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選手要適應一台車子需時這麼久?

卜龍貢 wrote:
比賽就是比賽 還有...(恕刪)


車子不是今年開發完 就什麼都不動
一直跑到賽季結束
而是 一邊比賽 一邊開發新東西 一邊測試

常常今年可能 開賽沒多久 已經在設計明年的車了

你該不會以為 開發一台車就可以跑 好幾年的比賽吧

這可不是賣給小屁孩的神車
除暴安良是我們作市民的責任,行善積德是我本人的興趣,扶老太太過馬路我每個星期都做一次,如果碰到國定假日的話,我還做兩、三次呢!
小朋友

世界最高等級的車輛競技不是像你打打電動那般簡單的

停權?? 版規?? 現在在我看來都只是權力的傲慢罷了!!!
即使是<相同車款>車子的.性能.個性.脾氣.皆不相同! 更何況是不同車種 不同的車重 軸距 對應車手體型

.場地 還需做出不同改裝與調教 光是多位技師 共同調教一台車 所花費時間就相當可觀 車手往往都是在調

教的過程中 去盡量將車子發揮到完美 時間可以說非常緊繃 我想根本沒有所謂的神人 即使技術在好的車手

在短時間內適應而奪冠 相信 這位車手若給他更多時間 應該可以跑出更完美的表現

crazyhatch wrote:
小朋友世界最高等級的車輛競技不是像你打打電動那般簡單的

Wein yan wrote:
讚+1...講這簡單樓主可以去比比看阿


此篇到目前為止 就屬這二篇最言之無物

此為請教文 而非嘴炮文

卜龍貢 wrote:
所以換句話說...比的是"車廠"技術囉?!我以為比的是"人"的技術



賽"車" ....主要因素當然是車

但車是死的...人是活的...觀眾挺的是會跟你互動活的車手

別搞混

印第安古諺:等到最後一條河被污染,等到最後一棵樹被砍掉,等到最後一條魚被捕捉,然後你才會明白,原來鈔票是不能吃的。
敝人用騎重機的經驗稍微的分享一下好了

四缸車的加速性不像小羊每台都差不多
每台都有自己的"哭SE"(應該說引擎出力曲線設定不同)

如HONDA的日規04'CBR600RR,加速就是平穩
油門開度跟加速幾乎是1:1..給多少油門引擎就回饋多少力量

如川崎的Z750S,加速則是怪異
油門開度跟加速前段是1:1,超過8000rpm,感覺變成1:3
稍微大手一點,車身就要拉不住了

如SUZUKI的GSR600,低轉比以上車種無力
高轉下又很暴力....

以上車子的馬力都旗鼓相當98~110
每家廠商對於車子的調教習慣都不盡相同
光是一般的市售車就有如此大的不同,更莫提以速度為前提
的廠車..

同樣彎道,同檔位、同轉速下不同廠家的車子
都會產生不同出力,若羅西第一次接觸廠車可能還比較容易適應
可惜羅先生早就對別家的廠車產生了習慣,這將會引響他對操作上的判斷

若DUCATI的車很弱也許反而還比較好(車子弱,修改的空間就大)
旦DUCATI的車子不但很強而且還極有個性(你無法把它調整成M1或類似M1)
只能學著去習慣它..改變自己的習慣(相信技師已經將羅先生的車作了很多設定修正了)

要人改變自己的習慣有多難呢?.......

卜龍貢 wrote:
所以換句話說...比的是"車廠"技術囉?!我以為比的是"人"的技術


本身也覺得本來就該是比人的技術

賽車被稱為一項運動,投入賽車運動的運動員,自然是期望賽車是比賽"人的技術"
可是對車廠來說,輸贏是看誰先到終點而已,那麼有台快車,大大增加贏的機會,贏了獎盃又贏了車迷,打了知名度又賣了新車,這就是現實
對觀眾來說,真正想看得是賽車運動員的努力與堅持,高超的技術與纏鬥的勇氣,跑個一圈就知道結果的比賽常常讓觀眾睡著

綜觀以上三條,可以發現賽車不像高爾夫或網球或棒球,
所以賽車運動,比運動員,還要比車廠.這是無奈的地方.好的賽車手上了爛車,只能期待奇蹟



石頭人轉投效本田
怎沒看到他不適應?

yoshiyoyo wrote:
石頭人轉投效本田怎沒...(恕刪)



因為他騎習慣馬力大的車
本田的車算是最好騎的
也很成熟
如果ducati車也很騎
相信海登也都可拿前3囉
畢竟他在紅軍也很多年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