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pine76 wrote:
大家都要穿著傳統原住民服飾,然後一邊喝酒、一邊跳舞,醉了或累了就到旁邊休息。
...(恕刪)
內人是歸崇排灣族,依照片服飾顏色推測新郎、新娘跟這個部落可能也是排灣族。由跳舞的人可以排到兩圈,及服裝的整齊性判斷,婚宴主人可能是當地望族,前兩回看到這麼多人跳舞是某議員跟某校長家辦喜事。
下場跳舞的人基於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大都會穿著傳統服飾,男生至少會穿背心,若沒有(攜帶)傳統服飾的人通常也會跟人借,特別是地方上的望族更會特別要求跳舞的人一定要著傳統服飾。
許多原住民朋友會利用年節期間舉行婚禮,因平常大家都在外地工作,年節假期可以讓外出的家人朋友一起參加婚禮,今年陪老婆回娘家剛好連續幾天都看到有人辦婚禮。
通常跳舞會是在前一天晚上或是當天餐宴後,婚禮當天常見的流程是-大合照、宴客、跳舞,一場舞跳下來約2、3小時。舞曲的部分通常是那幾首傳統歌曲輪流吟唱,大都是由請來的舞台商家或他人在台上唱歌,較少看到直接放唱片,因為舞台上唱歌者會須引導跳舞及控制現場狀況。
跳舞的方式是由第一位做帶動者,其後的人跟隨其步伐移動,節奏是像散步一樣,隊伍循時鐘旋轉方向往左邊繞圈前進,以左腳先起步,往左前走兩步、右腳著地後左腳靠攏,然後左腳往後移一步、接著右腳靠攏,再由右腳往右後移一步、接著左腳靠攏,這最後左腳靠攏的動作有些人習慣是只有腳尖著地。(好幾年沒跳了,若有錯尚請指正)
牽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像照片中的左右交叉,另一種是直接牽左右兩邊人的手。影片中有看到有人大力、大幅度前後搖晃手勢是不對的,正確應是隨著舞步輕鬆的小幅前後擺動,因為不同頻率的身體擺動會影響他人的步伐,整體步伐不統一時會讓隊伍不好看。
舞池中間則放著啤酒、米酒(或小米酒)、水、檳榔、保力達、維士比,會有人招呼跳舞的人飲食,早期是用傳統的勇士杯喝交杯酒(於長型木棍中央處雕出兩個杯子,後來因衛生因素,杯子的部分演化成兩個可以放衛生杯的圈),或是直接到酒給請舞者喝。
影片中可以看到有些女性會背著藍白或是紅白相間的繩織背袋,在原住民部落會有些人從事手工藝工作編織這種傳統背袋。
排灣族是母系社會,與長女結婚者是要入贅的,現今還有許多人保有此傳統,如果有交原住民女友的,事先要先做好溝通喔 :)
另外,依傳統禮俗,訂婚送聘禮時是是現場一一唱名,香菸10條、檳榔兩串、豬兩隻(偶爾還有看到當場殺豬分送親友)、聘金XX萬....,男方禮品驗收後,換女方家人一一送禮給新娘(有些會在婚禮舞台上送),對方家有沒有這規矩也要先探聽好喔 :)
也不是每位原住民朋友都是信耶穌、上帝的,有的家裡是拿香拜拜的。
習俗沒有所謂的好壞,結婚是很繁瑣的又牽涉不同家庭,事前多探聽、溝通可以減少誤解跟衝突。以上是我所遇過的,僅供參考。
hcpine76 wrote:
過年期間大家無法想像,屏東的沿山公路車子依舊十分少,所以可以慢慢開、慢慢瀏覽風景。
...(恕刪)
沿山公路還蠻漂亮的,筆直的公路伴隨兩旁種植的路樹,以及不遠處的山景,開車時經過都會有一分靜逸,這是常讓我懷念的山路之一,另一條是台九線。有時帶老婆回娘家會特意走者條路欣賞沿途風光。
可能許多人急著趕到目的地而不走這條路,殊不知旅途享受的是過程,塞在車陣中倒不如沿路看看山水風光。
台灣這幾年來,越是優美的風景越是被圈走了。個人以前在台東服兵役,有時會去杉原玩,後來看到蓋了飯店在那邊,實在蠻可惜的。台灣的海邊漸漸地變成兩種地貌,一種是高級飯店所有,有錢的人可以去欣賞美景、享受自然風光;另一種是佈滿肉粽角,看不見原始的海岸線。
可以理解蓋觀光飯店發展經濟,但不應將美景局限於有能力消費的人欣賞,海角七號內的台詞:土地要BOT,山也BOT,現在連海也要BOT,這麼美的風景,我們自己卻看不到。
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