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大知道前懸吊的三角架是什麼材質?

上了一課,真的是太感謝了!
是否可以這樣說:

撞擊的安全性,應該是綜合許多因素,車體、底盤...等,
懸吊材質或許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單討論材質是過於武斷,必須整體觀之。

神鵰俠 wrote:
應該這麼說比較精準...(恕刪)

上了一課~
一直以來我都是以材質來看懸吊
維修廠大多已是以這樣告知客人!
inaba wrote:
上了一課,真的是太...(恕刪)


您說的沒錯,必須整體評估,有些車廠強調高強度鋼板跟甚麼GXA的車體設計、潰縮區BRABRABRA....

這都是車廠研究開發的技術,這種技術有車廠自己的設計理念,但到底可不可行,除了事後看撞擊測試,或是車禍現場之外,其實很多細節其實光用看的都看不出來。必須有專業人士來解讀及進行客觀的研判,若不了解汽車零組件供應鏈的人,隨便一個乎巄影片就把大家唬得一愣一愣的。這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道理。
inaba wrote:
上了一課,真的是太...(恕刪)
神鵰俠 wrote:
鍛造工法,是視情況對鐵材進行加溫)


這段影片,是不是有什麼誤會了?最便宜的是使用沖床"沖壓成型",不是"鍛造成形".
台灣國0818 wrote:
這段影片,是不是有...(恕刪)


沖床沖壓,也是鍛造的一種技術,只是使用的模具較為簡單,適用鈑件之類的產品。影片的說詞都太簡單了,為什麼?因為要創造一個話題,就不能用太難的台詞或是太繁瑣的講稿,否則很難引起共鳴。因為多數民眾是感性的,很容易受到片面詞語的挑撥而同情、憤怒,或是選邊站。你說拿很多專業、很理論性的內容來做節目,保證沒多少人願意耐著性子看完,然後給你按讚。除非你真的願意花時間去了解。

鍛造有很多種形態,若是有機會去鍛造廠任職,才能理解這些工法的差異。

至於"便宜"這種詞語,是很能引起購車人們內心的不滿倒是真的。
神鵰俠 wrote:
沖床沖壓,也是鍛造...(恕刪)


沖床用工程模或連續模衝壓,衝壓完全是無法消除衝壓件應力的,
影片上的物件,肉眼判斷就可確定為一般的鈑金沖壓件,雖然鍛造也有冷鍛,但實在不能與一般工法所謂的"緞造"硬扯上邊.
台灣國0818 wrote:
沖床用工程模或連續...(恕刪)


你不知道鍛造廠有退火、球化等製程嗎?消除應力就靠這些製程技術,還有設備。

但不是所有的鍛件都需要做應力消除,這要看後續的製程是否有需要。基本上需要消除應力,是因應後續還有車削製程,是為了提升車削效率與降低車刀損耗。

但鈑件是否需要,就要看車廠是如何設計最終產品。

電腦機殼廠的設備就是叫做沖床,鍛造廠的設備也是叫做沖床。只是生產的產品規格不同,除了成型大小有差異之外,設備能力以及使用的模具都不一樣,但這還是被統稱鍛造工法。

至於你一值強調沖壓件、鍛造件的不同。生產的產品型態不同,使用的方式當然不同。有簡便的方式可以完成生產,鍛造廠當然就是用最簡便的方式來做,總不會去買圓形的材料把它打成扁扁的鈑材在來生產吧? 這樣是要整死誰?

我一直強調,鈑件也好、鍛件也好、鑄件也罷,都是要看零件的設計方式來決定製造工法,零件好不好、耐不耐用,除了製程工法有差異之外,材料的材質也是非常重要。好的鈑材加上好的製程及合理的設計,其強度是夠的。

我只能說,必須要有很足夠的證據說這樣生產的三角架有問題,否則硬鑽牛角尖,非把使用沖壓件的車廠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可的心態,那也太狹隘了。

神鵰俠 wrote:
你不知道鍛造廠有退...(恕刪)


這些我都知道,但我強調的是,影片內敘述並無錯誤,
廉價三角台使用的是"沖壓件",而非"鍛造件".
鍛造在業界認知上皆為金屬塊,錠,棒..等加熱加壓成型,或是冷鍛成型,是會改變厚度,增加強度的,

而純粹以<<金屬板>>做彎曲成形,或凹凸不平變形以換取強度的的,而不改變板厚的,絕對是稱為<<沖壓件>>(如電腦機殼).而影片中廉價的單層,雙層焊接3角台皆屬於與電腦機殼相同做法的一般沖壓件

舉例:沒有人會說電腦機殼是"鍛造"的吧.也沒有人稱AMG的鍛造鋁圈為AMG沖壓鋁圈吧?一般高性能車用的鍛造活塞與曲軸,也沒人稱為沖壓活塞與曲軸吧?工法張菲打岳飛,差很多很多捏!!!







台灣國0818 wrote:
這些我都知道,但我...(恕刪)


金屬板彎曲,那也要看是甚麼金屬板。機殼的金屬板也有人用鋁殼,便宜的大部分是控八料的鐵殼。

重點是用料,不是在金屬板彎曲,別老是鑽牛角尖。
1.一個需承受3000kg的角架,請問使用以下那種設計,受力強度最好?:a.用鋁合金鑄造成型 b.用3mm厚鋼板沖壓焊接成型c.用5mm厚鋼板沖壓焊接成型。

若以受力強度而言,我的答案是受力強度都一樣,沒有那一個比較好。

設計一個受力構件,是先設計分析該構件受力的形式及大小,再來決定材料及斷面形狀(成本及製造方式需考量)。
在應力及變形一樣的狀況下,受力構件力學分析都是以最佳形狀最少材料為設計依據。

所以不管用那一種材料及斷面組合形狀,都是要能承受已設定的應力及變形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