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初持续大约10天,包含了前后两个周末。这种大聚会并没有活动日程表,还是有一些演唱会之类,但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哈雷大叔们骑着自己的车在Sturgis及其周边转悠。我一开始以为主要的活动地点就是Sturgis,其实不然。摩托车大聚会前后十天里,大约方圆100英里,尤其是Black Hill地区的所有小镇都成了哈雷的天下:许多停车场都挂出了只有摩托车才能停的牌子。
我在2006年买了第一辆车:Kawasaki 650R。原因很简单,便宜。看车的时候遇到一位大叔,知道我打算买650R,他很是赞同,认为适合初学者。本来以为热情的大叔是店里的销售,其实只是过来买配件的车友。(我不认同这里重机版“一步到位”给初学者推荐公升级仿赛,难道不是小命第一?我更不认同的其中一个理由是“600cc动力不够”,台湾还没有开放高速公路给红牌重机,居然就嫌弃600cc动力不够?)

三年之后的2009年买了第二辆车:Yamaha R6。原因很简单,我182公分高,挑一辆座高最高的。那段时间跟学校摩托车俱乐部的本科生每周二一起出去骑车,因为每周二学校附近的一间炸鸡翅店半价。加油站集合一起骑一个小时左右回来吃饱炸鸡翅散伙。也跟印度小哥一天跑500英里去看摩托车博物馆。当时试过俱乐部车友的哈雷,第一印象就是太重了,居然一下子没扳正。


从去年起开始动了买辆哈雷的心思,直到今年5月变成了现实。之前朋友来西雅图玩的时候,租过Road King——R6后座巴掌大,根本没法长途带着大屁股浪——印象还是太重了,虽然跑起来稳当可靠、傲视群雄,但低速或静止状态感觉随时要倒。也骑过朋友的V-Rod,感觉不太哈雷。还是打算循序渐进,从低端入门级开始。最开始看上的是48,试了一下对我来说实在太小,后来发现了2016年才再次推出的Roadster,座高又是哈雷各个车型里最高的,还有在哈雷车上罕见的前轮双碟。

本来要卖掉R6的,但实在舍不得,8年才骑了5000英里。以前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半年盖着雪;到了西雅图又小半年都在下雨,夏天又经常出远门,最少的一年才骑了300多英里。车况很好,但毕竟是09年的车,卖也卖不出好价钱,留着雨露均沾。每次骑完Roadster再骑R6,总是觉得R6跟自行车似的轻便了。
哈雷的骑行姿势实在适合跑长途,很快完成了第一个1000英里,就在上路前做完了1000英里保养。
除了去Sturgis之外,还规划了去丹佛找师弟玩,再去盐湖城附近看一个“大地艺术”的鼻祖作品。来回大约3000多英里,计划每天骑300英里,最多不超过400英里。露营为主,大约每三天住一次旅馆休整一下。

15天的旅程实在太丰富,只能简单说几句。最重要的是哈雷文化是认同感非常强的亚文化。骑车在路上加个油都有人跑过来聊几句。然而有一天遇到下雨衣服湿透了,第二天上午穿着普通衬衫在旅馆吃早饭,哈雷大叔大妈没人理我。只有一对哈雷大叔大妈跟俺聊天,因为前一天卸行李时候跟他们见过,就他俩知道我也是“自己人”。其次,在家待着看各种新闻觉得美国要玩完,但是在路上遇到各种老百姓还是热情可爱得很。
骑摩托车(不限于哈雷)旅行最大的体会也许就是自由的感觉,而开车总觉得是在赶路。
用GoPro拍了一路,素材太多后来就懒得剪,只完成了几天的记录: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六天
Sturgis Motorcycle Rally
遇到下雨最惨一天
落基山国家公园
第十五天(最后一天)
大叔show off
第一天经常停下来重新绑行李,因为还没有掌握最好的绑法。




遇到修路单向通行,去看看特别美的拖车头。



“加持”

农场








Sturgis








Spiral Jetty螺旋防波堤


3300英里

在Sturgis才发现不少人是把摩托车装在拖车上拖过来的,真正从很远的地方骑过来的人并不多。打定主意明年也拖过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