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數位1.2萬收視戶 面臨斷訊


CITYPUNK wrote:
同意你說的我朋友前...(恕刪)

回放功能被搞掉真讓人遺憾,不過目前經營區內的舊業者
沒有比較好,裝三台分機的價格全國數位比較便宜。
目前常看的節目都正常,等真的被斷訊再說了。
Dave5136 wrote:
重點在於:「頻道商一口氣要求以經營區內15%作為訂戶規模計算授權費,相較其他既有系統業者都是依照實際訂戶數計算相比,並不公平。」


所以只有全國用15%計價,其他家都用實際戶數嗎? 數位天空、北都、跨區的大豐、、、等等?
據我所知包底這件事本來就是有的,頻道在製作上有一定成本,台灣這彈丸之地不包底,豈不是讓系統商作無本生意了;
大家都只挑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講罷了,我站在內容供應商的立場,你站在全國的立場
如果不包底,那我投了硬體下去就保證只賺不賠了~~~ 你生意腦比好,頻道商難道傻嗎?



Dave5136 wrote:
如果全國是照實際訂戶數計算來付授權費,價格跟其他既有系統業者是一樣的。豈有「挖了頻道商的肉去補全國的洞」?


D大,就說了全國賺不賺錢不干頻道商的事,頻道商在意的是我本來是賣100塊,現下被逼者只賣16塊,這不是被大吃豆腐,不是被挖肉補瘡是什麼? 而且還不能不賣!!!天下有這回事,稀奇



Dave5136 wrote:
頻道代理商其實都是系統業者投資的,所以會搞進入障礙來妨礙新進業者。如果新進業者的授權價格都跟既有系統業者一樣,既有系統業者就沒有優勢了。


我換個方式來說好了,如果既有業者反過來說,「他XX的,為啥全國只用15%計價,我也要用15%計價,這才是公平競爭」,這就更好玩了
回到題目,生意手段當然是有的,同意,但公不公平是看你站哪邊量的
就說了15%是只針對全國嗎? 再者,全國當者NCC的面簽了15%,你覺得是他們家老闆腦子是不好使? 殺頭生意有人作,賠錢生意誰會作,老闆們當然有自己的盤算,搞不好早就算到今天這步棋,反正老子只付16塊,你斷訊就是對不起1.2萬全國用戶,就是硬搞障礙妨礙。我都快搞不懂是全國對不起自己用戶還是頻道商對不起全國用戶了
esonchih wrote:
…頻道在製作上有一定成本,台灣這彈丸之地不包底,豈不是讓系統商作無本生意了...(恕刪)
這些頻道在台灣已經有500萬用戶了,根本不用擔心包底的問題。如果這時候還拿包底來說,明顯只是藉口。

以頻道授權的實務來說,包底確實是常見的模式。但在我國有線電視市場,這些頻道因為早就有500萬戶的基礎了,新授權一個系統根本也沒有變動成本,拿成本來說是說不通的。

舊業者的客戶數早就達到15%門檻了,包不包底沒差,實質上舊業者就等於是按戶計價。這個表面上公平(一律包底),實際上專為打擊新業者的計價方式,多半是故意設計出來的。這很明顯是不公平競爭。

系統商要投入硬體,要投入行銷,怎麼會是無本生意?

esonchih wrote:
…大家都只挑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講罷了,我站在內容供應商的立場,你站在全國的立場
如果不包底,那我投了硬體下去就保證只賺不賠了~~~ 你生意腦比好,頻道商難道傻嗎?...(恕刪)
這個事件根本不是「系統商與頻道商之間」的衝突,而是「舊系統商與新系統商之間」的衝突。

我國目前的電視產業現狀,系統業者最大,頻道商根本不敢得罪他們,如果不投靠系統業者所主導的「頻道代理商」,頻道根本上不了架。「頻道代理商」要編理由來打擊新業者,頻道商也只好乖乖配合演出。事實上頻道商跟新業者根本沒有衝突。

對頻道商來說,如果是按戶收費,用戶跳到哪個系統商都沒差,何必為難新業者?問題就出在「頻道代理商」,頻道代理商的背後就是舊系統業者,他們是為了既得利益而全力為難新業者。如果你以為這是頻道商的問題,那判斷一定會失準。

我不是站在內容供應商的立場,也不是站在全國的立場,而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對消費者來說,公平競爭才是消費者之福。我不支持全國,但我會希望全國可以跟舊業者用一樣的成本來競爭,多家系統並存對消費者才好。

另外,不包底不見得保證只賺不賠。倒是目前既有的舊業者才真是只賺不賠,除非有新業者來搶。

esonchih wrote:
…頻道商在意的是我本來是賣100塊,現下被逼者只賣16塊,這不是被大吃豆腐,不是被挖肉補瘡是什麼? ...(恕刪)
頻道商本來賣給舊業者就是16塊,如果同樣也賣新業者16塊,哪來的吃豆腐?賣100塊是「頻道代理商」故意設下的進入障礙,而不是頻道商「本來是賣100塊」。再說一次,按戶收費,用戶跳到哪個系統商對頻道商都沒差。這完全是「舊系統商」藉著「頻道代理商」來打壓新系統商。

esonchih wrote:
…如果既有業者反過來說,「他XX的,為啥全國只用15%計價,我也要用15%計價,這才是公平競爭」,這就更好玩了...(恕刪)
不要亂舉例,全國是包底15%,不是只付15%。還是按戶計價最公平。

esonchih wrote:
…但公不公平是看你站哪邊量的...(恕刪)
當然是站消費者這邊。在目前有線電視市場近乎壟斷的情況下,消費者當然希望新業者不要有任何進入障礙。按戶計價才不會造成大者恆大。
Dave5136 wrote:
參考一下這篇文章,...(恕刪)


看完了~ 寫得很詳盡,但也只是一味將風向擺去代理商打壓新業者的單向報導

做生意真的不用擔風險嗎? 即然這麼難賺的行業為何會有人硬要跳火坑?
算本生意給你看
記得前幾年在系統買賣時,有線電視用戶以一戶五萬元(如果還有寬頻那就更多了)為交易價
全國拿到1.2萬戶,已值6個億了
當全國拿到10%=5萬戶,那就值25億
當全國拿到15%=7.5萬戶,那就值37.5億
新聞上寫了全國花了20億做硬體,只要拿到4萬戶,就平了硬體,多的全是賺的

硬的算完算軟的,此報導寫到去年頻道版權成本一月是2000萬,今年全國要求的以戶計價
等於只願意付16%=320萬,這是所有頻道要一起分的,文中寫到68個頻道,平均一頻道分到4.7萬
光是要請個人給全國送訊號都不夠,你是當頻道商各各都吃土就能活
我知道你會說既有業者付的錢怎會讓頻道商沒飯吃,話說既有業者或是頻道是欠新業者嗎?
回題,以全國的要求,一戶的授權成本是266.67元(320/1.2),只要能賣得比這高,就能保住前述買賣的獲利模式,而且完全沒有時間壓力,這就是為什麼全國開出300元
若以去年的條件,一戶授權成本是1666.67元(2000/1.2),那肯定必需在錢燒乾前,拿到至少4萬戶。怎麼做最快? 當然是削價搶客最快(但似乎還是不夠快)
現下錢燒乾了,就逼著頻道商吃土,把自己養肥,再賣出去獲利了結

看清楚了,這是生意算盤,跟打不打壓是兩回事,你真以為全國吃素,開台來救國救民的?
而就是舉著這個觀世音菩薩的大旗,別人就要幫他買單成本了。天下有這事,還能叫它做公平競爭,我真是看傻了眼。

【投資有風險,購買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看來看去就全國不用擔風險,連玉皇大帝NCC都出來保它
這樣,咱一起合作,向銀行貸個20億也進去玩,每月賣290元,以全國的一年1.2萬戶速度,只要10年少說也能賺上20個億,最棒的是完全沒有風險唷~

Dave5136 wrote:
這些頻道因為早就有500萬戶的基礎了,新授權一個系統根本也沒有變動成本,拿成本來說是說不通的。


500萬戶的基礎,我不記得與新業者有毛關係了,500萬戶新業者作了多少貢獻? 進門就想拿福利
你不能說頻道都賺飽,就給業者白吃白喝吧,那不是舊業者要幫新業者買單了

Dave5136 wrote:
對消費者來說,公平競爭才是消費者之福。我不支持全國,但我會希望全國可以跟舊業者用一樣的成本來競爭,多家系統並存對消費者才好。

消費者現下無論怎樣都是獲利的人,當然不用操心
公不公平前面、上面都說過了,我也支持多家系統競爭才好,只是舊業者吃像不佳,全國也沒好到哪去,這邊就不用五十笑百了
回歸到商業角度,事實就是全國錢燒乾了,逼頻道降價。
NCC想要扶植新業者,也得符合正義,把錢拿出來補助,一昧要挖肉補瘡,頻道商為啥要吃下這單?

esonchih wrote:
【投資有風險,購買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沒錯,入市前都同意遊戲規則了,入市後才在那兒哭訴不好賺

頻道授權費爭議 NCC今調處

中時電子報作者記者林淑惠╱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2月19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記者林淑惠╱台北報導】
頻道代理商與新進有線電視跨區系統台業者,在農曆過年前爆發頻道授權費糾紛,頻道代理商揚言不惜斷訊抵制。NCC今(19)日邀相關業者調處。
NCC表示,希望雙方儘速完成2016年節目授權換約事宜,換約期間如果發生爭議,應循調處機制依法向NCC申請調處,切勿任意斷訊、侵害消費者權益。
NCC今日邀請大豐、台灣數位寬頻、全國數位、新高雄等四家新進跨區系統台業者,以及全球數位、佳訊、永鑫多媒體、優視、浩緯、允誠等頻道代理商共同出席調處會。
全國數位董事長李光漢昨天表示,對於新進跨區業者,頻道商以行政區域用戶數15%計算頻道版權費,與目前中嘉、凱擘等既有業者以實質用戶數計算頻道版權費不同。以全國數位為例,目前只有1萬多收視戶,但所在新北市的行政經營區總用戶150萬,相當於目前要付給頻道商的頻道版權費是以22.5萬戶計算、一年至少增加1~2億元。
李光漢強調,新進業者的主要訴求,是希望比照既有系統台的付費模式,多少收視戶付多少頻道費。他強調,好幾家新進業者因為頻道授權費太高、遲遲不敢開台營運,或者只播無線電視台及免費頻道。新進業者有誠意與頻道商協商,希望NCC居間協助。
頻道業者表示,新進跨區有線電視系統台業者去年付了一年頻道授權費之後,嫌版權費太貴,今年的頻道授權合約至今未談攏,頻道商的權利損失很大。
頻道業者強調,頻道商對於既有及新進系統台業者並沒有差別待遇、授權金的比例與既有業者一樣。在同一個經營區,頻道業者提供的頻道內容都是一樣,但同一競爭有多家業者競爭的情況下,不能有差別計價模式,頻道業者也有為難之處。如果協商不成,可能不得不走斷訊一途。
NCC表示,新進系統台業者希望用既有收視戶加上一個成長用戶數,來計算今年的頻道授權費,並非沒有道理,不過,頻道授權費屬市場機制,NCC予以尊重。
NCC強調,如果協商沒有結果,頻道商也不能以消費者為談判籌碼,也不能做出不利消費權益的斷訊行為,NCC鼓勵市場競爭,但不希望消費者淪為談判的籌碼,更不希望有線電視產業變成獨占事業,不利市場競爭及新進業者發展空間。

-------------

https://tw.news.yahoo.com/%E9%A0%BB%E9%81%93%E6%8E%88%E6%AC%8A%E8%B2%BB%E7%88%AD%E8%AD%B0-ncc%E4%BB%8A%E8%AA%BF%E8%99%95-215005541--finance.html

大豐跟全國一樣嗎?
stronger大 wrote:
頻道授權費爭議 NCC...(恕刪)

滿好笑的一視同仁和損失很大說,多少用戶繳多少錢不應該如此嗎?
開放跨區經營要引進競爭,結果還想玩獨佔的超額利潤。

beclomet999 wrote:
我家裝數位天空,但...(恕刪)


我家也裝數位天空!其實我也希望大家可以有頻道可看,但是數位天空根本無法和全國比較啊!!!一個是財團,一個是獨立系統商.......

因為數位天空本來就是中嘉集團(遠傳集團)的,中永和的bbtv跨區經營的,我家的遙控器還是bbtv的不知是否數天的遙控器不夠,以bbtv代替。

台灣有八家頻道代理商,富邦集團就包辦4家代理商,掌握東森、緯來等29個頻道;年代董事長練台生則握有年代、三立及HBO電影台等28個頻道;另一個有線電線大咖中嘉(遠傳集團),也代理TVBS、八大等11個頻道。

因此,新進有線電視業者想取得頻道內容,必定得先過這三大既是頻道商、頻道代理商,同時也都是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設下的重重關卡。

數位天空(代理商兼系統商)就沒有上面這個問題,而全國和台中威達雲端就有這些問題。

而天外天跨區至新北市經營的新北市有線電視公司,也是面臨到類似的問題,看看他們的頻道有何不同:

http://www.ntctv.com.tw/newsDetail.aspx?id=28&name=

大都是中華電信MOD的頻道,沒有新聞台,沒tvbs,八大,年代,三立,這可算是跨區經營最可憐的!!!

另外跨區經營的北都是年代董事長練台生的,應該也沒有這問題.....而蔡明忠私人投資的凱擘更沒有這問題。

不過數位天空的網站改版,不知道為什麼越改越跟中嘉沒關係了
第一版的網站上直接掛中嘉的LOGO,雖然點進去裡面根本沒東西就是了
第二版的網頁拿掉中嘉的LOGO,但還是有用SKYbb的方式強調跟bb寬頻和bbTV的關係
而最新版的網頁則是直接忽略任何中嘉或bb的符號,好像把自己當成了獨立業者一樣
除非到網路那邊搜尋去找許可證,不然根本看不出這家公司跟中嘉的關係...

大大寬頻的官網都有跨區經營的新高雄有線電視網站連結,凱擘官網也有把各地的系統台的連結,就中嘉官網沒有數位天空的連結!
是否因為bbtv在中永和的評價不好,故在切割.......嗎?

數位天空就是中嘉,中嘉有一些節目,數位天空就是哪一些了.

統一編號 54693824
公司狀況 核准設立
公司名稱 數位天空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資本總額(元) 50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 500,000,000
代表人姓名 李寶慧
公司所在地 新北市土城區明德路2段58號3樓

0001 董事長 李寶慧 中嘉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50,000,000
0002 董事 黃建全 中嘉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50,000,000
0003 董事 張其茂 中嘉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50,000,000
0004 董事 林東民 中嘉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50,000,000
0005 董事 紀乃維 中嘉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50,000,000
0006 監察人 施靜文 中嘉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50,000,000
0007 監察人 湯淑娟 中嘉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50,000,000

這裡每次都在說全國數位要斷訊阿,這個有啥可吵的阿.....

有一個新北市有線電視公司啥主流頻道都沒有,也沒有看到他們在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