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產品想要熱銷,一定要從國外紅回台灣才有可能嗎?

pmet wrote:
這邊也反駁一下您的觀...(恕刪)

所以這是納智捷車的同病嗎?或是其他有渦輪的車子也是類似狀況呢?以我身邊周遭的鄰居(m7eco hyber二部,u6一部),同事(m7第一代一部,u5一部,s5一部),目前使用最久的是m7第一代有12年,最近的是m7eco hyber有1年半,沒有聽說有渦輪故障,所以,這跟駕駛使用習慣會不會有關?或是營業車輛與一般自用車輛的使用差異?
如果可以有這方面渦輪發生的數據資料,或許更可以釐清是否為通病或者是其他個案?
TylerChang wrote:
所以這是納智捷車的同病嗎?或是其他有渦輪的車子也是類似狀況呢?所以,這跟駕駛使用習慣會不會有關?或是營業車輛與一般自用車輛的使用差異?如果可以有這方面渦輪發生的數據資料,或許更可以釐清是否為通病或者是其他個案?(恕刪)


唉!!!雖然不知道您是否任職於裕隆集團或是泛裕隆集團

但是見您的發言的脈胳及蛛絲馬跡可見得您的官位也不小

您提出來您身邊的朋友有6部車是Luxgen, 這個比例和

Luxgen在台灣每年約30萬到40萬輛汽車銷總額來說

就統計學來說是一種不是常態分布,也就是您生活週糟的

母數不是一般狀態,如果不是國營事業用公款買的Luxgen

這邊唯一想到的就是在裕隆集團的相關人士。

就個人從本公司停車場的觀察來看,2012年到2017年 8P停車場的

Luxgen佔比大約是從2013年的80分之一到2015年的80分之7

之後到了2020年就又變成80分之一,您說您身旁的親友

沒有人有遇到渦輪壽命過短的問題,這邊再上述也說了在

台灣夏季氣候下高溫高濕下,以營業車/公務車高用量長期怠速或低速下

Luxgen的渦輪耐用度就個人親身經歷的就是不佳

因為那些開Luxgen的車開得不爽的營業車駕駛

早早就將Luxgen列為拒絕往來戶,

不然您想一想為何您在路上看不到幾輛

Luxgen 的營業車,這方面渦輪發生的數據資料

早就被底層唬弄了,下情不能上達。

整個Luxgen內部就是

心不齊--沒有相同的目標 例如無法勇敢的就直接和同集團內的

中華汽車、裕日車競爭, 想要分層行銷搞什麼niche marketing ,

最後綁手綁腳無法從最安全最保守的國民小型車開始。

一口氣去挑戰高二階的SUV市場,就算是一時的

戰術操作成功,也沒有及時轉進,變成戰略層面是失敗的。

心不定--沒有對正確的事堅持下去 例如 電動車明明就是

國際汽車市場上必然的趨勢,但是在第三年糟遇到研發瓶頸和困難時

就直接投降不再持續下去研發,主事者對未來技術的走向掌握

度不足,集團內也沒有引進外援,甚至在陸學森先生離開宏達電時

也沒有積極招攬,就算先以電動機車切入這個市場。深耕電池及

電動機的技術。反而是去請鬼拿藥單,用中國大陸東風引擎想

轉進平價車市場,或是高薪商請 日產退休高官 來搞性能車

整個集團給消費者的感覺就是舉旗不定、多頭馬車

沒有核心發展方向和正確的road map.

心不壯--明明知道汽車工業是個厚積薄發的市場

目前能夠存活的車廠那個不是歷經一些風風雨雨

所以從一開始立項之初的目標就是要走向國際,

那就要真的破釜沉舟不惜血本的打造出一款能讓

國際車壇驚艷的車。去參加國際賽事用

行動來證明台灣人造的車不輸國際一流車廠

最後如果回到您提出的問題

今天如果Luxgen造出來的車還要區分駕駛使用習慣或是

營業車輛與一般自用車輛的使用差異?

那不就是正如本人之前提過的,Luxgen的產品成熟度不夠

,急於推出、沒有做好各種使用情況的驗證,

最後砸壞口碑。

以上
pmet wrote:
這邊覺得您言由其實,本人就是台灣本土的

科技研發人員


感謝回覆 我是產品開發人員,身處傳統產業,目前整個產業超過50%都快被對岸端走了

對消費者的市場M型需求感受很深,故有此回應

對事物的看法,以身處產業的不同,對事物了解的的深度,與觀看產業的高度而定

以本討論主題LUXGEN而言,若撇開愛國.......等說法,但以產品力跟企業經營角度來看

LUXGEN有錯,但錯不致死,也不該承受一堆莫名情緒的撻伐

以產品力來說,也並非一個失敗的產品,且產品體驗亦不差

至於關於LUXGEN其他的種種看法,也不想再多說了

總之我認為,LUXGEN基層從業人員辛苦了,您們用心我從產品看到了,加油
BlueSky5230 wrote:
是因為國內的業者研發都是拷貝他人再加一點自我風格,當你拿到iPhone跟HTC時,就很清楚體認到差異性。
華人的壞毛病就是喜歡仿照又期望可以使用小成本去獲利,根本沒看見那些大紅大紫的產品是投入多少人力資金與時間在孕育的。


市場小 投入小,不管是人力、物力,都會讓能做的產品十分有限
這點在台灣的業者應該頗有感,單以對岸汽車業來看應該更有感覺

又或者是初創業,無法承擔太大風險,要走穩當的路線,先站穩腳步.....等

試著想想,若自己是創業者或經營者,面對未知風險跟有限的資金,在怎麼在既有的市場上打出一片天
若 能夠深入思考,再看看其他案例,我想對於企業經營,會有其他看法才是
alex6751 wrote:
市場小 投入小,不管(恕刪)


市場小 投入小

這是劃地自限的想法

目標有多遠大,步伐就可以邁多遠。

《曾文正公家書》: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闕一不可。

今日大家看到Tesla 電動車的成功

但有沒有想到過Tesla 一路走過來

如果不是領導者一開始的目標明確

加上人格魅力讓投資者相信他

最後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種局面

如果談近代,小弟個人推崇的是

大同舊的大家長林挺生對華映眼光獨到的故事

是目前Luxgen 看不到一個具有強大意志力

強烈人格魅力、具有跳躍性思為,能夠

打開新局的領導者。

目前Luxgen的所做所為只是在苟延殘喘

就算是靠MIH把這條命續下去

也是寄人蘺下、仰人鼻息。

那還不如破釜沉舟、𡚒力一博。

先開創一番局面,贏得一些尊重及商業籌碼

以上
pmet wrote:
市場小 投入小這是劃...(恕刪)


唉 ....實業家 ? 夢想家?
敢做夢 築夢踏實?

就以Luxgen為例,台灣市場對車廠來說市場夠大嗎? 撐的起自創品牌嗎?
撐的起投入開發新車型嗎?

我想 務實來說 應該沒有一個實業家會在一開始就以Luxgen的規模來做,就是因為嚴凱泰不只是一個實業家,還是懷抱自創品牌的夢想家,故 他有台灣為基地,以中國為市場
投入所有去做

當然 市場是現實的,成王敗寇,現在的Luxgen如何,也不用再多說什麼

實業家沒有夢想嗎? 有 只是因為知道這條路不好走,所以逐步慢慢走,擔心踏錯一步,損失慘重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站穩台灣,放眼世界
若能以鼓勵代替嫌棄,期望大家未來都能更進步吧
市場大小 在台灣 多久了 會不知道 台灣的市場大小?

敢投入自創品牌 怕是早已想好 用台灣名義 投入大陸,台灣只是試水溫而已⋯⋯

台灣人沒給過機會? 給了 然候勒?海水退了 露出馬腳了,版上就開始了!這也吹那也吹!綁愛國情操!

一個宣傳費用高於研發費用的公司,開發出來的產品 能讓人信任,我是不信啦!
alex6751 wrote:
實業家沒有夢想嗎? 有 只是因為知道這條路不好走,所以逐步慢慢走,擔心踏錯一步,損失慘重

您確定納牌有慢慢走?

「超越雙B、媲美保時捷」喊得多大聲啊!
chi-nou wrote:
您確定納牌有慢慢走?...(恕刪)


不好意思 我的文章說的嚴凱泰
是實業家+大夢想家,所以才會在明知台灣市場撐不起自創品牌夢的情況下,毅然投入自創品牌

至於懷抱小夢想慢慢走的實業家,我想台灣很多,我不用多說了
alex6751 wrote:
唉 ....實業家 ? 夢想家?
敢做夢 築夢踏實?

就以Luxgen為例,台灣市場對車廠來說市場夠大嗎? 撐的起自創品牌嗎?
撐的起投入開發新車型嗎?

我想 務實來說 應該沒有一個實業家會在一開始就以Luxgen的規模來做,就是因為嚴凱泰不只是一個實業家,還是懷抱自創品牌的夢想家,故 他有台灣為基地,以中國為市場
投入所有去做

當然 市場是現實的,成王敗寇,現在的Luxgen如何,也不用再多說什麼

實業家沒有夢想嗎? 有 只是因為知道這條路不好走,所以逐步慢慢走,擔心踏錯一步,損失慘重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站穩台灣,放眼世界
若能以鼓勵代替嫌棄,期望大家未來都能更進步吧



鹽董是夢想家??投機家還差不多吧!!

一年1000萬美金(3億新台幣)的研發費用,就想成立一個華人系豪華品牌跟百年國際大廠競爭,別的大廠累積這麼多的技術現在還戰戰兢兢一年花甚至百億美金去投入研發,你一年一千萬美金恐怕連美國玩具商Mattel開發一款芭比娃娃或是玩具車,研發預算都要高於納智捷!!

歐洲淘汰的底盤技術加上台灣研發的引擎,台灣雖然有能力做得出引擎但是不論馬力跟省油都比不上國際大廠,加個渦輪讓馬力帳面數據好看一點,再加上環景的電子設備,就想拼裝出一台豪華車進軍國際,環景的想法很有創意,但是電子零件都是用一些便宜貨,顧客反應系統不穩狀況不斷,車子零件也是採用一些廉價的大陸零件,所以車子妥善率差。拼裝車就算了,也沒經過長期測試就急著推出市場來搶錢,明明成本低價錢開得又貴又是不二價,包裝成豪華品牌,但是公差大引擎運轉粗糙,很快就被消費者看破手腳。為什麼不用國際大廠的引擎??還不是因為國產引擎加上渦輪土炮式的壓榨馬力這樣子成本低,一台滿滿都是低成本的組裝貨包裝成豪華品牌想要上市圈錢。

至於納智捷虧錢是因為庫存太多滯銷,不是因為研發費用太高或是車子成本太高導致回不了本的!!

成王敗寇??如果研發費用一千萬美金靠宣傳包裝跟網軍吹噓,就能跟投入近百億美金的大車廠開發的新車賣的一樣好,每個人都跟鹽董一樣滿腦子就想偷雞,不用累積不花成本就能佔領國際市場,那世界上就真的沒有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做事情的實業家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