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Mac4Diet wrote:
很好奇,前一陣子被討...(恕刪)
通常CAD圖資都是作單邊,另一面用鏡射的,所以圖資不太可能產生不一致的現象。
如果是組裝後。
廠內車全檢都是左側飾板段入段出比右側高,全都是,就有可能是模具有產生差異。
如果組立後,廠區內只有某批次或批次出車的某幾台有這樣的問題,就有可能是組立瑕疵或部份產品缺失,這個要去看實車拆檢才知道。
像福特現行Kuga,中控台靠近前檔處(左儀表)該處有少許車友反應表面有微凸起。
我去廠區組立看,缺實全部車都有。
只是很細微,前檔又有光影,裝車不易看出。
車友連這個也抓得到吶!
實在猴賽雷。
像這個狀況,就是廠商成型台面發泡的問題(該車是軟質)。
這就得檢查模具,再去檢兩翼發泡成型,該處的冷卻是否與其他處嚴重不一致,產生的塑膠收縮所造成。
塑膠成型,有很多不同成型方式與不同原料物性,縮水率都不一樣。
發泡廠或射出成型廠比較恐怖的是,他們說千分之五縮水率,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成型,真的只有收縮千分之五。
我就遇到過實際成型在千分之4-千分之15,同一件產品,長短,型狀是不一致的。
這就是要靠檢具與治具去管理生產,用治具來控制變翼。
如果生產制造廠的管制能力差,成型產品變異就會大。
為何車廠都要找有16949TS+ISO認證的廠作,就代表這個廠基本的認證控管,有一定國際品質。
但也不代表有認證的廠內部管制產品生產能確實,很多在製程,都是我們車廠人員前腳走,廠內總經理就把產線挪去幹別的事,或成品應該在模內保壓12秒,他老兄就是不照規舉來,總經理後門就要技師4秒就拉產品離模。
工廠不規舉的超多,尤其是大陸爛得一踏糊塗,淘寶的東西是要能幹啥,買來我還嫌多個垃圾。
另外,鈑金成型,車廠工程師跑的CAD其實有限,得像聯城這種大廠,告知設計品工程師要如何幫製造設置應力產生會是調整圖資多少。
我們開發個排器管,像某大廠作這些管子都在台灣幹多少年了。
但他們主管只會看紙上稿,不會開電腦CAD,傳平面分解圖給發包廠幫忙確認他們尺寸有沒有錯。
這不是很好笑嗎!
老木了,圖資是我工程師作,我給的,發給你你還要我幫你品檢有沒有錯。
這也就算了,傳來的只有展開爆炸圖,連尺寸都沒有,是要我CAD工程師幫你檢什麼。
這不是欠罵是什麼!!!
車廠的小副理修理他這個總經理不是叫剛好而已。
但這就是國內製造廠常發生的鳥事。
我們開發自己設計的產品,你不釘死這些廠,常常都是隨便作,塞進來就想等收貨款,出包了,我被經銷客服罵,還得被車主罵。
對製造廠脾氣要多好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