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1963 wrote:
有人可以告訴我,為什(恕刪)
看來那智捷官方在這篇報導的留言區下了不少"苦心",短短不到兩天就可以衝到快50頁,而且刻意營造出"情勢一片大好"的假象。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既然官方、納粉都選擇裝睡叫不醒,不願面對我在227樓提出的質疑,我只好自己 CUE 自己,再問一次這個關鍵的問題:
為什麼當時納智捷要去開發一輛並非市場主流的 5+2 SUV,而不是直接 U6 大改款,將引擎升級、主被動安全配備加滿加足?
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因為納智捷的高層一來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當作是成熟的一線汽車大廠,二來他們真的把那句現在看來令人唏噓不已的 「超越雙 B、媲美保時捷」的口號當一回事了;異想天開的想要在幾年內開出一條大車廠才有的完整產品線,才會不自量力的在如此短促時間內就去研發那麼多不同級距的車種,在兵力有限的狀況下,卻同時開闢如此多的戰場。
只是這些高層不論是無知或者不願面對的殘酷現實是,在人才、技術、資源都極為有限的納智捷怎麼可能同時應付那麼多的戰場? 歸根究底,納智捷高層一直以來;甚至到今天為止還持續在犯的最大錯誤就是 - 小孩玩大車,好高騖遠、好大喜功,才會鑄下產品開發、定位、行銷策略等一連串的大錯。
雖然我知道被認真看待的機會不大,但為了證明我不只是單純的納黑、酸民,我還是針對納智捷的改革方向提出以下幾點淺見,大家參考參考:
1. 斷捨離: 停止失敗的產品線: S3 / U5 ,向已購買的車主誠懇、鄭重道歉,並且主動、妥善的解決這兩個車系的爛攤子,對屢修不好、客訴的車主提出適當的補償方案,藉以脫離爭議、重建車廠負責任的形象,並恢復消費者的信心。這件事很痛、很羞恥,但是一定要做!
2. 學習當年帶領克萊斯勒反敗為勝的CEO - 李.艾柯卡,先集中資源打造一至兩款為台灣量身打造的國民車 - 屬於納智捷的 MODEL K 或者類似福斯汽車的長青車款 GOLF 的殺手車款,並重新做市場定位,設定價格甜蜜點,先回饋母體市場_台灣的消費者,爭取台灣本土消費者與市場的認同,站穩腳步生存下來,再來發"超B趕P"的大夢。
例如,以 U6 為基礎的SUV,鎖定市場主流大咖 RAV4 、CRV 等對手的規格、配備,但定價至少要低10%以上。我知道很不容易,但是沒辦法,這是目前納智捷切入市場的唯一方法 - 相同(或更優)的配備,但相對低價。
3. 拜託、拜託趕快找個理由 (10週年慶、品牌重新出發...) 換掉現行不中不西、不倫不類、不知所云的 LOGO吧,別再繼續用下去了! 也可趁機來個品牌形象重塑。拜託拜託,真的。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但納智捷不一定還有能力辦到的,就是建議納智捷學習韓國現代汽車,積極以重金向國際大廠挖角優秀的設計師、甚至是設計團隊來操刀新車的外型設計,因為納智捷目前的車款工業設計真的很有問題,不論外型、內裝完全跟不上時代的造車美學潮流,現行車款處處可見非常低級的設計災難,例如 U5 / S3 / URX (中控台觸控螢幕)。
其實,還有很多想法,但上述這幾個重點要先能做到才有後續的機會。雖然只是個旁觀者,納智捷的失敗對我不痛不養,但身為台灣人,眼看一個難得可以建立台灣汽車品牌的機會就此垮掉、消失,還是令人遺憾。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希望納智捷官方、納粉可以聽得到、聽得進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