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產品想要熱銷,一定要從國外紅回台灣才有可能嗎?

jojo7288 wrote:
鹽董是夢想家??投機...(恕刪)


思想決定一個人的格局

您覺得是什麼,就是代表什麼

我覺得是什麼,就是代表什麼

您對嚴董的評論,您覺得這樣您可以開心
那就可以了

我覺得 嚴董值得我尊敬,畢竟這個做品牌的夢想,我覺得了不起
Taiwankim wrote:
買了啊(恕刪)


S5?
alex6751 wrote:
不好意思 我的文章說的嚴凱泰
是實業家+大夢想家,所以才會在明知台灣市場撐不起自創品牌夢的情況下,毅然投入自創品牌
(恕刪)

早就全球化的時代了,嘴台灣市場撐不起自創品牌會不會太牽強了?
嘴的好像納牌只在台灣販售而沒去過俄羅斯、中國大陸、越南、

說真的,領政府補助、受中華民國政策保護數十年的集團
產品賣中華民國消費者的售價是國外售價的二倍!
比頂新更讓人不恥的企業
could5566 wrote:
早就全球化的時代了,...(恕刪)


您覺得不恥 那就繼續不恥下去吧

我想 這家公司不會因為您的不恥,有啥麼變化的

同樣的,也不會因為這裡討論有啥麼改變

這家公司已經走出另一條路了,我個人祝福及靜觀其變中
pmet wrote:
如何

如同你說的,發現身邊周遭有不少納智捷的車主時,我也是很疑惑(鄰居:2:15,同事:4:37),一開始也是因為有次搭乘同事的m7,才對納智捷有初步的認識,後來自己有換車的考量後,也找機會跟這些納智捷的鄰居或朋友車主聊,簡單得到一些資訊,優點是好開(我想這點一定又會被版友打槍)、 馬力足(掛渦輪)、 缺點是油耗較大。後來到網路上爬文後發現一些版友常説的狀況,所以,又找機會再次向同事與鄰居了解,其中也問了渦輪是否曾故障的問題,得到回覆都是沒有發生過故障,至於其他的車輛問題,也皆與其他牌子的車都會發生類似的小問題。後來開始去各廠展間看車,因為家中換車的主要考慮是有七人座的需求,外加未來後續養車成本考慮,所以才鎖定納智捷的m7與URX-7人座。
至於我的工作與裕隆八竿子打不到邊,會發文到現在也不是唯納智捷必挺,而是真實在討論納智捷的狀況,不過看到不少版友已經脫離討論車子的範疇,尤其對人(嚴家、 版友之間)開始批判與嘲笑,誰是納粉或黑納,誰是行銷公司的人,對我並不重要了。
納智捷公司內部或許不是我們這些外部的凡人所了解,或許如你所言,內部無法齊心協力,未來發展趨勢的誤判,加上外部的紛擾與時事的變動,這些都是上位經營者要想法子克服。
TylerChang wrote:
看到納智捷在尋求翻身的努力(與鴻海結盟),雖然還是現在進行式,但是從市場上反應來說依然不看好。這或許是台灣品牌長久以來面臨的困境。
印象中,小時候物資匱乏時,台灣興起舶來品店,國外來的東西就有比較高級的地位。到後面台灣經濟起飛之後,台灣雖然也開始生產各類商品,自己人往往不買帳,依然以外國進口貨為高級品的思考模式,但那時很多所謂的進口產品,其實是台灣代工出口後,再回銷台灣,所以那時國人出國旅遊買商品回台,很多商品都標示著made in Taiwan。這時大家才漸漸察覺很多外國的高級品,其實是我們台灣自己製造,但也產生一種現象,就是台灣製造的高級貨往往都是送到國外販售,而在台灣只有使用次級品的狀況。
後來開始有台灣廠商要擺脫代工的宿命,嘗試自創品牌,從竹科的華碩、宏碁開始,大量生產的商品先在國外販售,有了口碑之後,陸續開始回台灣販售,這種現象到目前仍然持續,台灣民眾似乎很難接受自創品牌(從過去聯發科的晶片、 超跑用的避震器到精品服飾,就連藝術作品也是),除非這品牌在國外發光發熱,要不然台灣民眾根本不會想要購買。
前面寫了一堆自己對過去的觀察,回頭看看目前車市,似乎也是存在相同的狀況,對自有品牌國產車信心不足,新車稍有狀況,就往死裡打,砲口對自己人時,毫不留情。而外國品牌如果有狀況呢?態度就謙卑不少,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 從過去H牌進口車車底有鏽蝕到近期T牌的進口車車內漏水,有見到市場上往死裡打的氛圍嗎?如果這事發生在納智捷,狀況會是怎樣?韓國車過去也是被罵到臭頭,可是韓國自己人依然相挺,漸漸韓國車改進再改進,現在是不同過去的跳躍發展。
所以納智捷目前的現況,與鴻海的結盟,未來生產出來的電動車,先不要在台灣上市,而是以國外市場為目標,做出口碑後再回台發售,或許是最可行的策略。要不然以目前台灣酸民的水準,納智捷做得再好,也會被放大狂酸,就讓酸民去享受T牌為了省油而裝上薄薄的防撞鈑金帶來的危險吧!
離開台灣才會有正常的發展,似乎是台灣人的宿命吧!


2020的大笑話,去吧,去海外紅回台灣給不捧場的呆丸郎看看。
以裕隆經營心態想跨出台灣?別忘了台灣四周臨海,沒髂好先淹死了。
天公只疼憨人,我想看看沒技術的車廠如何到海外立足。

納智傑沒外銷過?到海外設廠過?結果呢?
到頭來還是呆丸郎最疼納智捷,買人家不要的,還好只有不到1%的人真正呆。
TylerChang wrote:
如同你說的,發現身邊(恕刪)


如上所述,小弟因業務上是常常

會搭乘Luxgen的各型車款,而每次

遇到派車派的是Luxgen都會詢問

一下司機大哥對Luxgen的評價

就目前得到的回饋大多是貶多於褒

並非像您所述Luxgen 的車輛問題,

也皆與其他牌子的車都會發生類似的小問題。

再舉個親身經歷,Luxgen 車上有外國賓客來公司參訪

參訪結束,要回程時電動滑門就是關不起來(足足有

5分鐘才搞定),車上有外賓也有經濟部的官員,

您說說當前一分鐘才對外賓介紹說這車是台灣設計、台灣制造。

結果下一分鐘就出包,

事後和幾位同事討論,大家的結論是很有可能是Luxgen 在

EMI/EMC 上出了問題,車門上的傳感器訊號線的遮蔽隔離

(shielding)沒有做或是做的不確實所導致,這就是車廠

在驗證的時候沒有好好的多花點時把各種場域情況都

測試過讓產品成熟度、可靠度高一點。

相對於很多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的處理上

例如遮蔽膠帶其實很貴,如果車廠的員工看不懂遮蔽膠帶的功用,

就想說一樣是固定就用較便宜無遮蔽效果的膠帶來固定傳感器的訊號線

這種在當下不會出問題的處置因為一百次之中也難得會遇到一次

那種有強磁或電磁波場吻紊亂的場域

但是德系車廠或是日系車廠會為了那一百分之一的機率

下足功夫,所以使用者的體驗才會如此受到消費者肯定

回到本樓原來的主題

台灣的產品想要熱銷,一定要從國外紅回台灣嗎

當然不是,珍珠奶茶就是先在台灣熱銷

再紅到國外的一個例子。

台灣的汽車市場的年銷售輛數是30萬輛到40萬輛

取中位數35萬輛,再取半數就是17.5萬輛

捨去小數位數算17萬輛,

如果Luxgen 能用平均60萬新台幣的售價

取下這17萬輛的市場份額,將會是

1020億新台幣的營業額

所以說台灣的市場小是一個假命題

為了台灣可以有一個優質的、價格合理的汽車提供給消費者。

Luxgen做為唯一的台灣車廠,消費者會認為這是Luxgen責無旁貸的事。

Luxgen也唯有往這個目標前進才能夠重新拾回消費者的信賴。

以上
alex6751 wrote:

至於關於LUXGEN其他的種種看法,也不想再多說了


這牌子罪不至死,致死的是它背後的公司裕隆
母子連續兩次盛大搞所謂國慘車,搞出的慘狀:
母:飛鈴101/102
子:LUXGEN

而且老母那時還沒有中國市場可進喔,也不是沒試圖打歐洲和蘇聯市場

裕隆現在收攤大家為什麼叫好?就是覺得自業自得
chi-nou wrote:
您確定納牌有慢慢走?(恕刪)


如果真有吹得那麼好
有沒有在嚴董生前看過他平日拿這款車代步??
其他國際車廠CEO如果被發現不開自家車代步可是會被罵到臭頭的好嗎
TylerChang wrote:
在ptt、mobile01裡的貼文,感受到很多網民對自己品牌的嚴格要求,要便宜、要省油、要配備、要安全、要造型、要一大堆連T牌、H牌也做不到的要求,還要出來公開道歉?那其他的廠牌如T牌車內漏水,有相同標準要求出來道歉嗎?


沒有一家車廠的車是完美的,但可悲的是,

納智捷的品質和造車工藝和其國產組裝的品牌相比之下,

卻依然那麼不堪一擊........

你有沒有想過,納智捷在台灣曾經創下1萬6千輛年銷的佳績,

在台累計銷售也11萬輛了,時至今日為何還越賣越少?

如果車的品質那麼棒,為何還越賣越少?

只有曾經長期擁有過的人,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台灣人雖然曾經挺過,但沒有人傻到會一直被騙,

小弟曾經M7 Turbo 的車主,三不五時回生活館喝咖啡,

還真的養不起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