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產品想要熱銷,一定要從國外紅回台灣才有可能嗎?

棒球迷 wrote:
慢工出細活 急什麼啊??
MBU的引擎是從GT系列的車款改進而來的
GT車款上市也有3年了 品質口碑總體來說沒什麼大問題
這樣看來MBU算是一台不錯的好車!!


還要吹?明明就是委託Cosworth設計開發,硬是吹自己開發。
可憐的納迷,問問消費者Cosworth/華擎 開發,他們願意買誰的。
現在資訊發達,想把買家當菜籃媽嗎只聽路邊新聞嗎?
jojo7288 wrote:
目前網友查證出來的數(恕刪)


一直任用這種三流老鼠網軍和留級生咬布袋破壞公司制度的業務,到處搞對立鄉愿小團體,這品牌怎可能會越賣越好
留言都是安德病毒未來味,可憐這些被切割欺壓誤認自己人品不好買到車王的車主。









jojo7288 wrote:
目前網友查證出來的數據,納志捷一年投入的研發費用是3億新台幣再少一點點



我想請問,這訊息從何而來?

LUXGEN的研發都是委託華創負責,華創並未公開相關財報,我看了好幾年也沒看到數字

只看到LUXGEN向華創購買技術資產

Luxgen 71.37億元取得華創新車與技術、裕隆增資60億元力挺

以新聞所列,2款車型71.37億,若簡單將此金額除以2,故一款車型開發成本粗估35.68億

故研發費用支出,以我們一般人的角度已不算少,但若跟家大業大的跨國汽車集團相比,當然絕對算是小兒科

以LUXGEN資本及營業額,開發這些產品,卻要與這些大車廠競爭,在我觀點真的很辛苦

單以一個車型開發費用35.68億(推估金額),若以20000台去估算攤平開發成本,35.68億/2萬台=178400

單台成品就必須去攤提178400的研發費用,尚未計入產品送驗、行銷、維修後勤、保固....等成本

以LUXGEN銷售量,開發成本勢必很難回本

維基百科

若以務實經營的角度來看,目前的開發方式及開發成本,已很難回本,那在產品研發部分費用的投入
就該更謹慎,更節約,將錢用在刀口上,您說是嗎?
棒球迷 wrote:
慢工出細活 急什麼啊??

MBU的引擎是從GT系列的車款改進而來的

GT車款上市也有3年了 品質口碑總體來說沒什麼大問題

這樣看來MBU算是一台不錯的好車!!


MBU開發介紹從頭到尾描述的是新車種,可是GT是舊世代的車種(上市五年有餘),
所以GT是GT,MBU是MBU,不能把A牽連成B,好嗎?

如果依照你的推論是那樣,那麼MBU就是一輛改裝車而已啊,例如內外觀重新設計,引擎與變速箱委外優化,你確定要繼續使用這種路線宣傳嗎?

況且,口碑與銷售量會有對應關係,GT系列車款月銷售不足五百輛,那些五百輛以上的不就品質爆棚,所以消費者才一窩蜂買那些品牌囉?

誠實點,面對現實,現況就是口碑不佳,市占率低。不要一直催眠同溫層的人,下禮拜又要公布十一月份掛牌數了。
棒球迷 wrote:
汽車產業在台灣要做起(恕刪)


請搞清楚裕隆嚴家怎麼發跡的?
政府保護它們多久了??早在老蔣時代就在保護了好嗎?
裕隆自己長期在這種保護傘下做出的車還這種水準,
當台灣人都不懂歷史不想把這種企業掃到歷史灰燼裡嗎??
銷量就是台灣人給出的答案了

同樣政府有在保護,看看漢翔多爭氣
(而且漢翔還是國營轉民營)
裕隆有沒有漢翔的本事??
jojo7288 wrote:
目前網友查證出來的數(恕刪)


他這種玩法就承襲老母當年搞飛鈴101/102的作法
但飛鈴當年有其技術力不足的原罪,
而且諒在這是台灣第一次推出自有品牌車大家還能接受;
但後來開那種價卻換來那種2266品質自然就GG
看看現在歪L,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覺???

尤其嚴董打的特色價位,客群主要是有家庭想穩穩開的人
這些人年紀至少都30~50,
40~50 up的甚至都知道甚至經歷過飛鈴101/102的黑歷史,
怎麼可能再挑他家的車??
嚴董承襲他老媽的策略完全就挑戰台灣人的忍耐度和記憶好嗎?
alex6751 wrote:
我想請問,這訊息從何(恕刪)



照你這麼計算,納智傑一台車成本攤提費用是178400元,不論是U6或是URX或是M7頂級版75萬內絕對是沒問題的,納智捷為什麼不做呢??就是想多賺一點,為什麼台灣賣得比大陸貴很多,就是因為台灣人好削,鹽董在納智捷上面投資至少有幾百億台幣這麼多,但是他的心態就是想三年內回本且發大財,如果一開始抱持著前十年能打平回本或是微虧就好了,URX或是M7頂級版75萬內,加上8年以上的保固,薄利多銷的角度去經營,我想從2010~2020這10年內慢慢累積用戶口碑,納智捷一個月全車系要賣2000台不是難事,每年台灣銷售2萬五千台,光是台灣就可以攤平成本,就算沒打平至少也不會虧損的像現在這麼嚴重。上個月納智捷全車系才355台,全年銷售不到5000台,就是想每台多削個台灣人20幾萬,然後銷量就只剩五分之一,這就是鹽董作為一個經營者心態的問題了!!


就是一個貪字,已為花個幾百億台幣3年回本,5~7年後年銷20萬台,自己出來創一個新品牌,不到10年每年就可以多淨賺個好幾百億台幣,汽車業如果是這麼好的藍海,現在全世界車廠大概就有幾千間了,貪字背後就是把汽車行業想得太簡單了,我只看到鹽董對賺錢的熱情,但是實在沒看到鹽董對品牌夢想的堅持跟遠見。
jojo7288 wrote:
照你這麼計算,納智傑(恕刪)


最簡單的問題
歪L上市後,嚴董自己有把自己的代步車換這台以顯示決心嗎???
沒有!
以國際大廠來說,這種對自家產品力挺的態度可是基本中的基本
但嚴董從沒展現過這種態度
車子如此,本家紡織業下的嘉裕西服更是如此
你嚴董自己都不挺自家產品卻要消費者當盤子,花錢給你買亞曼尼和國外名車??
這種心態自然作車做到現在的慘狀
jojo7288 wrote:
照你這麼計算,納智傑一台車成本攤提費用是178400元,不論是U6或是URX或是M7頂級版75萬內絕對是沒問題的(恕刪)


攤提的是研發成本,而且是我用2萬台去攤提概估的數值,真實成本也只有Luxgen能知道

以我的認知,一個汽車產品要上市銷售,除了研發成本外
還有零組件採購成本(含模具費)、組裝費用、設備投資、驗證規費、產品維修教育訓練、產品行銷教育訓練
產品行銷相關費用(展間、廣告....)、維修及銷售人事費用(薪水+獎金)、場地費用(展間、維修廠),保固費用(6年6大系統.....)、保固零件備料費用......,還有政府相關稅金(營業稅、貨物稅.......)

以上是我以管窺天初估的項目,相關費用只會比上述更多,不會更少

您的開價75萬不曉得是怎麼估算的? 難道是用喊的?
alex6751 wrote:
以新聞所列,2款車型71.37億,若簡單將此金額除以2,故一款車型開發成本粗估35.68億


除以2?

延續已故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把納智捷(LUXGEN)視為生命的精神,裕隆董事會通過現金增資納智捷汽車60億元,將以71.37億元購買華創車電已開發的2款車型、M平台、ME引擎等技術資產

不止2車款車型,包含平台、引擎與其他ooxx技術資產。而且納智捷是購買專利技術,購買費用不等於華創車電實際開發成本,你那種算法完全不對吧。納智捷沒有研發成本,會計科目不會那樣列帳。

再來技術專利要區分是買斷或取得條件授權生產,不是你隨便舉例生產幾輛去攤提支出。
如果買斷的話,納智捷要生產多少數量都行,就不會有固定目標估算生產成本。
如果是條件授權生產的話,才會有一個目標數量去粗略估算生產成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