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749 wrote:
文章標題是:為什麼納...(恕刪)
在原文下面的一些回應,我覺得寫得比商周的文章還好
回應裡第18樓的文章我轉貼過來給大家參考
================================
天大地大,尤記者的筆最大。
〈商周記者尤子彥先生文章讀後感,原文不照登。〉
幾手相傳之後,自己無意間拜讀了商周資深財經記者尤子彥先生的文章──
『為什麼納智捷會步上宏碁和宏達電後塵?』。
初見標題,馬上嚇出一身冷汗。雖然自己並非以財經為生,但自認與台灣脈息相通,怎麼會連這樣大的產業變化,都渾然不知?
小弟不才,所以只能趕緊回頭去,上網看看裕隆汽車的真實狀況。〈數字單位/百萬〉
2013第三季,營收為23,890.30,去年2012第三季,營收則為7,476.57,約為三倍;再往前看一點,2013第二季,營收為21,242.13,2012第二季,營收則為 8,311.00,也是約莫三倍左右。股價,則在45-55之間,上下盤旋接近兩年。
至於另一支以裕隆為名的股票2227.TW裕日車,股價則是自2007年中一路沿線而上,目前在歷史新高400元左右盤旋。
清楚的數據,反而讓自己更不清楚,只能再問自己一次:
為什麼會有文章下這樣的標題?
半天之後,終於知道是自己的問題!
我以為我讀的,是代表商周的過去我自以為的某種知識分子的良知,
但我忘記了,這個社會經過電視媒體多年來的集體教育,所有人都練就了一種搏收視的伎倆,那就是:〝先否定、才能聚集目光;先否定,然後才有觀眾〞!
當然,在標題之後一定不能忘記加上問號,以規避可能的所謂法律問題。
我看著自己桌上的,尚未拆封的這一期的商周,隱隱看到封面標題是『牛奶駭人!』
我希望這還是我訂閱多年所認識的商業週刊。
整篇細細看完,只找到一個觀點。
文章的意思約莫是說,今天的LUXGEN,還在用當年的CEFIRO勝出思維,翻成白話文是,〝同一群人,只會玩同一種遊戲,終究只懂得加上一些浮華的配備吧!〞
把LUXGEN的狀況比喻為當年的CEFIRO,再次令我頭暈目眩。
當年的CEFIRO的確是以配備思維取勝,造就一番風華。但眾所周知,一個掛上非自有品牌的車子,製造商能夠補強的空間,是完全受制於母品牌的,除了少許配備,基本上並無其他可左右之處。
但是一個自創的汽車品牌,從頭到尾、從裡到外,都是研發的新挑戰。
引擎科技跟不上、出局;底盤科技跟不上、出局;
組裝品質跟不上、出局;售後服務跟不上、一樣出局。
一個新品牌可以出局的理由,隨便算算,也可以湊出個數十百來個,以為只是加上眩目配備就可以勝出?面對一場幾百億的投資勝負,我看天下沒有人會這樣思考的。
戰局有多激烈?簡單地想想,這個世界上,有哪一個成氣候的汽車品牌,還容許另一個新品牌冒頭?如果一個面對全球百年車廠/歐洲日本強敵的競爭,只是用一句CEFIRO思維帶過,我只能說,作者簡化事物的能力,真是太強了!
至於關於管理大師的所謂主導思維(dominant logic)理論,我就不必再談了,湯先生談的一種〝思維〞,而不是一種〝定律〞。尤大記者,不過只是聰明的借用了思維,卻把它解釋為一種定律,意即:『冒此思維者,必得惡果』。
這世界,有以不變而成經典者;亦有以萬變而成宗師者,如果真如尤大記者所言,所有的成功經驗都不可盡信,那麼這個世界,應該從不存在所謂的堅持和百年品牌了。
基於對一位看過台灣產業興衰的台灣資深產業記者的崇拜,我急急地尋找文中的雲破之法,想知道台灣的汽車產業,如何得見微光?
除了服務業/文創業之外,台灣的所謂『實業』,該何去何從?
面對這個以大為力的年代,面對動輒一甲子企業或是百年品牌的競爭,台灣的品牌夢該如何不踏空?
資質魯鈍如我,果然是遍尋不著。
我想,有些問題,我是不該問尤大記者的。
比如說,如果尤先生是台灣汽車業的另一位領導人,
你大可無憂無慮享受人生、看淡潮起潮落,你可還願意賭上三代累積的一切,去投入這一場大賭局?
我不能這樣問的理由是,不論給哪種答案,都過於簡略,而且強人所難。
比如說,面對全球資本戰爭,台灣企業家在撲火投身自創品牌的時候,所謂資深產業記者,該扮演什麼角色?台灣不努力自我品牌,台灣要去哪裡?
如果電子、汽車相繼受挫,台灣還有什麼可以發展的國族產業?
〈別忘了,電子業和汽車都不是說想要就想要,這是台灣花費數十年才養成的共同資產〉
這個問題也不宜相問,因為也許尤先生的研究領域不盡相同。
但另外幾個簡單的問題,卻是一直在我的腦中盤旋,想求教於尤先生。
第一問
五年前luxgen上市,為什麼會選擇宏碁acer創辦人施振榮、宏達電hTC執行長周永明,以及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四位代言人?
當然,如尤先生所言,三位都是「品牌台灣」的指標人物,但為什麼是這三位?
小弟不才,只能用淺薄的知識分析。
王俠軍先生的八方新氣,當然為工業設計之代表,發自於台灣深厚的人文底蘊。
宏碁施先生代表電子科技,HTC則是台灣科技業這些年力以突圍的通訊科技,
小弟認為,整個台灣經濟發展數十年培養而成的,除了無法替代的人文素養之外,就是電子科技的深厚基底,這也幾乎就是台灣可以與世界一搏的戰力
所以LUXGEN只是參賽者的名字,她背後的團隊,就是集結台灣這個國家所有產業戰力的總合。
的確,現在的HTC風雨飄搖,acer的施先生裝了14根心臟支架,
但是面對這些深深明白『沒有品牌則沒有明天』的全球產業現實的企業領導人,
以生命執行品牌拼搏的一群台灣企業家,我不選擇訕笑譏諷,我選擇鼓掌。
因為如果以尤大記者的標準,連賈伯斯先生的apple〈也是以工業設計和電子科技為左右翼〉也不足一談了,因為apple的股價也曾經由700美元暴跌至400美元啊!
第二問
一個汽車品牌或汽車產業,對台灣的經濟自主權的意義在哪裡?
這個問題,尤先生肯定是比我清楚的,這樣問應該就沒有不敬了。
2012年台灣汽車產業產值達新台幣6,159億元,為歷史最高峰,佔台灣製造業總產值4.43%,為台灣極為重要之零組件產業
全球經濟危機的2008年,台灣汽車工業相關企業家數也有2500家(含整車、
零件),就業人數8 萬人,若含銷售服務人員則從業總人數約30 萬人。
在上下游的體系中,更產生了重量級的世界級品牌如東陽/開億/帝寶/堤維西/耿鼎---等廠商。
我想問的其實是,如果汽車工業如此任務沉重艱鉅,那麼,這個國家,誰該負責這些產業?為什麼他們要負責這些產業?
為什麼林懷民先生要創建雲門,要為中國人編自己的舞、跳自己的舞?
這是我心裡比較願意相信的答案。
理財世界中,因為某些年輕分析師的數據誤植或誤判而導致知名股票暴起暴落的案子,歷歷在目。但如今看來,記者的一支筆,果然威力更遠遠過之而無不及,
數十年的努力、數百億的投資,不須時代給予結果,記者的一支筆一篇文章,就可以蓋棺論定,叫人不寒而慄。
文章最後,尤大記者寫了:
『啊,多麼希望,多年後回頭看這篇文章,我對Luxgen前景的悲觀論調,是一個離譜的錯誤。』我只能很不禮貌地說,這是一種令我作噁的寫作技巧。
整句話的意思是:
我罵過了!將來,如果我罵對了,那代表我是先知,如果我罵錯了,沒關係,我說過,當年我就說過!希望自己是錯的。我至少點出了風險,外加上一點恨鐵不成鋼的刺激。
舉目四望,這個國族台灣,被每天24小時輪播的媒體朋友,說得一文不值,宛若危城,在電影院裡,我們因為『看見台灣』而感動落淚;出了電影院,我常想著,誰還願意真正站上鋒火線,向外尋找生機?
全球化未必是吾輩所願,但秋風夏陽,萬物無可避之,唯以應之。是吧!
小弟一介平民,但,只要見到任何人願入危局而戰,我一定不作他想,先鼓掌再說!
=========================================
最後,寫寫我自己的感想
從標題開始好了
「為什麼納智捷會步上宏碁和宏達電後塵?」
加個問號? 媒體慣用的標題殺人法
有GUTS點,乾脆就直接說納智捷會步上宏碁和宏達電後塵
先上免責文字就可以沒事是吧,我不知道商周也淪落到變成噬血的政論節目
接下來內文講到嚴董老調重彈CEFIRO精神,後面提到主導思維的問題
嚴董就是LUXGEN最高領導人,他不主導誰來主導? 難不成要大家各吹各的調?
而且人家說是找回CEFIRO精神,又不是COPY CEFIRO作法,這有什麼問題嗎?
有點常識的人都嘛知道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看現在的事情,更何況是身經百戰的他
對啦,可能因為聽太多次聽到耳朵長繭,所以沒辦法把話聽得很清楚,這我諒解
財經線記者可能不像車線記者對車那樣專業,不太明白一台新車上市前要做多少功課
其實做這些功課就是要了解最新的市場與未來的市場在哪,現在大環境的狀況
才能研發車款與改進,才能制定銷售策略。現在怎麼可能還是用CEFIRO那套模式打遍江湖
這篇文章表面上寫為了LUXGEN好,不希望嚴董迷信CEFIRO那套成功模式而到現在還在用
但骨子裡就是罵嚴董「你根本就是拿以前那套來混」
我想大家都是讀過書的人,不要以為大家笨笨的看不懂文章裡面的含意,
這篇文章沒那麼深奧啦
而且我看完這篇文章有些疑問?
這篇文章有提出創新的觀點嗎? 好像沒有
這篇文章有精闢獨到的見解嗎? 好像也沒有
這篇文章介紹新的資訊嗎? 這更沒有了
充其量不過就是篇感想文罷了
那我就對商周很好奇了,這樣的文章夠資格代表商周觀點嗎?
為什麼會讓這樣的文章登出來? 啊是稿子不夠要湊篇幅嗎?
我個人是蠻納悶的,畢竟商周在國內財經媒體可說是執牛耳的權威,有一定的公信力
有公信力的媒體對要刊出的每篇文章都會很審慎,因為就是代表該媒體觀點
看到這篇文章,我對商周有點無語,也對他們的公信力打了一個問號
而當我看到最後一頁,寫到
「談這些,絕非唱衰Luxgen,而是為了不想看到,Luxgen成為下一個hTC、acer的這一幕」、「啊,多麼希望,多年後回頭看這篇文章,我對Luxgen前景的悲觀論調,是一個離譜的錯誤」
我看完真的是火都上來了,可以再矯情一點沒關係。好像老師莫名其妙把學生打一頓,之後再說啊我也不希望,我都是為了你好。可以更噁爛一點沒關係。
做品牌,是不容易的事,要忍受很多人的閒言閒語,要面臨很多痛苦的選擇
別人付出的努力,很容易因為這些閒言閒語或惡意攻擊而功虧一簣
HTC經營的挫折,有部分就是因為被他國品牌在網路上惡意攻擊
版上資深的網友都知道我的工作,我是納智捷的協力廠商,也沒啥不好承認的
從這個品牌還沒出生,我就跟他在一起工作了,別的協力單位我不知道
但至少我個人是把這個品牌當成自己小孩在看,為這個品牌付出了很多心力
各協力單位為了這個品牌,常常焚膏繼晷的工作,
也有些人想的跟我一樣,希望有朝一日台灣的汽車能夠站上國際舞台
每當我們去國外參加車展,杜拜、多明尼加、大陸、俄羅斯、越南
我們都是拼了命的想要辦好,因為我們是揹著國旗出去的
每個車展都有世界各國的品牌在看,我們台灣的品牌不可以輸給別人
各位可能無法想像,在遙遠的異鄉,看到LUXGEN的車在路上跑,那種興奮與感動
我很清楚,因為我看過
但這些人的努力,卻可能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亂七八糟的文章而功虧一簣
LUXGEN不是一個不能接受批評與建議的品牌,網友們的建議,他們都有在看
但是很糟糕的,就是會有一些惡意攻擊的言語出現
最後我要說的是,納智捷並不會步上宏碁與HTC的後塵
因為產業別不同,布局的手法也不同
更重要的是這些經營者看的是百步以後的距離,準備百步以後的事情
這些策略與思維不是一個小小的記者就看得出來的
讓你看出來,他們還配叫董事長或總裁嗎?
kay1972 wrote:
在原文下面的一些回應...(恕刪)
無論是大大您的意見或是轉PO的文章,個人覺得與某人的東西比起來,才更具有實質性的內容了,才是真的文章,一早起來,仔細讀了三遍,與我心有戚戚焉!
企業的經營或決策的過程,都要做通盤的考量;而記者所受的訓練卻往往相反,新聞常說的一句話要怎麼"切"才漂亮,即是一個新聞要從哪一個"點"切入才仍引人入勝,特別是評論性的文章,更要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才足以顯示出獨特性與價值。
當然,這種單從一面相觀察的做法,而並非全然錯誤,若為文者知識涵養,專業智能,甚至實務經驗都夠,確實可以從"點"擴大到"線"到"面",達到"知微見著"的境界;但這樣的文章,真的真的不多見!
也因記者的專業練訓被要求新聞要有好的切入點,再加上幾乎所有的記者都沒有真正具備產業實務經驗,往往呈現出來的新聞都僅僅是事相原貌的"一個"面象,而不是全貌。對於某大記者的這篇評論,個人覺得如同大大所言,看不出有何創新的觀點,精闢的見解與新的資訊,甚至連具有建議性的論點都沒有看到。
很不幸的,類似這種欠缺全面性通盤考量的文章與言論,在台灣報禁解除,媒體百家爭嗚後,更是充斥在各個版面,各個頻道。也因真正具專業涵養(專業不等於資深,資深更不代表專業)媒體人員數量不足以因應台灣百花齊放的媒體產業所用,台灣媒體這幾年來充斥的膚淺,偏頗的言論,且這種言論多到讓民眾來不及思考消化,配合上網路的發達,無形中造成台灣社會一種言論膚淺化的情況。
記者除了容易陷入言論視角盲點外,也因工作關係而犯了大頭病;每天採訪高官及企業主,受訪者為了部門或企業宣傳,也不得不與記者建立良好關係,甚至是稱兄道弟打成一片;正因如此,記者往往落入了"烏鴉在鳯凰群裡待了久就誤以為自己是鳳凰",因此處處自以為高人一等,忘了我是誰!
事實上除了真正好的專業記者之外,一般的記者現在之所以是"SOMETHING",並非記者個人是"SOMETHING",而是因你名片上的媒體是"SOMETHING",一但拿掉了背後的背體,對不起,記者個人當下很可能由"SOMETHING變NOTHING"!
奉勸從事媒體工作的朋友們,認清你工作的本質與自我的價值,今天你們得幸掌握了"社會公器"這利刃,更請你慎用你們手中的筆!同樣地,身處言論膚淺化的一般讀者,媒體報導往住是"面相"而不是"真相",讀者每天接受龐大的資訊(其中不乏企業刻意操作之目的式新聞,現今房地產/房仲新聞最嚴重),也不要輕易相信,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去判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