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mo_Du wrote:
別怪台灣民族性差同...(恕刪)
如1962年5月,韓國政府頒布"汽車工業保護法",嚴格限制外國轎車及其零部件進口,這些都給各汽車公司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其次是韓國的汽車工業沒有走分散化的發展道路,而是堅持向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在政府強有力的干預和控制下,通過改組、聯合形成了"現代"、"大宇"、"起亞"三大汽車集團,目前其生產集中度已達90%以上。1997年經濟危機時,現代集團又兼并了起亞,成為韓國最大的汽車集團。
在韓國,購買國產車已經成為了國民一種自發的行為,而購買進口車似乎會面臨某種無形的約束,也許稅務人員會來查你的收入,停車的時候也會多一些麻煩……
對于韓國人來說,買國貨、用國產車沒什么好奇怪的。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現象值得我們研究。韓國既然早已是GATT(關貿協定)的成員,1995年又加入WTO,其中的規則韓國不可能不熟悉,為何還能在GATT與WTO的眼皮底下,把自己的汽車工業保護得如此完好?韓國通過關稅和非關稅保護措施盡力保護民族產業
問問四五十年前曾經開計程車的老人家就知道。
當年有一陣子,計程車一定要買裕隆的車,才給營業。當年計程車大多是裕隆「勝利」車款。計程車司機抱怨,明明買進口的中古車比較便宜也撐得比較久,但卻因政策而不能。「駛車紅衫穿一半,賺的錢卻都拿去修車」。
還有種種保護,就是要讓裕隆賺。
如果政府規定某產品一定要跟你買,你還不能存夠研發資本嗎?
我這輩子第一次開車是裕隆速利1.2,空車價19萬8,好便宜嗎?沒動力方向盤,車窗手搖,音響加價選配,空調加價選配(很多人選配電風扇),計上當年的國民所得,19.8萬簡直是天價。
後來他們研發了剛開始很轟動,後來卻丟人的飛羚。
後來雖然都跟日產合作,但三義研發一直在,記得senter有一代,外觀改一下改得好難看,叫做senter HV,號稱台灣研發的傑作。
現在好點了,L牌不像以前那麼丟人現眼了。
汽車工業號稱民族工業,說是要有製造汽車的能力,才做得出坦克。
扶植民族工業,是站在國家大義的立場下,行利益輸送之實。
還好現在成功,沒以前那麼丟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