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杉磯時報》上週六 (5月30 日) 報導,電動車業巨擘特斯拉 (Tesla) 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一共拿了 49 億美元的美國納稅人資金,來打造他的創新企業王國,使得這些企業的生存能力受到質疑。馬斯克週一 ( 6 月1 日) 則抨擊該文誤導,指其「未確實描述實際情況」。
報導指出,馬斯克旗下 3 家公司──特斯拉、太陽能及充電設備供應商 SolarCity與太空運輸設備研發商 SpaceX,共透過各種優惠措施取得美國政府總額 49 億美元援助。這些措施包括補助、減稅、蓋工廠、廉價貸款、特斯拉可以賣的減碳交易,以及太陽能板與電動車買家可獲得的減稅及補貼金。
1500 億臺幣啊!! 我們是要跟人家比什麼? 而且美國就算虧錢,人家一樣可以上市募資,臺灣可以嗎?
GOGORO 不也是拿了政府一堆的錢,還有一臺至少20000元臺幣,一個月將近1 億元的車款補貼,真的玩的起來嗎?
我並不反對GOGORO,我也希望他可以走出一條路,但是,像他一樣的幸運的,政策這麼嚴重傾斜的,真的太少了。
要舉特例來當常例,真的有點牽強,否則,應該鼓勵大家都去做大夢,虧的亂七八糟,然後看有沒有人願意投資?
我們自己也是國發基金有投資,光虧兩年,就在打清算我們的算盤了,你真的期待臺灣政府,投資人會勇敢的支持那些有夢想卻虧錢連連的企業?
雜誌寫的,報紙報的,那些勵志的故事,在臺灣,最後真的把他當作故事看看就好,千萬不要當真,如果不信,歡迎跳下來創業試試自己有多少斤兩。。
大力士7777 wrote:
看看美國政府對人家...(恕刪)
嗯
閣下的論點真是典型的「未確實描述實際情況」!
你要不要去搞清楚,你所謂的補貼,是發生在這些公司的什麼階段?
這些補貼有那幾項是指名道姓,或是綁標給 Tesla, SpaceX, SolarCity, Gogoro 的!
我也很樂見光陽三陽Yamaha,每個月都能拿到一億補貼!但是你問問這些公司,願意改產線生產電動車,然後領補助?還是守著家大業大的本行,繼續賣油車?
光陽一年賣30萬輛車,如果全部是電動車,gogoro 有活下來的機會嗎?它領的補助會比gogoro 少?還是政府有限制它不能賣電動車?
我更想看到Luxgen 狂推免貨物稅17%的電動車!
趁model 3 交不出車的大好時機!
但是車在哪裏?
還是等明年model 3 滿地爬時
再來抱怨特斯拉領走補助?
至於特斯拉那好幾億美元的碳排放交易收入,更是其它車廠怠惰,寧可捧錢給特斯拉,不肯認真推動零排放車。
趨勢看錯,跟不上政策,發現別人已經跑到前面,再來放炮說前面的把好處都領走了?
相信我,同樣的事,明後年也會在對岸再來一次。
不知道貴公司是何產業?如果真的那麼有前瞻性,離開台灣後,還有很多募資管道。官方資金一定有績效的壓力。
大家看到這幾家公司的「改變市場」的機會!不是只有短時間獲利的模式。
mobilekk wrote:
看碰撞測試影片,有U5...(恕刪)
U5安全5星的車當然要外銷
尤其是推俄羅斯300萬輛市場
LUXGEN一定要成為台灣之光!



"LUXGEN進軍俄羅斯 挑戰300萬輛市場"
LUXGEN總經理胡開昌表示:
「年銷量達300萬規模的俄羅斯市場,
正是LUXGEN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版圖,
我們希望能移植LUXGEN在台灣及大陸的成功經驗,
並與重要的合作夥伴DERWAYS一起努力,
在成長潛力驚人且市場需求旺盛的俄羅斯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逐步朝向LUXGEN行銷全球的目標邁進。」
red violin wrote:
順帶一提,納牌在中國也快混不下去了,東風一直想抽腿,眼下的納牌真的經營上非常艱難...(恕刪)
那都是台灣品牌在中國會受到 "政治力" 所影響
不信去看看 "台中市民" 發表的真知灼見:
台中市民 wrote:
2017-07-13 21:26 #22
中國民眾的買車行為不會受到政治的影響嗎?....
你還認為中國民眾買車會不受政治的影響?你怎會這麼傻?...(恕刪)

JL wrote:
閣下的論點真是典型的「未確實描述實際情況」!
你要不要去搞清楚,你所謂的補貼,是發生在這些公司的什麼階段?
這些補貼有那幾項是指名道姓,或是綁標給 Tesla, SpaceX, SolarCity, Gogoro 的!
http://www.latimes.com/local/la-fi-hy-musk-subsidies-box-20150530-story.html
TESLA MOTORS: $2.391 billion total
$1.29 billion — Nevada tax incentives for Gigafactory
$45 million — Value of discounted Department of Energy loan
$90 million — California Alternative Energy and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Financing Authority
$517.2 million — Sale of California and other regulatory credits
$284 million — Estimated value of federal income tax credits for eligible U.S. buyers of Model S sedans
$38 million — Value of California rebate for California buyers of Model S sedans
$126 million — California Self-Generation Incentive Program
$647,626 — California job training reimbursement
SOLARCITY: $2.516 billion total
$750 million — New York State cost to build solar panel factory
$1.5 billion — Estimated value of 30% subsidy for solar installation since 2006, including at least $497 million in Treasury grants
$5.6 million — Oregon tax credits and rebates
$260 million — New York local property tax exemptions
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20 million total
$20 million — Texas state and local incentives and rebates for space launch facility near Brownsville
不知道這些算不算指名道姓補助給這三家公司? 蓋廠也補助,用人也補助,
爲了環保,適當的獎勵,補助我認爲無可厚非,問題是,如果是真的環保的話,而不是假環保之名,大賺補貼優惠。
GOGORO 我不反對政府補助他啊,問題是,如果沒有補貼之後,他自己能不能回到正常的銷售? 能不能真的把換電池變成一門生意,大衆能不能接受 用電池會比 汽油貴這件事? 鋰電池壽命能不能夠久,還是因爲預期他未來壽命不長,必須把未來替換電池的成本線攤進來,讓車主負擔? 如果如此,用”鋰電池“還是環保嗎? 廢棄電池怎麼處理?
JL wrote:
不知道貴公司是何產業?如果真的那麼有前瞻性,離開台灣後,還有很多募資管道。官方資金一定有績效的壓力。
大家看到這幾家公司的「改變市場」的機會!不是只有短時間獲利的模式。
我們算傳統家電,臺灣市佔率也過半了,大陸也是前五名內,使用我們的產品會比傳統產品少 15-25 W, 我們這幾年下來應該有超過50 萬個客戶,所以我們爲臺灣 省下 1000 萬瓦的電,兩臺多的離岸風機的發電量,價值應該有幾十億,我也蠻希望政府多給我們一些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