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GEN MPV真的比PREVIA便宜嗎


hughkk wrote:
產品差異性不大的時候
消費者最終在意的是入手的價格
不會去管你進貨成本是多少

Previa 2.4未稅價比MPV便宜
最後到消費者手上時,價格還是比MPV貴上50幾萬
消費者不會因為這50萬裡面其實有一大部份是被政府拿走的
而感到Previa比較超值

如果你有兩個朋友都是賣音響的
一模一樣的產品
甲朋友進貨11000元,賣你14000(狠狠賺你三千塊)
乙朋友進貨14500元,賣你14700(朋友價,幾乎沒賺)
你要跟誰買?...(恕刪)


我覺得你舉的例子很有說服力,只是..覽叫跟雞腿並不是一樣的...

beebee40 wrote:
而藍字部份也看不出MPV比PREVIA高的道理。...(恕刪)


剛起步的車廠跟運行一段時間的車廠,其成本是不一樣的
那些公式內有很多成本都沒有提到

尤其是汽車這種高科技產業,造一台車牽涉很多專利
老車廠有本身的專利或是專利可以攤在很多車種讓成本分攤
但是新車廠需花費購買,而且沒有這麼多車種可以一起分攤

很多事被簡化後,看起來就會覺得合理,但事實不是這樣

樓主談得是 賺
但是沒有講清楚成本、費用結構就下此定義,恐有失公允

一台車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
你只有看「生產車輛所需成本」,也就是秤重的車價,那只是直接成本的一部份而已,還有更多隱藏在裡面的成本,例如,研發費用的攤提、模具費用的攤提、生產設備的攤提、品牌建構、宣傳攤提、通路設備、人員攤提......

Previa是世界車,年產量多少,對不起,我沒數字,但肯定比L牌MPV多很多(MPV一年能幾台?加上外銷,一年一萬台就很了不起了好不好),這樣攤下來,MPV成本會比較低?

如果那麼好賺,你就可以看到一堆自有品牌的車出來了...

一台車從無到有研發經費用 億來算的,現在已經開發五台車了,L牌如果失敗,裕隆就垮了,你是嚴的話,你會任命乖乖做代工順順的享受剩餘四五十年公子哥生活,還是冒著破產的風險搞自有品牌?

國產車的成本限於市場規模,本來就很高,所以才有關稅的保護,汽車工業是火車頭工業,上下游養了多少人,這就是一個事實。

還有 國產車,也是有一堆零件從國外來的,所以,也是會被課到零組件的關稅,現在進口關稅17.5%,零件關稅平均也有5~10%,也是佔有一定的費用~


beebee40 wrote:
樓主開宗明義就說了,他只是要讓大家看看納廠MPV有多好賺。

利潤=售價-成本(生產車輛所需成本+運費+稅)

而紅字部份MPV比PREVIA低很多。
而藍字部份也看不出MPV比PREVIA高的道理。

那結論不就是"某車廠賺很大"?

chihung1105 wrote:
剛起步的車廠跟運行一...(恕刪)


所以,就等L廠的研發成本,攤提到可以跟牛頭牌相當的時候,大家再進場買就好了...!
這應該不是新聞,
台灣製的汽車根本沒有國際競爭力,
所以政府選擇保護少數公司,但卻瘦了全民的荷包,
台灣人薪水只有歐美日一半不到,汽車賣價卻是人家的近1倍..
so,台灣人是車還能開就開,汽車的銷量在開發國家中算是非常差的..

白鳥胖子 wrote:
大家再進場買就好了...(恕刪)


我買東西只CARE我喜不喜歡、價格是否接受
至於廠商賺多少,對我沒意義

再者,你發的文跟我說的意思沒有關聯
這算是曲解原意嗎?

白鳥胖子 wrote:
所以,就等L廠的研發...(恕刪)


要是大家都沒買又怎可能等得到攤抵稀釋開發成本的那天?


為反而反就講一聲,不必遮遮掩掩,大夥不會笑你的~

jones12 wrote:
這應該不是新聞,台灣...(恕刪)


關稅保護的國內全體車業,不是針對少數


要不然你有機會看到另一個現代,而不是現在一堆大小頭頂立

beebee40 wrote:
樓主開宗明義就說了,...(恕刪)

只挑納廠的車有失公平,為何不說說和泰生產的
CAMRY,ALTIS,YARIS有多貴,日幣一升值就率先喊漲
跌的時候也不見降價,利潤好到一年賺一個股本
2A1B1L也沒這樣好賺

pcxnec wrote:
只挑納廠的車有失公平...(恕刪)


發這篇文章如果是業代
只能說明previa被MPV打得很不好過日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