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講那麼多還不就是品牌信任度的問題,

售價走低價就真的能賣得好?我想無法畫上等號吧!

看看寶騰的車賣多便宜還不就是這樣的結果,

納智捷的根本銷量問題在於品牌信任度,

品牌信任度不是單用售價就可以建立的,

只是讓消費者較容易接受,

而且納智捷的理念定義本來就不是應該走低價的,

如果售價低還能算豪奢嗎?搞得自己不上不下的反而失焦,

舉U7為例會買這種級距的,通常油耗不會是他們考量,

但是因為U7百萬內可入手,導致被拿來與同價位的SUV做比較,

就U7這種級距談省油是很有趣的事情,

到是廖剛有講的一個東西我很認同,

納智捷沒有將想傳遞的設計理念,

在消費者入手時就讓他感受到科技的理念,

確實是很可惜的事,不過講到出席發表會,

這個我幫嚴董平反一下,以前納智捷剛推出時,

幾乎發表會都會現身,近幾年我猜應該是身體不好,

比較少出現在活動現場,至於和泰我還是很期待他可以擺脫日本母廠,

自己搞個自有品牌來看看,享一樣的國產賦稅資源,卻只是幫日本代工,

怎麼看都覺得少了一點決心,這一點裕隆確實比較強


話很中肯,經濟許可大家不用說也想買更高級的,中,中下階級哪買的起動則好幾百的車子,我們一般階級要的也就是,載家人也夠安全自己偶爾熱熱血就夠了啊。至少我個人是這麼想
大概看得出來這車評跟01的關係

只要跟他意見不同 刪文不手軟
乾脆這幾天的全刪了
且不說明理由

遇到納廠就談車評不擅長的車商經營理念
卻不敢批這些日本人跟美國人主導的車商的經營理念
特別是日系的 每年都賺一個資本額走
敢說這些外國人控制的車商長年操控價格 賺台灣人的錢嗎?
只賺半個資本額走 車價好歹可以降個10%吧

有說真話的車評就見鬼了
車評好好在專業的領域發揮就好
看過很多車評,這位我個人是覺得主觀意識很重
很多東西沒考量現實 很理想化
新車廠沒有差異化 只是一味投入紅海市場~最後還是死路一條
當然納廠還是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但不可否他在進步
從台灣強項出發,再慢慢修正較弱的項目~我覺得也很合理
就像油耗,動力~有人還說它沒再進步?
當然要跟車子相對輕很多/馬力小很多的國產車比油耗,那也不用比了
至於說妥善率差~不知是網路看來的?還是實際統計數據出來的?
一個專業車評~不該只是看看網路就做判斷~~甚至拿網路上一堆網友的質疑再問質疑總設計師
問說懸吊問題~扭力樑理論成本一定比較低 這沒有什麼好爭議
但基本上看過有點專業性的車評,都不會琢磨太多用什麼懸吊
而是會直接評價車子給他的操控感受,車子的調校~看過對岸車評說 (世事無絕對,重點再調教)
車評不是就該有基本的專業判斷?我個人是如此認知


一間新車廠他的開分成本攤提本就比國技大車廠重~這點全然忽略
一些電子新科技有人不吃這套~但還是有人喜歡~而且慢慢成為一種趨勢
就像以前的車子沒有倒車雷達~但現在有幾台車沒有?
甚至岳父的老車連後座安全帶都沒有,現在哪台車沒有?
真的不要用現在有限的的眼界,來推論未來的趨勢~

影片問說有這台大螢幕就不會再用平版嗎??
同樣邏輯那不知廖剛先生 用手機/平板上網就不用電腦上網?
如果3,5年後大銀幕成為標配,那現在號稱所謂的專業車評,臉又會有多腫呢?
以目前狀況~越來越多車開始有螢幕配置,這點應該沒錯吧!
再來車機跟平板這兩者本來就沒有相關連~其實硬要扯在一塊,容易讓人覺得為酸而酸
甚至在自己車評影片中帶說,別的車評怎麼跟他說的的觀點
難道自己弱到需要拉別人來強化自己觀點?又或其實自己完全沒有專業的判斷,須要靠別人一直教?
而且也沒學完全~人家說車子操控/底盤回饋給駕駛的樂趣~不是你花5,6萬就買得到的

環景影像系統,及車機螢幕 慢慢越來越多車成為一種配備
目前為止,看過我用過環景的周遭朋友,還沒有負評過~
當然有人覺得沒必要,但當在切換方向燈時,就可以更清楚掌握車側盲點~這已經是種趨勢了
現在大部分車還在用後視鏡上的燈光顯示,但它卻直接給你看得到影像(變換車道前要打方向燈)
另外用環景停車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周邊視野看不到的障礙物(也包括動物/小孩)
我就靠著環景發現到愛犬在車子旁而避讓,但舅媽他家的狗卻因為倒車被碾死
如果今天壓到是自己的孩子呢?花200萬可以避免~當事人一定去裝

再來說覺得沒必要送歐洲撞擊測試,應該是和泰送?
請問有一直花心思在關心01的車評,會不知道酸民如果攻擊所謂安全是沒被檢驗的?
如果一間車廠他的車體安全性,是很多人對他的印象~也靠這來吸引注重車體安全的買家
難道就不該去強化宣傳?和泰送不送撞跟納牌有啥關係?
我看到的是納牌願意送~和泰不願意~光站在這點 我就給納牌送撞行為一個肯定
就這樣很不巧的,朋友就是看了U5大螢幕和撞擊測試~說她想換U5了
現在載2個孩子坐神車~她覺得安全性不高,所以想換安全點的~所以送撞的確可以吸引到某些買家

如此充滿個人主觀意識的車評~相對比較少
其實只要針對配備去說明就好~無須刻意帶風向
配備需不需要,讓買家自己去判斷就好~
何必把自己搞得像播報新聞的電視台,都帶有很深的政治色彩
我覺得這真的不是個好現象~~

看之前另一部S3跟city車評 會把city較弱的煞車說成線性(2台車差了2個成人重)~真的很少聽過
加速用線性~煞車也用線性? 急煞時再用線性慢慢煞??
這樣煞車的落差~可能就是緊急事故生與死的差別~
影片最後還說他會選哪台車~又是另一種帶風向的手法

要靠車評混飯吃~還是不要有個人喜好比較好
畢竟市場固定,車評太多了,當少了客觀性~真得就容易被市場所淘汰掉
當然有人喜歡這樣的風格~
roger1012 wrote:
看之前另一部S3跟city車評 會把city較弱的煞車說成線性(2台車差了2個成人重)~真的很少聽過
加速用線性~煞車也用線性? 急煞時再用線性慢慢煞??
這樣煞車的落差~可能就是緊急事故生與死的差別~(恕刪)


剎車線性很好阿,你希望輕踩剎車就點頭?
煞車行程十公分,
採兩公分有兩成煞車
採八公分有八成剎車
這叫煞車線性

有另外一派偏愛剎車要利
各有優點

我是偏好煞車要線性這派
畢竟我要兼顧日常使用
當然,賣便宜不一定就賣的起來,但不賣便宜...............

扣掉老車廠,新車廠除了特斯拉以外,那家不是從便宜開始賣?

現代、吉利、長城、塔塔?
yun087236524 wrote:
剎車線性很好阿,你...(恕刪)


基本上所有車都不會輕踩就急煞~
本來就是靠右腳力道去控制煞車強度~這就要看習慣了~
以我的車為例,在減速時我踩起來可以讓乘客覺得很平穩~
但換別人來踩就可能變得很利,煞車變的很頓挫,連我坐起來都不舒服
我個人喜歡煞車能力強的車~這樣應付突發狀況餘裕比較多~

但如果是緊急狀況~還如同影片中一樣~急煞還繼續來個線性~~我個人是比較不習慣啦
當然有人習慣急煞線性~~那也沒說不好就是了!!

另外家裡有2台喜美 分別是9代跟9.5代,他們特性基本還算了解,急煞時真的讓我比較沒信心
roger1012 wrote:
基本上所有車都不會...(恕刪)


您是不是把煞車線性跟制動強不強混在一起說了

煞的住是看制動(卡鉗,輪胎,來令,碟盤的搭配),
最簡單的測法就是100-0的剎車距離,市售車大概都40-50公尺附近。

煞車線性不代表剎車不利,
如果要急煞就重踩到底也能發揮出100%的剎車效果
比較代表性的類似brembo,活塞環是不同大小

比較不線性的是類似踩四成就有70%出力這樣

yun087236524 wrote:
您是不是把煞車線性...(恕刪)


我覺得線不線性~是個人踩踏的一種習慣~
踩20%有40%的煞車~踩70有90%的煞車~~都OK
只要過程是有按比例增加就好~不要踩20%給你30% 踩40%又只給你35%
如果你有看那影片介紹就可以發現~~輕了100多KG的車~卻需要比別人更長的煞車距離
相比之下這樣的緊急煞車是不優的~
講得真好!

Stencil wrote:
https://www...(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