過南化台20線路邊
盛開的龍船花在寒流來襲中依舊努力開放

龍船花屬於馬鞭草科的小灌木,大陸地區大多在端午龍舟競渡時節開花,所以它才被稱為「龍船花」。
植株的高度大約是1~2公尺左右。小枝四稜形;葉子有長柄,廣卵形至卵狀心形,
三至五淺裂,長15~21公分,葉端尖瑞,掌狀脈五至七條,葉基心形或近圓形,全緣或細鋸齒緣;春末至深秋間開花。
大形圓錐花序頂生,全體呈深紅色,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花萼深裂,花冠不整齊,五裂;雄蕊四枚,
約為花冠筒的兩倍長,這種特長的雄蕊,在其他花朵很少見,也是它最大的特色;
核果近乎球形,徑約7mm,成熟後是墨綠色。

每回騎車經過這裡
總是喜歡停下來看一下南化水庫
雲霧嬝繞的湖光山色也有一種濛瀧美

來到甲仙了
甲仙的芋頭可是出了名的特產
就連甲仙大橋也是漆成芋頭色呢!

沒有在甲仙耽擱時間
繼續上路前進
風災崩塌的邊坡也已經修整完畢
等待大自然的自我回復!

有朋友說經過時味道很難聞
那是在外層植上由粗糠肥料跟土壤混合物再噴上表層的
讓表層自然綠化
屬於生態擋土牆工法,結合植生工程,增加植栽的抓地力,盼遏止山上土石頻頻被沖刷崩落。

路旁盛開的整叢野花迎風招展

槍刀菜別名:槍刀藥、鯽魚膽、六角英、獅子草
用途:
1.綠化用:可作綠化植被用。
2. 藥用:全草味甘、微苦,性寒。歸心、肝、肺經。清熱,涼血,利濕,解毒,生津,利尿。
主治感冒發熱,熱病發斑,暑熱煩渴,吐衄,便血,尿血,崩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
肝熱目赤,眼結膜炎,小兒驚風,小便淋瀝,帶下,帶狀疱疹,癰腫疔癤,刀槍外傷,蛇犬咬傷。
莖葉加冰糖煮涼茶喝治肺炎喉痛,可解熱、消炎。

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 50~100 公分,莖有節而稍膨大,節上分枝,光滑無毛,綠色。
葉對生,具柄,葉片大小變化大,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 3~12 公分,寬 1.5~4 公分,基部鈍形或近圓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形,全緣或微波緣。
小花數朵着生小枝上部腋生,排列成疏聚繖花序,基部具葉狀總苞片;花萼 4 裂,裂片條狀披針形;
花冠粉紅色至紫紅色,長約 2~3 公分,下部細管狀,上端 2 唇裂,下唇較大;雄蕊 2 枚,着生花冠喉部;
子房上位,卵形,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柱頭 2 歧。蒴果,種子 1~4 粒。花果期周年,夏季較盛。

看到山谷裡農舍
有一種與世隔絕有如世外桃源

隱者,無不是想遠離煩囂,尋求獨自一身的自由思索,甚至是時間或空間
然而,隱者之高下;不再其追求的程度到了哪裡,而是在於成就的方法,
以及心態的轉換。
小隱於野,隱遁於山林,回到自然,遠離人居,追求一種桃花源似的隱逸之美。

海拔369公尺的荖濃
荖濃村人口聚集地多在荖濃東半部荖濃溪西岸之河谷台地上,
涵蓋水冬瓜、蠻仔埔、下荖濃、頂荖濃、直瀨、田營底等舊部落。
水冬瓜是從新發大橋到往彩蝶谷的叉路口。
蠻仔埔是「蕃仔埔」之諧音,位於水冬瓜至第一號橋之間。
下荖濃為今荖濃村的中心區;再往北走,即為頂荖濃。
直瀨位於下荖濃往甲仙間的部落,田營底據說是日據時代的練兵場,因靠溪邊,光復後闢為稻田。

仍舊趕工中的高架橋樑

前面就是寶來溫泉區了
寶來溫泉區是前往南橫的必經之地,加上遊樂區的開發已發展成為南台灣一個重要的旅遊風景名勝,
交通便利加上寶來溫泉泡湯的環境剛好位在荖濃溪往南橫公路旁,四周溫泉渡假山莊林立、市街發展相當繁榮!
風災後重創寶來地區的觀光業
期待一切都會慢慢恢復以前的榮景

溪底河床便道上來來往往忙碌的工程車輛
看著砂石淤積的溪床真是讓人搖頭啊!

來到寶來老街
與台20線寶來大街相較之下
老街的安靜更讓人喜歡

寶來遊客中心(老樹廣場)

所謂"樹玫瑰",並不是那種會長成大樹般的玫瑰,
而是利用強壯的薔薇根莖為砧木,再將優種玫瑰(也就是會開美麗花朵的玫瑰)嫁接其上。
樹玫瑰因接種於砧木上端,而砧木本身已在四、五呎之譜,
優種玫瑰藉砧木根莖的強壯而繁茂,生長狀態良好時,
往往形成傘狀樹冠。

"樹玫瑰"選用的多以多花性品種為主,
而這類玫瑰通常以單瓣居多、花枝較短且花朵較小,
這和尋常市場上看到的大輪長枝重瓣玫瑰有著大大不同,
一個是小家碧玉,一個是大家閨秀,
喜與不喜端看個人品味。

寶來地區為南台灣溫泉旅遊及熱門之泛舟、賞梅景點,
並為欣賞南橫高山自然景觀之入口門戶,假日期間遊客活動頻繁。
茂林國家公園風景管理處為因應遊客旅途中休憩停留所需,
提供適當的旅遊資訊、休憩、優質餐飲環境乃於寶來老樹廣場位置興建「寶來老樹廣場遊客中心」。

寶來老樹廣場現有珍貴老樹群(檸檬桉、老樟樹),
從六龜進入寶來地區之途中可明顯看見老樹廣場及高聳美觀的老樹群,
老樹廣場相較於周邊地形較為高挑其位置可眺望荖濃溪河谷及延綿環繞之山丘,
風景優美,平日亦有遊客停車駐足到此欣賞優美之河谷景觀,
每年賞梅溫泉季節慶活動老樹廣場亦為主要辦理展演之活動場所。

浦來溪頭社戰道全長約三公里,海拔不高,僅約450至500公尺,步行時間約一小時。
這條戰道據說是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控制和消滅原住民激烈的抗日行動,沿著美瓏山稜線而修築的道路,
目的是將原料運送至寶來峰頂,以便興建美瓏山砲台,而成為浦來溪頭社戰道的前身。
沿途的坡度起伏不大,走累了,還可以在簡易的座椅上休息,是條老少咸宜的大眾健行路線。

檸檬桉相當特別,它的特色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引人注目,
只要輕輕按一下葉子,檸檬的香味便奇蹟似的撲鼻而來。
在春夏樹木生長旺盛的季節,桉樹這一類生長速度快的樹種,會有脫皮的現象,
這是因為每年都必須更新,並且由於樹皮內層的木栓形成層生長得很均勻,
所以才能在同一段時間內,讓所有老樹皮都蛻盡。
檸檬桉的生長十分快速,而且他是全世界最高大的樹種之一。
此外,它的樹幹到了相當高度後才會有分枝,
樹皮明顯的剝落、光滑,葉細長、枝條稀疏,
所以檸檬桉林下很透光。大片成林時,
林中還會充滿檸檬的芳香。

檸檬桉生長快速,為主要經濟樹種,
樹皮脫落後露出白至淡藍灰色的光滑樹幹,
可能樹幹太滑,所以在台灣檸檬桉又稱「猴不爬」!
耐寒、耐熱、抗瘠、抗旱但不易移植。
葉富含油點,揉之有檸檬味,故名。

高聳直立的軀幹
樹木的堅毅讓你學習剛強 葉子的柔軟讓你學習微細的觀察和態度的從容
樹有分別為大小形狀不一的形體 葉子可以千奇百狀 種類卻是千差萬別
大到如松柏和聳立天際的檜木 小到道路和公園不知名的小樹苗
樹的生命卻是令人屏息令人驚嘆 生命之力可大可小
大到有綿長如千年之樹幹 可小到瞬間從容就義死亡

寶來遊客中心第一期工程(房屋建築工程)於98.10.13開工,99.02.06完工。
一樓主要作為遊客服務中心,包括遊客諮詢服務台、多功能視聽室、
旅遊導覽互動查詢媒體、展示區及休憩木造平台。
二樓為小型會議室研討室及辦公室。一樓戶外並可做為多元休憩空間,
將老樹廣場休閒遊憩功能與周邊溫泉及農特產業相結合,
提供更優質、便利的旅遊環境,促進本地觀光發展。

樟樹
科別: 樟科(Lauraceae)
學名: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型態: 常綠性大喬木,高可達50公尺,全樹具有芳香精油,樹幹通直,樹皮紅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粗裂紋,皮孔不顯著。
葉: 葉有長柄、互生、革質、闊卵圓形或橢圓形,葉柄細長,光滑或略有毛茸,先端尖銳,葉微波狀緣,葉脈為三出脈,脈腋具有凸線,搓揉有樟腦的辛香味。
花: 花數多、較小,腋生,圓錐花序,生於枝之頂部,黃綠色;花筒短,每年2~4 月開花。
果: 核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帶有光澤,基部托著杯形先端截斷狀的花被。

樟樹為臺灣原生種,因樹幹上紋路分明(章),章字旁加了木字,就叫樟樹。葉片揉搓有樟腦的辛香味。
清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的說法是:樟樹的木材上有許多紋章,所以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才有「樟樹」之名。
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樟」字乃是因其樹有香味而來的,
由於「獐」與「麝」是相近的動物,而樟樹的香味甚濃,所以取名為「樟」,與動物的「獐」是一樣的意思。

寶來遊客中心的環境整理得很不錯
朋友有機會來到寶來不要忘了來走走喔!

寶來溫泉區位於南橫公路西段要衝且鄰近不老溫泉區,
寶來溫泉泉源源自六龜鄉寶來村東方的寶來溪谷中、
海拔約為550公尺,溪谷兩側峭壁懸崖、景色壯麗;
寶來溫泉區在日據時代原本皆為原始森林,
種滿了檜木、樟木、櫸木等等山林樹木,
因此日籍長官便稱此地為蓬萊仙境,
成為今日寶來地名的由來。

記得去年曾經來到寶來
當時整條寶來大街看不到外來的遊客
今天再次來到這裡倒是看到越來越多的遊客到訪
也許跟全盛時期無法相比
但是已經開始向前邁進了
讓人覺得只要堅持到底總會度過困境的

觀看寶來村四周景觀大嘆天地間無情的力量
原本山明水秀的寶來村如今四周景觀變的如此差
心想不知道還有多少次88風災及919水患
寶來村有能力再承受嗎?
希望老天保佑吧!

灣流峽谷奇石聳立

位於南橫公路90K處─-高中檢查哨處。地質主要由玄武岩質枕狀岩流構成,岩石由東向西排列,由西向東排列均有。
枕狀熔岩流區分成二群集,一在荖濃溪谷出現,而另一在寶來溪谷中出現。
前一群集總共在南橫公路沿線上出現至少五處之多,從最南至最北,總共延展5公里,
成為東北─西南排列與區域之地層走向頗為一致,
其中以高中檢查哨前的一處最為壯觀,枕狀構造也保持的十分完美。
枕狀岩流因外形成橢圓,形似枕頭而得名。每個『枕頭』大小差異不大。

南橫的岩層是個大自然界很棒的地質教室
是學習地質很棒的場所
枕狀岩流由玄武岩質形成,由深海火山爆發,熔岩流經急速冷卻而成,
因急速冷卻而凝結成最小體積──球形,經擠壓後成橢圓形。
在南橫公路90K處的枕狀岩流區,左右為頁岩區,
由此可推測在左右頁岩區深海堆積之間曾有深海火山噴發,
而右急速冷卻,故成枕狀岩流夾於二層之間。
方解石為地下水中碳酸鈣沈澱堆積而形成。
由岩石的堆積方向,可推測得知地層的新舊。

荖濃溪(布農語:laku laku,意即"兇猛不定的河水")位於台灣南部,
為高屏溪的主流上游,河長137公里,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
分佈於高雄市東部、屏東縣北部、臺東縣西端一小部分及南投縣南端一小部分。

荖濃溪為台灣的第二大溪流,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1373平方公里,
多為低度開發之山林,有南部橫貫公路沿溪谷而行;因為屬於縱谷地形,
而且沿途加入了七大支流及無數小支流的水量,所以水流湍急!

來到海拔515公尺的桃源
桃源區位於高雄市東北部,總面積約為928.98平方公里。
本區位於中央山脈玉山南麓,地形大都是高山,屬高海拔林地,地形特殊,天然資源豐富,
有懸崖、縱谷、溫泉、吊橋。昔日鄉境轄有雅爾部落,原住民稱地名為「加拉猛」,而日治時期則名為「雅爾」;
光復後稱「雅爾鄉」,西元一九五六年十月,政府認為本鄉山明水秀猶如世外桃源,將本區改名為「桃源」。
由於南部橫貫公路貫穿鄉境,因此帶動區內的繁榮進步。景觀優美的南橫公路,特別是關山啞口一帶,是觀賞雲海的好地方,
是高雄市瀑布和溫泉最多的觀光溫泉遊樂區域。

以貨櫃灌上水泥充當橋墩的臨時便道橋樑

就公路景觀而言,南橫公路是不折不扣的地質之旅,高雄縣路段沿著荖濃斷層施築,
荖濃溪東邊是已變質的古老板岩地層,側面是年輕未變質的沉積岩地層,峽谷兩岸岩層裸露,
豐富的節理變化,皺褶扭曲展現大地的力與美,斑駁風化展現蒼海桑田之易逝,景觀令人目不暇給。

南橫公路依山勢逐級開築而成,距今已逾三十年,
由於山區節理發達,地質風化嚴重,
加上地震過後,邊坡土石鬆動,
每年汛期,颱風豪雨造成邊坡坍塌、落石坍方情形,
阻斷交通;癱瘓部落居民通行,影響沿線住民之民生問題甚大。

布農族的雕刻藝術,以族人的社會生活為主,布農族為狩獵民族,
雕刻家常刻畫獵人們背負著重物、半蹲姿態、頭仰望著天,細膩地呈現刻苦勤奮的堅定神情。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
是部落的散居社會。 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
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
總人口數約三萬七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
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布農的住屋
布農族是父系氏族之社會,各氏族的組織,皆公氏族部落為中心而部落以老人統治為原則,
領袖之下有部落長老會議。
由於居住的地域很廣而布農族人的住屋使用材料大都就地域環境而有所不同,
但大多數的房子皆以石板為主要材料,
而布農族的傳統住屋所以設計的窗戶較稀少,是因為封閉式的建築不但可以防止毒蛇猛獸的侵入,
發生戰山也不容易被敵人攻破。而因生活方式的關係,家族成員很多,敬老的觀怷相當深厚,
大家族合居制度:且因好打獵,通常布農族人會在住屋入口上方上或簷下搭獸骨架,
也有將獸骨掛在屋邊樹上,形成布農部落的一大特色。
布農的文字
傳說從前布農族曾經有文字,在一場大洪水中,兄弟倆分別帶著先人留下的寶物避難,
負責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將文字流失,從此布農族人便失去了文字。
雖然失去了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畫曆」,
這是1937年學者自南投一位族人家中發現的一塊木雕畫曆,
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

布農人稱「人」為bunun,這也是該族名稱的由來。
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主要在南投縣的信義、仁愛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
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的桃源、三民兩鄉、以及臺東縣的海端和延平兩鄉。
其人口數約37000多人,在臺灣原住民中居第四位,但分佈面積則僅次於泰雅族而居第二位。
就遷移而言,布農人卻是臺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布農樂器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
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
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
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
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
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
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布農衣飾
布農族男子以鹿皮為衣料,上衣為帶毛鹿皮背心,外披露皮披肩,
背心的背部是用一整塊皮做的,前襟兩塊,胸部敞開。
正胸織成幾何形之花紋成斜方塊。自頸間掛一方形的胸袋、腰亦掛有腰帶以蔽其下體,
盛裝時另加鹿皮縫成臂套與帽子。
布農女裝則是以黑布或紅布纏頭,常衣窄袖常裙,
肩袖以刺繡滾邊,下穿圍裙膝褲。
布農族在衣飾上的織紋、多用黃、紅、黑、紫四色互為配而成條紋,
配色非常調和美麗。其次秀技術也較複雜而精巧。

布農族的傳統祭典,可歸納為三種:
一.生命禮俗:與生命有關之祭典,如結婚、小孩慶生、成長禮、葬禮。
二.歲時祭儀:與農耕、打擸有關之祭典,如播種祭、打耳祭、小米進倉祭。
三.臨時祭儀:因臨時需要而舉行的祭典,如出草祭。

布農族依其氏族的不同可分成六個社群:
卓社群(take todo)
卡社群(takebakha)
丹社群(take Yatan)
巒社群(take banua)
郡社群(bubukun)
蘭社群(take pulan)
郡社群(bubukun)分佈於南投縣信義鄉郡大溪、陳友蘭溪沿岸,新武路溪沿岸及著濃溪沿岸。
目前分佈的地區有南投縣信義鄉之羅娜村,東埔村,東光等村 ;
台東縣海端鄉之錦屏村,利稻村,霧鹿村,下馬,新武,初來,海端,紅石,
崁頂(kanatin原為里攏山社),加拿;
延平鄉之武陵,延平,永春,紅葉,鸞山;
高雄縣三民鄉現改為那瑪夏鄉之民生村,民權村 ,民族村 ;
桃源鄉之建山,高中,桃源,寶山,動和,復興。梅蘭,樟山 ,梅山 等村落 。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
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
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
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
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
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
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一、桃源鄉各村地名的由來
桃源鄉從前境內以鄒族人、魯凱族人、平埔族人為主,而布農族人則是後來陸續遷入的族群,
經過時代的變化,部落的遷徙,目前以布農族人居多。
桃源鄉內總共八個村,依序是:寶山村、建山村、高中村、桃源村、勤和村、復興村、梅蘭村、梅山村。
然而,這些地名都是在光復後為了畫分行政區域而命名。
對於各部落的典故和族群的關係都是有特殊意義的。
以下介紹桃源鄉從前俗稱的老地名,我們將可以發現其中的歷史和地理變動的關係及祖先命名的智慧。
加拉夢(桃源)-
以前桃源地區有雁爾部落、鄒族人稱地名為「加拉夢」(譯音),而日據時代則命名為「雁爾」,
曾因原住民被誤殺而與日人有過爭,鬥後來被以武力控制降服。光復後稱「雁爾鄉」,後來改名為桃源。
馬斯斯康(藤枝)-以植物為名
馬斯布(建山)-以植物為名
白箭(高中)-鄒族的山,以現在高中檢查哨到塔羅濃河為界,過去主要是以南鄒沙阿嚕阿族中白箭社群人為首,因此而命名。

布農(BU-NUN)祖先相信溪流孕育所有生命,涵養綠色大地及萬物,刻劃高山溪谷的美麗景色。
許多布農族人沿著溪流上游形成聚落,他們知道沒有了溪流就沒有了綠色森林,
沒有了綠色森林就沒有了豐富的獵場,沒有了豐富的獵場就無法滋養布農族人的生命。
由此可見,布農的生命和溪流息息相關河水和布農無疑就是生命共同體。
居住在高雄縣桃源鄉境內的部份郡社群(IS-BU-KUN),在布農第二次大遷移時由中央山脈往東,
為了尋找更豐富的獵場,翻越了中央山脈向荖濃溪上游沿岸形成聚落,拓展了布農族分佈的領域,
延伸了布農族在中央山脈的足跡。

布農族人是臺灣島上九大原住民之一,布農族語言系統屬於南島玻里尼亞語系,民族的體型是屬於馬來群。
布農族在臺灣最早是居留在臺灣南部(今台南)的左鎮,而後來適應不良,慢慢遷往西部平原土地之上。
早期布農族的居住因遭到洪水、雷電、地震、颱風、傳染病等自然天災的侵襲,
或是漢人以及臺灣原住民各族的侵入,就離開平地進入佈滿毒蛇猛獸,深不可測的中央山脈,
從事臺灣原始森林的開發工作。
最初布農族選擇濁水溪上游支流的卡社溪郡、丹大溪和巒大溪等兩岸居住下來。
後來,大約在十八世紀初,布農族開始越過中央山脈向東方(今花蓮縣及台東縣)移動,
稍後又轉向西南及南方(今高雄縣)移動,後來布農族有曾因為追尋獵物與肥沃的耕地,
出現二次大規模的歷史性種族大移動。
第一次的路線是由中央山脈玉山的北側往西邊移動。
第二次的路線由中央山脈西側往東邊,穿越拉庫拉溪(今花蓮縣)卓溪之八通關南下,
向台東縣新武路溪流域(今台東海瑞鄉境內),在經過關山越嶺線進入北絲鬥溪一帶。
同時再翻越中央山脈進入高雄縣境內,狩獵到荖濃溪上流一帶(高雄縣桃源鄉)。
其主要的布農族群taki vatang 丹社群、takbanuth 巒社群、is bu kun郡社等三個社群。
長期的移動,使布農族成為臺灣原住民中活動力最強,移動率最強的社群。

射耳祭
射耳祭中的重點儀式就是「射耳」了!這隻獸耳通常是鹿耳,
為什麼要選擇鹿耳呢?因為鹿是布農族狩獵時最希望捕捉到的野獸。
鹿生性多疑,容易受到驚嚇,跑起來速度快不好追捕,能夠獵捕到表示獵人行動敏捷、技術高超,
再加上牠的體型大,拿回部落分食非常有面子,會被族人視為英雄,
這些原因使得鹿耳變成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此外,射耳祭的另一個高潮便是馬拉斯達棒(malastapang),也就是誇功宴,
這是男子們光宗耀祖的時刻,也是對年輕子弟的機會教育,想要得到這個光榮,就要勤於精進技術。
誇功宴時男子蹲成半圈,女子站在後面,每位男子自己報上打獵及獵取敵首的成績,
向眾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婦女接著獻上小米酒祝賀。
每報一句,眾人跟著回應一句,每個人都要據實以報,不能多報也不能少報,
最後一同歡呼,一唱一和間表現出豪邁氣概,
也呈現出布農族特有的合音節奏性與音樂性。

離開桃源繼續前行
看到那一年比一年惡化的地質,一年比一年難行的道路,
讓人每走一趟南橫都感到另一次的心痛!

勤和村打耳祭
『打耳祭』是布農族最重要的祭典,以前的『打耳祭』,在祭典舉行之前,
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必須上山去打獵,把獵物的耳朵割下掛在木架或樹枝上,
讓全村的男孩子輪流用弓箭射;
未成年的小朋友則由父親或哥哥陪伴下,到場中練習射耳朵,
據說,經過這樣的訓練以後,等到他們長大以後,才能跟父兄一樣成為優秀的獵人。
『打耳祭』又稱為射耳祭,以前是專門射鹿的耳朵,
那為什麼要專門射鹿的耳朵而不射動物其他的地方呢?
據布農族的人說,那是因為鹿奔跑的速度快,耳朵靈敏,不容易射中,
如果能射中鹿的耳朵,那其他的動物也就能輕易的射中了。
打耳祭的儀式舉行過後,出獵回來的族人便蹲著圍成一個圈,開始『慶英雄』,
方式是依年齡大小的順序,每一個人自報打獵的成績,
每報一句,眾人回應一句,一領一和,以應答的方式進行。

布農族男子服飾在設計上多有百步蛇圖騰的圖案,
據說在明初,服飾為素白沒有任何彩色織紋,
後來由於百步蛇的鱗紋而激發其創作靈感,織成菱形紋,
象徵布農族與大自然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
也象徵著貴族的崇高地位及護身避邪的神秘作用。

勤和部落隸屬高雄縣桃源鄉,人口約42戶,是鄉內最小的一村,居民幾乎都是布農族郡社群。
本地本來是南鄒族沙魯阿人的「排剪社」舊地,這一社人自稱「唻亂」,
布農族語將本地名為「武唻亂」,意思即為「唻亂社人住的地方」。
勤和村人幾乎是以務農維生,部落的旱田集中在對面東方海拔7、8百公尺的老舊址,
村人較大的煩惱,就是高地缺乏水源灌溉,他們期盼政府能補助興建一座大水塔,
好讓村人能夠好好的耕耘,有穩定的經濟收入與產出。
據記載,唻亂社本是住台東新武呂溪的上游,約2百多年前遭布農族的侵襲,
先是遷於現今六龜不老溫泉附近,約140年前受到平埔族壓力,只好再三遷到勤和,
但是遷村30年後,卻又遭漢人傳染天花,全社病死1/3,其遭遇與阿里山的鄒族可謂同病相憐。
民國7年只剩下8戶約30多人,當時已經是日本人統治的和平時代,
剩留的沙魯阿人先邀請了布農族姻親武姓家族入墾,後再加入杜姓布農族,日後即逐漸變成純布農族的部落。

曾經的少年溪風景區如今遭土石吞噬早已不見蹤影了
真的是面目全非!大自然的無情也讓人畏懼不已!

生態工法修護的邊坡
期待能夠真正穩固邊坡土石

堆砌在溪谷河床上如山的砂石

溪谷全景圖

看著溪底的工程車輛可想而知整個沖刷下來的砂石數量之巨
只是不知道若是在遇到颱風侵襲大水來犯會是怎樣的情景
想到這裡真讓人擔憂

人家說水火無情
水是世上最柔弱的
但發起威來卻也是最恐怖的

鋼樑便道

路旁小型的堰塞湖

湛藍的水綠色的青苔也自成一個小小的天地

清澈川流不息的荖濃溪水

溪床便道不過比河床高些而已
蛇籠裡的石塊能否抵擋得了溪水的暴漲呢?

來到海拔675公尺的復興
有「「愛玉村」之稱的復興村,愛玉、金煌芒果、梅子都是主要作物,風災之後,農路坍塌,未毀的若碰上雨天也岌岌可危。

很有日據時代駐在所味道的復興村派出所

樂天知命的復興村民說,「永久屋是美麗的謊言」,要安置災民們居住、暫時補貼生活很容易,卻難以長久,
「我們會老,等沒有手、沒有腳的時候,怎麼生活?還不是要靠年輕人工作。
與其如此,倒不如回鄉務農,至少能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還是返鄉,我們原住民生活在山上,幾百年傳承的,心就會安定。農產賣不出去,也是快快樂樂。」

梅蘭明隧道

農族族群為布農族六大族群中的郡社群『Isi Bukun』
傳說郡社群的祖先曾住在巒大溪及陳有蘭溪流域(卓社群居住地南端),
後因天災人禍而遷移至郡大溪岸之郡大社。
十八世紀末葉,由於人口增多,耕地及獵場明顯不足,
郡社群人一方面越過郡大溪及陳有蘭溪向南邊之東埔社殖民,
一方面翻越玉山進入拉庫拉庫溪上游(今花蓮縣卓溪鄉境內)建立部落基地。
約在十九世紀初,再沿中央山脈南下,在新武路溪上游(今南橫公路利稻村、霧鹿村一帶)建立部落,
並開始擊退當地之原住民族南鄒族及下三社之排灣人。
十九世紀後半葉,部份郡社群人直接由越過關山越嶺南下向荖農溪流域(高雄縣桃源鄉境)
及內本鹿(今藤枝、馬里散山一帶)地方殖民,並壓迫趕走當地南鄒族人,
強佔該族之獵場拉固斯(今高雄縣桃源鄉樟山村和桃源村一帶),
建立「拉婆蘭」、「拉固斯」等部落,也就是學校現在所在之學區。

來到海拔1014公尺的梅山口

梅山口餐飲大街
今天是第二次來到這裡了
再次到來這餐飲商店街依舊是門戶緊閉

台灣櫸
俗名:紅雞油、雞油
科名:榆科
學名:Zelkova formosana Hay
特徵:
分佈於低海拔較乾燥的山野,為台灣闊葉樹五大木之一。
原生落葉大喬木,幼齡木枝幹細長,樹皮鱗片狀剝落,
長橢圓形,樹幹圓錐形,樹勢高雅。樹皮為帶有光澤的灰褐色,
有橫列的皮孔。枝葉柔美,葉互生,長卵形,
有鋸齒狀葉緣,質地為紙質,表面粗糙。
原生在中低海拔闊葉林中,秋、冬落葉前葉子變紅、黃,
是優美的庭園樹和行道樹。
它的枝葉十分柔美,小小的葉片鑲著鋸齒狀的葉緣,
看起來十分可愛,灰褐色的樹皮,帶著漂亮的光澤,
並有明顯橫列的皮孔。
它的木材刨光後有油臘的感覺,如同塗過雞油般,
所以又稱為「雞油」。它的用途極廣,
為高貴的地板及樓梯扶手、雕刻、合板、裝飾用材。

趣味小記事:
樹皮
灰褐色,有雲片狀剝落。其材質堅硬又不易裂,
魯凱族用樹幹製作杵、鋤頭的柄,及製作桌板及車輪。
目前為製作地板木拼板的最佳材料之一。
櫸木木材鮮紅赭色,質粗而硬重,刨削及其他加工容易,
刨面研磨後可顯出精美光澤是建築的上等材料。
如作樓梯扶手,鋪設地板等。由於葉形小而青綠,壽命長,
可以作園藝盆栽欣賞。

往梅山村的路口
待會兒再來去原住民部落走走吧!

盛開的花朵

火炭母草

原生種植物園
台灣第一原生種植物園,園內有四十餘種台灣原生種植物....

玉山國家公園梅山遊客中心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梅山口設有梅山遊客中心,提供各項旅遊資訊、解說服務及多媒體視聽服務,中心內並以模型、標本展示南橫地區夜行動物、水生動物等,頗具教育性。遊客中心旁有「布農文化展示中心」,館內介紹布農族分布範圍、文物及生活寫照,另有一處「原生種植物園」,園內有四十多種台灣原生種植物,漫步其間,除可認識多種台灣常見植物,還可享受森林浴,讓芬多精消除身心疲憊。

今天來這裡的遊客還算蠻多的
記得去年第一次來這的時候整個空曠曠只有我獨自一人
南橫公路西段目前只有通至梅山口
而來梅山口這裡賞賞花倒也是不錯的選擇

原生種植物園園裡有步道可供散步及觀賞各種原生種植物

原生種植物園:位於梅山遊客中心前方,面積雖小但五臟俱全,
園內規劃有40種以上的台灣原生樹種,
搭配解說牌提供遊客進一步瞭解原生種植物,
就像是露天生態教室一樣的寓教於樂。

梅山遊客中心前的櫻花,枝頭開滿了美麗的、紅如火的山櫻花嫣紅的綻放著!

幽靜的原生植物園

梅山口,海拔高度1014公尺,梅山村為高雄縣最高部落,屬於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盛產梅子、李子、玉米...

名 稱 鳥梨
科 別 薔薇科
原 產 地 台灣
用 途 盆栽觀賞,地被及花壇緣植
形態描述 烏梨屬薔薇科小喬木,台灣原生種之梨樹,果實不大,稍澀微甜,當作糖胡蘆之用,由於生命力強可做為高接梨之砧木。

鳥梨,過去都屬栽培,與各種雜交梨同為薔薇科梨屬。
因為果實小,生食酸澀,難以入口,
農人真正把他當經濟作物種植者本就不多。
不過本種因耐蟲害,用他來做砧木,嫁接新品種倒是不少。
嫁接不成或疏於管理終至長出鳥梨,大概就成為市售醃鳥梨的主要來源。

談起鳥梨,牙齒不自覺得痠軟起來。
小時候,能吃到的零食少得可憐,這種醃製過的小梨或糖葫蘆算是難得的佳品。
60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自產或外來水果琳瑯滿目,本島這種傳統的水果也隨之沒落,
年輕一代的幾乎不知鳥梨為何物。到風景地區遊走,偶而還可見賣鳥梨的小販,
總不知不覺走向前,小買一些,回味一下-那酸中帶澀的特殊風味。

鳥梨的花

英文名字叫 Taiwan cherry,
又稱為緋寒櫻,
分布在300-2000公尺的山區,
冬天落葉,春來先開花後長葉,花開滿時滿樹嫣紅。
花朵含蜜汁,不僅吸引昆蟲也吸引了愛吸蜜的小鳥如冠羽畫眉等聚集,
因此在觀賞櫻花的同時,也是賞鳥的良機....

重瓣緋寒櫻俗稱八重櫻或牡丹櫻 是台灣原生緋寒櫻的栽培種 花瓣多重.花色豔紅,花期通常在1-2月

重瓣緋寒櫻是緋寒櫻(山櫻花)的變種,重瓣的花朵,
花姿更勝單瓣的山櫻,觀花價值更高,
但甚少結出鮮紅又令人垂涎的櫻果,有點兒美中不足。
櫻花類的樹種,特徵明顯。
樹身或枝條上有大而明顯的皮孔,
葉柄上端具有兩枚突起的腺體,
新發的枝條上,葉柄的著生處,可見到很特別的絲狀托葉,
仔細觀察,很容易與其它物種辨識。
木材是雕刻的上等材料。
花瓣可作食材裝飾,
亦可油炸或作湯類配料食用,
加入麵包或糕粿中,
可增添美觀及美味,
曬乾還可泡茶,
獨具風味。

春天的到來是賞櫻花的時節
梅山口的櫻花盛開也並不因為遊客少而忘了開放
漫步在梅山口賞花可以避開人潮悠閒觀賞倒也是件樂事




貓頭鷹造型外觀的玉山國家公園警察梅山小隊
一般警察局給人的「呆板」印象,在梅山可說是完全被推翻。
梅山警察小隊位於南橫公路旁,可愛的貓頭鷹外型十分搶眼,
每每總吸引遊客駐足拍照,尤其當天氣晴朗的時候,
藍天白雲下貓頭鷹的微笑充滿著一股無可言喻的幸福感呢。

了無生趣的梅山口的商店街
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夠再度恢復過往的熱鬧呢?

台灣各地栽植的櫻花有一大部分為台灣原生種山櫻花,
山櫻花開花的時間是在早春時間,大約在每年的一月至四月間。
但其開花的時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即是要看當時的氣溫而定。
一般而言櫻花開花的氣溫大約在攝氏18度左右!

黃鵪菜

黃鵪菜

梅山青年活動中心很多人總是誤會成是在嘉義縣梅山鄉,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事實上,中心位於南部橫貫公路距台南市110 公里的玉山國家公園南區範圍內,
當地稱為為梅山口,行政區域屬高雄縣桃源鄉。

由於南橫公路全線為布農族人居住地,因此梅山青年活動中心亦成為救國團活動中心中最具有原住民色彩的活動中心。

很喜歡梅山青年中心裡這棟舊式木屋建築

已經很久沒看到這種架設電線的礙子了
彷彿時光倒流迴轉

水池旁的楊柳迎風搖曳

柳樹為落葉喬木,幹粗大,柳枝細長,無毛,呈柔軟下垂狀,為紅褐色。
柳枝會隨風搖曳,種植在河川,水池邊,增添詩情畫意,是古代文人雅士作詩填詞的好題材。

南橫公路梅山口到關山啞口之間的路段編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
海拔由1014公尺一直上升至埡口大關山隧道海拔2700公尺,
沿線具有中、高海拔豐富多樣的森林植被及高山地形景觀。

梅山口一景

稀疏的行人空曠的大馬路
曾經的車來人往讓人跟現在所見的景象搭不上來
南橫不通了就連時間也彷彿跟著暫停了

騎車前往梅山村
途經梅山隧道

梅山部落距活動中心一.五公里,為一布農族傳統部落,
族人大多從事傳統農作,來到這個山中寧靜小城,
您可以探訪布農族抗日英雄,拉荷阿雷的英勇事蹟,
而村莊前後各有一座美麗的吊橋,分別橫跨唯金溪及荖濃溪,
是遊客最容易流連忘返的地方,您會感受屬於山中真正和平與寧靜。

梅山布農語舊稱馬斯娃霍爾「Masuwahoru」,意為盛產黃藤之地,
在布農族遷徙史中,荖濃溪流域為郡社族群遷徙地區,
而梅山則是最晚開發之地,梅山聚落形成約是70幾年前。
現在的梅山地區包含了兩個部分;梅山口與北邊下方1.5公里處的梅山村。

唯金溪谷上方的關山吊橋 (馬舒霍爾吊橋)
玉山國家公園分別在村落尾端荖濃溪谷上方建有梅山吊橋,
及唯金溪谷上方建有關山吊橋 (馬舒霍爾吊橋),
二座紅色吊橋各長200及128公尺,橫越高聳峽谷,
立足其上,聆聽奔騰而下的水聲,極為震攝人心。

在布農族語中梅山的舊地名叫「馬舒霍爾」,
指的是長有許多闊葉黃藤的地方,
後來因這裡改種植了許多梅樹,
到了梅花盛開時節,一片美麗的花海,
故改名為梅山。
馬舒是「多數」的意思,霍爾是「藤」,意思就是這裡以前長有很多藤!
馬舒霍爾吊橋:「馬斯娃霍爾」指的是長有許多闊葉省藤(黃藤)的地方,
也是梅山舊名,因此原名關山吊橋的馬斯娃霍爾吊橋也被賦予一個最貼近部落的名字。
馬舒霍爾吊橋的鮮紅橋塔上被塗上了黑色的菱形紋,充滿原住民風的景觀,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拍照。

吊橋還算堅固,但仍然危顫顫、搖晃晃起來。
俯視潺湲流過的唯金溪倒也是驚險刺激!

高高架設在深澗溪壑之上的「馬舒霍爾吊橋」。

唯金溪發源於關山,在梅山村與荖濃溪匯合,
週遭湍急溪流與壯麗峽谷景觀組成一幅美感十足的山水畫。
發源於關山的唯金溪,沿南橫公路往西流,在梅山與荖濃溪匯接,
水流長約8公里,垂直落差卻將近2000公尺,造就了高山溪谷的奇麗之景。

部落的文化聚落所

梅山村乃是南橫公路梅山口站北方谷地2公里處,身居叢山峻嶺之中,溪水潺潺而流,
是一個寧靜、秀麗的小山村。在這座僅有八十七戶人家、村民不到四百人的布農族部落,
沒有商業的包裝、市儈的術語,只有熱情的招呼和靦靦的笑容;
正因為稍稍遠離了南橫公路的恩寵,讓這片世外桃源保有了最原始的氛圍與美麗,
筆直的鄉間小道沒有人車嘈雜的畫面,
這裡的布農族小朋友總是在街道上和一旁的運動場歡愉地追逐嬉鬧,
見到外來遊客也會熱情地邀請您一同玩樂,
所有來到「梅山」的朋友,總會不知不覺地打開所有語言、文化與風俗的藩籬,
愜意地沐浴在這座滿滿梅花香撲鼻的部落。

走過部落大街後眺望梅山吊橋

說到梅山,許多總以為是嘉義縣梅山鄉,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事實上,梅山是指位於高雄縣桃源鄉的梅山村,是布農族原住民部落,
也是南橫公路上進入玉山國家公園的入口,部落裡廣植梅樹,
每到冬季梅花盛開時節,滿山遍野都是嬌艷的梅花,美不勝收,
再加上多處國家公園級的超級景點,梅山一直是遊客流連忘返的世外桃源。

路上有一大片的李花白....

聯繫荖濃溪對岸的紅色吊橋,是梅山村聞名的梅山吊橋

梅山吊橋:是梅山村重要的地標,鮮紅色的橋身襯著清澈的橋身襯著清澈的荖濃溪谷令人心曠神怡,
而週遭溪谷是梅山村梅樹最集中的地方,每當冬季梅花開的滿山遍野時,行走吊橋上頗有一番動人詩意。

梅山吊橋限重2.5噸
很難想像當地居民的小貨車居然能從橋上往來行使

看著橋底下一塊又一塊碎裂的大石,那種強烈的違和感,不禁想起八八風災前,會是怎樣的景色?

過了梅山吊橋是銜接梅蘭林道
據說梅蘭林道生態豐富林相優美
還真想找個時間來去看看呢!!

漂亮的白色李花

突然小小雨點打在身上
往遠處瞧去似乎天氣狀況不太好
所以決定就此開始打道往回走囉!

經過樟山部落的時候特別停下車眺望那面目全非的溪谷
一旁的吊橋也僅剩下孤立的橋墩令人不勝唏噓!

經過梅蘭村
梅蘭村是南橫公路進入玉山國家公園前的重要聚落,
地處南橫公路105公里處,深藏在中央山脈山麓,
村內不過200多人,為小而美的布農族部落,
布農族語稱這兒為「拉芙蘭」 (Lavulang),
指的是過去南投信義鄉雙龍村後山的老祖先居住地。

對布農族人來說,桃源鄉是他們千里尋覓的桃花源。
這裡是布農族向南遷徙的最後一站,
百年前,布農五大社群最大的一支--郡社群為了尋找新獵場來到梅蘭村,
從此落地生根,梅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賽娜說,
目前聚落除了分佈於樟山國小少數幾戶人家外,
大部份村民都居住在梅蘭社區。
進入梅蘭村,濃濃的原住民藝術風情映入眼簾,
帶狀聚落沿著筆直的四線道兩旁延展,家戶門口矗立木雕、石刻,
樑柱上塗繪布農族圖騰,山腰步道也擺置木雕,足跡深入巷弄,
一幢幢木造涼亭、獵亭點綴其中,視線再向外,
蒼翠的巍峨山屏層層環擁,
空氣中盪漾幽靜善美的氛圍。

遙望變樣的溪床
要到何年何日才能再度恢復舊有的美麗景緻呢?

一路的細雨濛濛回來到南化
雨總算是停了!雨後的南化水庫也嬌羞的遮起面容!

天氣晴朗的時候,南化水庫湖水蕩漾,波光粼粼。
到了下雨的時候,煙霧迷朦籠罩青山,一派迷茫的景象。

後記:
喜歡走自己想走的路是我
不喜歡跟人擠人湊熱鬧的也是我
喜歡看看山林綠野也喜歡原鄉的樸實
人的一輩子面對太多形形色色的人事物
忠於原味做做自己又何彷呢!!
發掘我們周遭的美麗事物用心體會用心去關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