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發!納智捷U5電動車展演


照片是我自己去車展拍的,傷眼請見諒。
這台應該還是工程車,還不是量產的版本,電池包前面的冷卻液接口用的是簡單的金屬環套著,而且電池平整化不足凸出底盤,底盤拿汽油車底盤的缺點,沒有目前主流化的設計是把電池包視為底盤的一體。


這張是自由時報拍的,BMS跟M7的不一樣應該是納智傑較新的版本,雖然BMS沒有TESLA的小,如果效能真的是續行304公里、50分鐘就能充到 80%蓄電量,算是目前除TESLA之外主流的水準。

納牌好樣的,電動車終於有雛型,雖然看起來規格不怎麼樣,但至少有研發成果的象徵!國內自主品牌加油了!政府當然也要快點介入推動,身在科技產業高度密集的台灣,是否也要利用在地產業的優勢來把電動車做到全世界前幾名!!
john110340 wrote:
這張是自由時報拍的,BMS跟M7的不一樣應該是納智傑較新的版本,雖然BMS沒有TESLA的小,如果效能真的是續行304公里、50分鐘就能充到 80%蓄電量,算是目前除TESLA之外主流的水準。

沒記錯的話,系出同門,源自AC Propulsion的tzero概念車。當年那家公司,台灣這邊的廠商有投資

但裕隆應該沒有TESLA的研發人才與能力

cinnamon coffee wrote:
但裕隆應該沒有TESLA的研發人才與能力...(恕刪)


沒子彈怎麼打仗?
Tesla市值 US$52.328B --- 目前虧損中
GM市值 US$58.223B --- 目前賺錢,EPS 2.05

裕隆市值 NT$376.7 億元 = US$12.5億 = US$1.2B
Allison Wu wrote:
很奇怪的Battery...(恕刪)



沒甚麼好驚訝的
電動車的電池和電機設備都佔了不小的體積,尤其是電池,除了體積,還要兼顧安全性。
全新設計的底盤,才有機會把電池和電機設備整合進去。
不管是整合在底盤(Tesla, Bolt),或是在座椅下方 (Nissan Leaf).
整合得夠好的,還可以生出
Frunk-前車廂
甚至把電池的硬殼當成車體安全結構

如果是拿現有的底盤和車殼改裝成電動車
算是進入電動車門檻比較低的方式。
但這就會出現很尷尬的場面
開得夠遠的大電池塞不下,塞得下的電池開不遠。
然後機電設備的佈局…..很奇怪。
BYD某些車款也有類似的情況。
車廠有沒有想要認真做電動車
真的是引擎蓋(?)掀開來就知道了⋯⋯
linbinzeng wrote:
目前全球除了特斯拉以外還是只有特斯拉達到你說的這個能力,就算Toyota 也做不出來,連雙b1a都做不出來,納至少可以開到台中,有什麼好丟臉的


"目前"!!!!!
你知道嗎?好幾年前大陸的比亞迪是幾千台電動計程車在 "營運"了
你不當大陸是地球上的一份子
當他是外星人嗎??
也是啦對比支付寶所展出來一系列用手機發展出來的生活運用
對台灣來說真的像是外星科技

納智捷的電動車就是宣傳工具而已
就這樣而已
從2009 開始的mpv suv e5 到今天的u5
都一樣
只是宣傳而已
根本沒有上市過
MPV之前或許有 '短暫' 上市但馬上就下市了

電動車的高價都是一個問題
就算不要看價格
台灣目前一般消費者要買納智捷的電動車是不可能的事
根本就沒車在賣一般消費者 
cyt7241208 wrote:
"目前"!!!!!
你知道嗎?好幾年前大陸的比亞迪是幾千台電動計程車在 "營運"了'..(恕刪)



31樓指的是車輛的續航能力和充電效率。

BYD的電動計程車,其實續航力沒有很好。
打車的時候和師傅聊聊,師傅都會告訴你實際使用狀況。
從深圳要跑到廣州很拼,幾乎跑不到,充電要好幾個小時,若不是國家有補貼,充電時間佔了太多賺錢時間。

JL wrote:
嗯沒甚麼好驚訝的電...(恕刪)


所以Toyota尚未推出EV底盤,還有嚴峻的可靠度測試,2022要上市還很拼.
開發新底盤費用要幾億美金,VW MEB看上去也是模組化底盤.
EV不是汽油車引擎拿掉,塞進去馬達、電池、機電整合系統這麼簡單.

bm530i wrote:
沒子彈怎麼打仗?
Tesla市值 US$52.328B --- 目前虧損中
GM市值 US$58.223B --- 目前賺錢,EPS 2.05
裕隆市值 NT$376.7 億元 = US$12.5億 = US$1.2B

以國家之力,全民之慨保護了60年的企業,敢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子彈、沒本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