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jo87 wrote:
正常人應該都知道那是(恕刪)
自1970年代中期,由經濟部出資1000萬美元的RCA技術
移轉計劃。台積電成立後,張忠謀遂出任董事長。
民國59年基本薪資一個月600元
今年基本工資由23,800元
大概40倍
以30的匯率估算
大概120億
這筆錢給裕隆
可以買一個當時的國際車廠回來嗎?
不用說半導體扶植這幾年政府優惠了多少
因為不用賣給一般民眾
就臺灣之光 臺灣之光的叫個不停
臺灣之光都死幾個在沙灘上了?
絕心無情 wrote:
從前從前有個商人,嫌自己代工要分別人賺得不夠快,於是想自己搞一個品牌自己賺,但又不想投入大把銀子研發,於是他便到處買現成產品來拼裝,以為這樣就能跟其他品牌平起平坐,甚至超越雙B媲美保時捷。
想當然,不出幾年很快被看破手腳碰到了銷售困境,民怨漸漸攀升,被別人罵大型工業垃圾不敢說什麼,反倒是對賣得最好的市場說你們不團結,樣樣不如韓國人。
以上我可沒指名是某自主國產品牌哦!(恕刪)
pipi123456789 wrote:
台灣身為工業大國 且(恕刪)
l6632154j wrote:
然後再從前從前的從前,有個商人,嫌代工不是未來,於是想自己搞一個品牌自己賺,於是投入了大把銀子研發,但最終得產品依舊是從代工廠的零件倉庫裡拿現成產品拼裝(不是買來讓自己的品牌用的喔,是直接拿代工廠那邊買來裝代工車的零件來用喔......你知道,經國先生說過"不能拿買醋的錢買醬油,不能買拿醬油的錢買醋".....他們就是這麼做了),以為這樣就能裝上自己的輪子。
想當然,不出幾年很快被看破手腳,還被代工的那個外國品牌(那個現成產品的原廠,賣給代工廠的現成產品在合約上的用途是用來組代工車的喔,沒說可以拿來搞自己的喔)電到原本還能掛自己的品牌來賣代工車,現在只能掛代工品牌來賣,而且當初宣傳的高科技配備也完全對於台灣的氣候水土不服
以上我可沒指明是那個品牌喔.....而且年代久遠(基本上發生於我出生之前),所以也是聽人家說的故事喔
棒球迷 wrote:
裕隆成立時 汽車產業已經發展了 6 70年了這已經是高度成熟的產業了!! 如果是從飛羚開始算 歐美汽車產業都已經有上百年汽車設計經驗了!! 一堆技術專利只在幾個百年大廠手中, 重工業的研發那可都是上百億元在燒錢 就算研發出來了 短期內產品成熟度也遠遠比不上百年大廠, 所以這就是為何會說 亞洲新興國家的後發汽車品牌要壯大起來的話, 除非要像韓國人那樣 即便知道現代初期爛的有名, 韓國人民也會用極端無私的情懷力挺國家產業 買自家的品牌 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不斷成長 不斷累積經驗!!
在台灣這種市場又小 島上人一堆思維短線的酸民 這種一片散沙的地方 我永遠都不會期望汽車產業可以在台灣生根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