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大知道前懸吊的三角架是什麼材質?

Suzuki Asa wrote:
有大大知道前懸吊的...(恕刪)


答案找到了,U6的前三角架材質與做工竟然是

傳送門


有沒有給它晴天霹靂的fu.

我常告戒朋友,買車要看懸吊規格。
我自己的標準是,後懸吊只要多連桿,前懸吊可以是麥花臣,但三角台一定要鋁合金。


下面是BENZ進口國內最廉價的一台車,100萬多一點就有,前懸不光三角架是鋁合金,連轉向拉桿,甚至羊角都是鋁合金。
後懸則是成本高昂的多連桿。別忘了,進口車還要繳比國產高很大的稅給政府,你參考一下。




台灣國0818 wrote:
下面是BENZ進口國內最廉價的一台車,100萬多一點就有,前懸不光三角架是鋁合金,連轉向拉桿,甚至羊角都是鋁合金。
后懸則是成本高昂的多連桿。別忘了,進口車還要繳比國產高很大的稅給政府,你參考一下。(恕刪)


最廉價的BENZ,只有A CLASS吧

A CLASS也一般般啦

我開了4年15萬公里的中國車



現在中古車只要25萬

當年我也是花了60萬台幣買的

后副車架用鋁鎂合金,全球不超過5台
台灣國0818 wrote:
答案找到了,U6的...(恕刪)


不是從事汽車金屬零件加工的朋友,看到你的連結點的內容,一定會嚇一跳。

基本上這影片裡敘述的,就是價格高低,影射品質好壞。

所以,鋁合金貴是因為貴在材料費,故鋁合金產品貴是正常的。會用鋁合金主要是看中鋁合金可帶來輕量化的加值效應,至於耐不耐用,還是要看產品本身的的設計方式跟生產製程,這不在話下。

鑄鐵?不好意思,應該更正為鑄造 (內行人才知道我在說的名詞)。鑄造的工法影片裡有交代了,的確是將鐵材加熱到1500度以上,然後倒進模具內成形,冷卻後取出來,視情況再進行後製程(例如:打磨、批覆碳素、高週波、熱處理...等)

鑄造工法的缺點是:耗用材料較高(成本高)、工件裡容易有砂眼(品質良率),鑄造產品因屬熔化後冷卻成型,故硬化能特性遭到破壞,抗剪力及抗拉力能力低減,故小型汽車安全部件不能用此工法生產。三角架因屬於大型工件(體積大),相對來說還能用,故無妨。

鍛造工法,是視情況對鐵材進行加溫,有分冷、溫、熱三種。冷鍛即是不加溫,溫鍛溫度可從600度~900度,熱鍛則是1150度左右。鍛造使用的材料有鐵板、捲棒鋼、直棒鋼、小鋼胚、銅棒、鋁棒...等等。各種不同的材料還有分厚度、材質成分(鐵材部分有分碳鋼或合金鋼),故成本不一。

鐵材的特性是,加熱溫度越高,材料本身硬化能特性會逐漸低減,故到底是要把溫度拉到多少,要看產品本身的大小及變型量而定,也要看鍛造設備本身的能力。技術精良的鍛造廠所生產的汽車零件,通常最多只加熱到900度,即可進行塑型工程。況且鍛造使用的材料多寡也要看鍛造廠本身的技術,可用越少的料來生產,代表著成本越低。各位別誤會了,我說的用料量不是偷斤減兩,鍛造產品本身大小及使用材質都是車廠提供的設計圖,鍛造廠是不能改變的。但生產過程中都會有下腳料產生,下腳料的成本基本上都是轉嫁在產品售價上。下腳量越少,代表成本越低,並不代表產品被偷料。若要講偷料,也是車廠自己在不降低產品強度下(這就不是鍛造廠可以決定的)進行減少材料使用量,鍛造廠是沒辦法偷的。

故看到影片裡介紹最便宜的三角架是鍛造工法用鐵板生產的(因為車廠採用鐵板生產),這樣的價格是很正常的,但不代表鍛造的產品就是最差。因為產品並不是鍛造廠設計的,且同樣的設計圖,不同的鍛造廠本身技術及品質管理能力的良莠也會造成產品耐用度的不同。

另外,我再提供一個訊息給大家參考,傳動軸零組件,大多是鍛造件,是因為鍛造件比鑄造件耐用。
神鵰俠 wrote:
不是從事汽車金屬零...(恕刪)

閣下應該是業內人士吧!
重力鑄造之鐵材強度其實很高,
只是重量也蠻沈的,
弱點在於底盤回饋的質感,
鋁合金確實比較好。
強度就未必。
雙B的零件材質用的好,
也反應在保修價格,
進廠一次幾萬元起跳,
國產車主肯定不喜歡。
日輪石方 wrote:
閣下應該是業內人士...(恕刪)


不好意思,我是在鍛造廠上班,粗淺知道一些金屬零件加工的特性。
鑄造的產品是因為大多都是實心的,故產品材料重量較高,相對但並不是絕對耐用。

會使用鍛造工法,是基於金屬零件產品設計技術能力提高,可在不影響零件本身強度(甚至是提高強度)下,降低材料使用量。

沉甸甸看起來粗壯的零件,的確會讓人覺得粗勇。但這是要看零件使用部位,並不是所有的零件都可以用鑄造來生產。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零件都可以用鍛造來生產,各種工法都有它的瓶頸,不一而足。
不知道M7跟U7的材質是甚麼,
但U7撞擊過那麼多次,車室完整性不錯,
假設U7是單層沖壓件,
是否就代表材質及安全性沒有直接的關係?!
以後期保修成本來看,懸吊件或三角架不管用鋁製、鑄造、沖壓件。

本體不撞到幾乎不會壞。會故障都是和尚頭和橡膠襯(鐵)套。

採用可替換關節的設計。壞的時候,不用動不動就得整支(組)換掉

這樣對於"車主"才是真正好的设計
inaba wrote:
不知道M7跟U7的...(恕刪)


應該這麼說比較精準。

金屬零件依工法大略區分為鈑件、鍛件、鑄件,還有粉末冶金件四種。

但其中鈑件與鍛件是在金屬材料處於固體狀態下進行塑型,以做成設計圖所需的外觀。基本上這兩種工法所產生的零件,其硬化能特性比鑄件來的高。但零件耐用度除了材料硬化能特性之外,還有利用其他的熱處理製程進行強化,只是是否可以有效提升,就看零件使用目的與設計的功力。

不同材質的材料,也影響零件的壽命。影片中只是用很粗淺的實心鑄件跟中空的沖壓件進行對照,加上價格來探討零件的強度與壽命是有爭議的。若鑄件是使用控八料(這又是業界術語,但熔化後的鐵材,基本上都沒甚麼硬化能),而沖壓件使用的是足厚的高強度合金鋼板生產,則沖壓件不一定不耐用,而且還可輕量化。但若用錯材質,或是為了降低成本而用強度較差的材質來生產零件,這才是必須要去注意的。我們怎麼可能知道影片中斷裂的三角架,到底是:

1.用什麼材質生產的? (這還得用分光儀去分析)
2.是原廠件嗎? 還是市場修補件?(牽涉到用料以及品質的好壞)
3.鈑件厚度多少才符合標準規範?(得看原始設計圖,還有車廠的設計目的)

但我們買車時,根本沒這樣的資料可以比對,所以大多都是人云亦云,別人給我們甚麼資訊,我們囫圇吞棗的接受,這種灰色地帶都是有心人士可以操作的空間。

inaba wrote:
不知道M7跟U7的...(恕刪)

閣下誤會了,
這裡討論的是懸載系統結構材質,
與撞擊時的結構無關。

神鵰俠 wrote:
應該這麼說比較精準...(恕刪)

還麻煩先生來這裡上一堂專業課程,
真是受益良多十分感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