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9096 wrote:台灣是從最基本教育政...(恕刪) 同感,現在學生一點研發能力都沒有,一個班級40個人只會有1.2個人才PS.人才不等於成績好壞,而在於有沒有好奇心,"有好奇心之後進而研究的心"
聽上課的老師在講,台灣早就有能力自行開發引擎了從機車、汽車、遊艇、飛機,其實應有盡有,只是要叫自己人買帳太難了.....就算價格更便宜,大家還是買進口貨所以....怪誰呢?!台灣人唯一會輸的原因就是沒向心力、不團結!!(老師特別講到"漢翔",比IDF更強悍的戰機已經規劃完畢,但國防部就是不下單,你們覺得會有經費做量產嗎?)
mydearhappy wrote:工研院喔?哈哈~我國說要自製汽車引擎到現在多久啦?以我自己所知來說,大概說了三十幾年了……引擎呢?連韓國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做出汽車引擎了耶……我們工研院每年有多少補助、多少發明?而且,好像國民都沒什麼享受到研發的成果耶……怎麼會這樣? 工研院沒有研發成果?不說話不會顯示你的無知.
ken70218 wrote:企業不會研發??PC...(恕刪) 可能有人連貝爾實驗室都不知道吧..貝爾實驗室當時被譽為貝爾大學,從貝爾實驗室出來的各各都是人才,幾乎出來都自行創業而貝爾實驗室的創舉相當多,像是電晶體、太陽能電池、雷射等等現為朗訊科技公司的研發部門
很多人誤解了工研院的定位與工作台灣企業體系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型企業較少,所以一般研發只能著重經費與難度較低的應用科技,沒有足夠的規模與實力進行較底層的關鍵與理論科技研發所以工研院的作用就是發展與引進底層與基本科技原型,一面是維持底層科技能量,一部分則是轉成自有知識後開發成適合量產的狀況後,轉給一般中小企業進行後續應用發展因此雖然工研院還是會以較有潛力的技術群進行開發,但是以未來中長期的市場深度觀點進行的研究,而是否能正式成為市面產品量產技術?這方面則端看有沒有企業覺得有市場,願意買單才會成為市販品
好吧,我回覆一下紙喇叭。我不是工研院的,只是剛好知道一些事情。基本上他們的確是要成立公司,我朋友還被叫去應徵,不過聽起來是有些OOXX例如,有些待在工研院的,的確不想去"公司"是上班,畢竟有些人不是以賺錢為人生目標。廠商方面,有的廠商擺明只想撿現成的,開公司前講的頭頭是道,真要砸自己的錢....就開始問問有沒有科專計畫........再來是,各位想說市場教育期需要多久??從樓上的許多文章可以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台灣做不出來,而是一作出來馬上被吐槽 ....
buddy_8d wrote:不好意思~~可以借問...(恕刪) 有產品了, 看你願不願意買來聽聽看!!http://www.funtwist.com/web_c/html/03_products/Product_Content.aspx?PID=483
坦白講這是'比較'出來的結果..國內研發確實每日每月在進步, 更值得讚賞! 但比起德日歐美的機械工藝, 就顯得太'掉漆'了..畢竟戰爭與生命和時間所換取的代價, 絕不是安逸的生活和優渥的月薪可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