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積分:2903分
文章編號:80678928
我與惡的距離 wrote:
MBU此事如果屬實,...
這篇報導基本上就是唬爛鬼扯。
MBU設計,納智捷是客戶,付開發費給華創,這是在鴻海併購華創之前的事(納智捷減資再增資,其中的重大支出之一就是為了要付款給華創)。就算MBU的設計智慧財產權歸屬華鴻,納智捷使用已經付過研發費的MBU平台生產干華鴻屁事?了不起未來改版華鴻不接生意而已。
這個記者基本上產業概念甚差,MBU測試車都跑了好幾年了,工程樣車做出來代表模具跟零件早就開了,剩下修模微調工作而已,這些都是開發前期的支出,量產準備期的支出主要是生產線投資和庫存備料。
如果裕隆評估MBU無法獲利甚至回收投資都做不到,又無其他戰略價值,則有可能會在量產前喊卡,畢竟先前的投入損失已經認列,後面更重要的績效是不再增加新的虧損。 但喊卡的理由絕不會是記者寫的那幾個。


個人積分:10020分
文章編號:80680259

個人積分:27080分
文章編號:80680331

個人積分:10020分
文章編號:80680603

個人積分:10020分
文章編號:80680660
目標客戶對象是誰?
一般家庭SUV客戶?200匹就more than enough了.....要油耗妥善率買日系RAV4、CRV,要操控性能均衡買KUGA,要CP值大空間買自家的URX、U6都可以.......
所以目標客戶是心裡憧憬著Macan、Cayenne coupe,但是現實買不起,只好考慮台灣窮人版?別鬧了.......
原來油耗就已經是大弱點了,還一直想以性能掩蓋不足,走偏了的產品定位,真的推出也幫不了這品牌未來的發展........電動化可能真的是唯一的救贖了,只能仰賴鴻海的供應鏈整合能力,YL是完全不行的.......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