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低迷、紛紛撤店 納智捷站在退市邊緣

北京新浪網 (2017-09-06 07:32)
納智捷在昌平區回龍觀地區的一家4S店,據稱是納智捷在京津冀地區唯一的一家4S店,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致電該家4S店時,工作人員答覆,該店也已於8月25日正式撤店。而位於北京西國貿汽配城附近的納智捷4S店,更是早在今年4月份就已「改弦更張」。
距離納智捷首款車型上市,至今已有近6個年頭,在這6年中,中國車市高歌猛進,而納智捷卻又回到了起點:連續數月銷量低於千輛,銷售渠道分崩離析,甚至合作夥伴東風公司的高管團隊一併撤出...曾經以「華系品牌」定位的納智捷,正漸行漸遠。

  今年初,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策劃並發表了《那些告別或即將告別中國市場的品牌》系列報導,對多個在中國市場身處邊緣的汽車品牌做了分析和盤點,9個月之後,再來看看它們如今的表現如何,今日發佈系列報導第三篇,以命運多舛的納智捷品牌為例。

  距離納智捷首款車型上市,至今已有近6個年頭,在這6年中,中國車市高歌猛進,而納智捷卻又回到了起點。截至2017年7月,納智捷已經連續4個月銷量不足千輛;7月,納智捷僅銷售860輛,甚至不如6年前上市首月1316輛的銷售成績。

而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導航上顯示的目的地,來到位於北京西國貿汽配城附近的北京某東風裕隆納智捷4S店時,卻難尋其蹤影。詢問下才得知,這家4S店已於今年4月倒閉,而之前的納智捷4S店已改作東風日產4S店。
曾經的納智捷4S店已被東風日產4S店代替
  記者經東風日產店內工作人員提示才發現,在旁邊顧客盈門的東風日產4S店映襯下,一塊還未及時撤下、但已略顯斑駁的納智捷LOGO牌,才能證明這裏曾經真的是納智捷的「地盤」。該工作人員還對記者表示,納智捷在昌平區回龍觀地區的一家4S店,是納智捷在京津冀地區目前唯一的4S店;然而,當記者致電該家4S店時,工作人員答覆,該店也已於8月25日正式撤店。

納智捷官網顯示的兩家4S店均已關停

規劃混亂 錯失SUV爆發機遇

納智捷北京最後一家4S店撤店的當日,遠在千里之外的成都車展上,納智捷品牌仍在高調地開展活動:一方面是全新小型SUV——優5的預售;另一方面仍野心勃勃地宣稱「510計劃」,即在5年內推出10款全新車型。

  東風裕隆真的是缺少產品嗎?回顧納智捷品牌在大陸市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產品規劃過於分散,轎車、SUV和MPV都想「一股腦」地推進,顧此失彼之下,沒有一個「爆款」車型。產品線的擴充似乎並不能成為納智捷銷量增長的助推力,混亂的產品規劃才是納智捷的癥結所在。

  作為納智捷進入大陸市場的第一款車型,「大7」 SUV於2011年10月正式上市銷售,並憑藉前衛的造型和眾多電子設備的配置,曾讓納智捷品牌小有名氣,其2012年全年31105的銷量,甚至可以排名當年SUV銷量前二十位。早於中國SUV市場高速發展的先行發力,著實體現了東風裕隆的獨到眼光。

  然而,納智捷隨後並沒有深耕SUV市場,卻轉頭推出轎車和MPV車型,遺憾的是,其轎車「納5」最高單月銷量僅為上市第4個月的2069輛,而「大7」 MPV車型至今的單月最高銷量更是僅定格為慘不忍睹的260輛,如今兩車銷量都是可憐的兩位數;並且,納智捷的「不專一」讓它錯失了成為SUV市場新秀的機會。

  這可惜這樣的錯誤,一犯再犯。當憑藉另一款SUV車型「優6」略有起色時,納智捷又「不安分」地推出了緊湊型轎車「銳3」,隨著車型定位的不斷下探,不但沒有激發納智捷的銷量,「銳3」至今單月最高銷量不過1325輛而已;反而使得納智捷的品牌定位變得愈發模糊。

  而納智捷更「另類」的標榜高端、定製化的MPV車型Master CEO,其「高高在上」的價格和「時有時無」的銷量,更讓很多人看不透它存在的意義。

  如今,隨著銷量降入冰點,納智捷的品牌力也是不斷下滑,加之國內小型SUV市場的競爭加劇和SUV銷量增速的大幅放緩,被寄予厚望的「優5」能否成為挽救納智捷的救命稻草,也是頗不樂觀。

  品牌定位模糊 未來發展恐更暗淡

  除了產品規劃的混亂,模糊的品牌定位也消費者對納智捷無法產生共鳴。

  在中國,眾多合資品牌依靠根基穩固的品牌力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相應的口碑,自主品牌也借SUV市場東風和性價比優勢不斷佔領市場。而來自台灣的納智捷,以「華系品牌」這樣「另闢蹊徑」的定位,卻似乎難以討到便宜。

  作為台灣品牌,納智捷利用自己在電子製造業的優勢,產品大都以出色的智能配置和電子設備為賣點,納智捷因此在定位,售價上,也與美日系合資品牌看齊,但在市場競爭中,卻很難讓消費者信服。

  從國內多個主流網路媒體論壇中發現,對於納智捷的口碑和點評,吐槽其「技術落後」、「油老虎」的標籤眾多。對於消費者日益成熟的市場而言,每個品牌背後的產品、核心技術等,才是支撐企業發展的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台灣第一大汽車製造企業,台灣裕隆集團早在2000年就曾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組建了風神汽車有限公司;但隨後陰差陽錯,東風引入日產合作夥伴,裕隆因為政策所限,不得不宣告退出。此後,裕隆藉助納智捷品牌捲土重來時,已然錯過了「市場爆發的黃金期」。

  更為讓人擔憂的是,伴隨著東風汽車近年來頻繁的人事調整,讓東風裕隆的管理團隊一直無法穩定;不僅如此,作為合作夥伴之一,東風公司甚至宣布「從東風裕隆撤人、不撤資」,換句話說,東風方面已退出對合資公司的日常運營。這一異乎尋常的舉動,似乎也預示了納智捷更加暗淡的未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郭躍)

詳全文 銷售低迷、紛紛撤店 納智捷站在退市邊緣-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906/23758408.html

納廠未來在大陸非台灣
優5大陸銷量是否振衰起敝 讓看衰者的人閉嘴
在接下來半年新車蜜月期可以好好觀察....
文章關鍵字
依照公佈的售價之高
在中國市場毫無競爭力
可以收一收了
在中國 這麼廣大的地方 品牌全車系月銷售不到1千輛

想想看 如果開4S店的話 單家的業績會被稀釋到多少

不收起來才怪

專心做台灣比較好!!!
全力做台灣
中國人喜歡買山寨貨,外型要象名車,價錢便宜,就算是紙糊也沒關係

meowmeowcgb wrote:
北京新浪網 (2017...(恕刪)

同一個記者的撰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郭躍)
轉載自:http://auto.sohu.com/20170828/n508636369.shtml
大半產能放空標致-雪鐵龍在華髮展鳴警鐘2017-08-28 09:12
隨著神龍汽車成都第四工廠的正式投產,包括長安PSA深圳工廠在內,標致-雪鐵龍(PSA)集團在華合資企業共建設五座整車廠,總產能約119萬輛。 與銷量的極度不匹配,讓PSA面臨著在中國市場產能放空的困境。
最高20萬元左右的高檔車,促銷力度如此之大原因何在? 在盤點7月汽車市場數據時,人們驚訝地發現,與高速增長的高檔車市場逆向而行——法國標致-雪鐵龍(PSA)旗下DS品牌月銷量只有22輛,同比暴跌99.63%;1-7月,DS累計銷售3155輛,同比下跌66.32%。

PSA集團2011年-2016年在華銷量

而銷量的大幅下滑也給神龍汽車帶來產能空置的困局。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媒體爆出“由於銷量慘淡,神龍汽車大部分工人處於'閒置',從2月底開始,陸續有上千名工人被調往東風集團旗下的東風本田公司“的消息。
不過,伴隨著一系列人事變動,安鐵成出任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神龍汽車新任董事長,也在一個側面體現了神龍汽車寄望變革的新氣象。 安鐵成上任不久,PSA集團就高調宣布,預計從今年7月到2018年5月,將向歐洲裝配工廠出口5.5萬台深圳工廠生產的1.2T發動機。 將合資發動機返銷歐洲的舉動,也是神龍公司尋找出路的嘗試。

早在2014年3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就撰文《DS品牌定位混亂遇考經銷商年銷不足百輛》稱:“長安標致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DS事業部總經理赫博(Arnaud Ribault )向媒體透露稱,DS產品去年9月在華投產,2013年銷量3500輛;4年之內將實現20萬輛,未來目標將佔據中國10%的高檔車市場份額”。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4545輛的月銷輛竟成為DS在中國市場的“絕唱”,此後DS銷量一路下滑。 2016年,DS累計銷量僅為16123輛;與PSA整體走弱相比,DS在進入2017年後銷量更加慘不忍睹,其上半年僅賣出汽車3133輛,月均銷量522台。

嚴董應快向高高層輸誠,就不會有如土石流般的酸言算語了!馬上成為台灣之光。
天企晴 wrote:
不然你也來搞一家汽車...(恕刪)


對於納智捷有些感想,我們只是小小消費者,站在消費者方向看,嚴凱泰代工日產過久,以致以為車款就是一直生產,自然銷量會起來,不過他忘記日產這塊國際招牌,買日產不是買裕隆,買Toyota不是買和泰。

宏達電也是一樣,Desire風光時期,拼命出中低階想吃光市場,弄一支野火燒盡自己,探索機,感動XE,過熱的ONEX。
法客 wrote:



然後為了保護這...(恕刪)



沒錯!支持台灣全面開放,取消進口車課重稅。讓台灣有自由開放的市場,汰弱留強,實為消費者之福。教訓那些不長進的國產車!!

反正一切都是台灣酸民害的,跟車的好壞無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