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廠對台灣的貢獻有Toyota大嗎???

大頭偉1號 wrote:
笑死人了,國瑞口頭品質高,實際產品偷料偷很大,你要護衛T牌我沒意見,從是相關產業的人都很了解,我一定不會買T牌,因為我還要留著一條命(恕刪)


"話說 從重論得知01是個砲火非常旺盛的地方 小弟飛常不以為然 一定要眼見為憑~ 果然 上網爬了幾天 砲火果然相當猛烈...批判言詞滿天飛 實際上有幫助的卻屈指可數 ETC用不用見仁見智 砲來砲去布用的管你什麼理由 要用的也不需要理會 但是為什麼要把企業跟政治扯上?? 企業投資下去就是要創造雙贏 政府沒有多餘的資金去做 由企業投資也有錯?? 全世界有多少高速公路人工收費?? 這時 絕對會有人拿大陸來講 小弟是以已開發國家做例子 硬要扯的話 我也沒話說 至少往上比比較有意義 在不然就是一些攻擊其他車型 什麼省不省油 牛頭牌 福特柴油款種種 幹嘛阿 人家只是分享 又沒有要跟你比 你砲個什麼勁??~網路雖然不是很真實的地方 但是至少不要把這種砲火無限延伸 該砲的是真正不公平 不愉快消費經驗種種 而不是某些樓主辛辛苦苦拍照 開車 試用經驗 還要上來被砲 肯分享 就是好事 希望這裡可以多一點正面 而不是無盡的砲火 為砲而砲 更扯的 還有開新帳號狂砲的無知人士 真是讓人覺得不恥 我不是正義魔人 我只是想在下班閒暇之餘 看看大家分享心得 開箱文 或是讓大家分享自己的新玩意 如此而已 希望 可以降低砲火 大家都是很用心的 別辜負人家一翻好意 打字也是很累的"
by 大頭偉1號


怎麼樣?被人一激就原形畢露口水亂噴了嗎?
Sinfield wrote:
可是什麼是國貨的定義?
難到是老板是台灣人就可嗎?
若是研發中心在台灣我覺得才是~

喊買國貨不是叫老百姓買就可以的
自己也要爭氣
Honda迷喜歡誇耀本質

如何改善引擎的功耗
買引擎與底盤是達不到真正的高級車的
我想納廠的方向有點問題

韓國車我不喜歡
但韓國人除了好大喜功
但至少還會低頭研發
引擎與底盤持續改進
這種企圖心讓Toyota不敢小看


因為看到國貨的定義,其實這很難定義,但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
但又看道您提韓國車,那您這把尺歪掉了

您口中認為的韓國車,早就在台灣鎖國時期,前進中國,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汽車
若依您心中對"國貨"的標準,那韓國車應該不是韓國車,是中國車

若是研發中心,韓國車也早就在10年前,中國起飛發展之後,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
依您心中那把尺對"國貨"的標準,那韓國車還一樣不是韓國車,是中國車

要比韓國,我們台灣"一般人"是比不上的,
很多人跟您一樣會說台灣貨要有水準,才能要求台灣人買單

可惜韓國人不是這樣想的,韓國車、韓國貨也不是一開始就有水準的

我印象最深是15年前,韓國東西包括3C產品都爛的要死
跟台灣人的差異是,韓國人就算韓國產品再差,都會死命支持韓國產品

我們比不上歐美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發展的腳步,更比不上他們百年來對品牌行銷的熟悉
我們是這幾年才開始要慢慢追

韓國人當初不只關稅保護,政府還規定汽車幾年就要淘汰,
台灣政府若訂這一條,你說會不會被說官商勾結??

台灣保護都保護一半

韓國人不會因公司在大陸設廠就說台灣海峽沒加蓋
看看三星在中國的多麼矯情廣告
三星是名符其實的中國企業



三星廣告做成這樣,有被韓國人砲嗎??大家都知道是為了替韓國賺中國人的錢
看看台灣的廠商,不過講一句話,就在台灣一直被拿出來砲

韓國三星營收佔韓國GDP13%,現在政府就是學韓國,要搞大企業進軍國際
台灣民調剩多少,你我都知道

要比韓國??輸得不是台灣廠商,是我們自己台灣人


Octanol wrote:
如果未來TOYOTA大幅提高授權金,甚至停止授權,不知道樓主有甚麼看法?

lsp33 wrote:
因為看到國貨的定義,...
韓國人當初不只關稅保護,政府還規定汽車幾年就要淘汰,
台灣政府若訂這一條,你說會不會被說官商勾結??
(恕刪)


就是政府沒有把關的好
才會讓草莓老板吃抹台灣人

所以要挺台灣產業
那也是要看產業看廠商

台灣的生態
沒有保護的活的下來的
競爭力一直很好
也不用政府保護~

此外
就是台灣本身撐不撐的起汽車"整車"產業
台灣的零組件產業不差
大多數外銷
不用台灣人挺也可以過的很好

從管理的角度來想
2300萬人的台灣
就算每人買一台國產車
市場也不夠大
況且還不止有一家國產廠商

連現在的Toyota在台灣生產的都外銷過半

從理性的角度來講
要與國際大廠拼
台灣本土市場本來就不大
貿易自由化
也不可能獨厚台灣廠商
納廠要準備多少錢來燒???
研發需要大筆錢來玩
不然世界各大廠燒錢燒假的???

美國三大夠大了吧
也是被日系車打假的
要玩汽車產業
若只是訴諸於情感
市場有多大
大家都不是小孩子

從管理的角度
納廠的指標
大家來說說
從理性的角度
納廠有什麼能力可以活下去
而且可以活的很好

第一,市場面
目前全世界的汽車市場已飽合,納廠有什麼獨到本事往前?
母國市場也不大,況且Toyota在台灣還半數外銷?
第二,技術面
引擎與底盤等基本面,納廠有什麼本事比Toyota/Honda好?
第三,研發
納廠的每年研發經費有多少?


以台灣為母國市場
研發經費又不高的話
如何能長大???

noelcyan wrote:
...(恕刪)


如果Toyota大幅提高授權金
那是Toyota的事
這樣成本會提高
在台灣市場
Toyota還有面對Nissan/Honda
成本提高利潤就要低
不然拼不過其他廠

納廠沒有授權金
也沒比較便宜
那問題出在那?


Toyota在台灣養活不少人
如同其他車廠
況且半數外銷
還有下游廠商協力廠
這些都與權利金無關~

美國政府要日系車廠來美國設廠
公平競爭的市場
權利金是你家的事

現況就是
Toyota在台灣對台灣的貢獻度比納廠多
養活許多家庭與協力廠
Toyota外銷賺外國人的錢
多少會用台灣的零件
納廠沒用日本的零件嗎?"

所以納廠要加油
現況就是如此

aerospike wrote:
單就目前納廠的貢獻,大約這樣估計:
一台車的單價有1/3是零件,這些是給協力廠,但因為全球化,所以大概只有一半的產值
歸給台灣的供應商。
納廠一個月約500台,粗估平均為80萬,這樣每年帶給台灣協力廠的貢獻為8億。
每天20台產能,在組裝廠應該養200~250人...
然後納廠的研發中心在台灣,估1500人...品牌250人...
售服體係的人數,納智捷生活館約30個據點,每個據點估計30~多人,約1000人。

這樣納智捷在台灣的貢獻就是8億的供應商產值,加上3000~個直接工作機會。
然後納智捷應該還是虧錢,所以不要算它的產值,只算它養活的就業人口就好。
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

平心而論,納廠有心養活研發和品牌,給本土產業和人才一個空間,這還是值得肯定的,
但納廠的問題是,明明在初期受到愛國心不少支持(不要說沒有...),但給本國人的配
備還是不脫離代工老廠那套COST DOWN和安全配備綁架高階車型的套路,納廠的商品企
劃和決策高層實在應該摸摸良心,問問自己是不是對的起支持的國人?...(恕刪)


總算看到一個肯用數據說話的網友~

這句也是重點"
納廠的商品企劃和決策高層實在應該摸摸良心,問問自己是不是對的起支持的國人?
發文者您好, 您的文章因以下事由已設定為唯讀狀態:
後續討論已離題失焦、有點火藥味,站方需針對本討論串違規回報進行匯整記錄,故本文唯讀,請見諒。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