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tt67 wrote:
單位都是Mpa。「屈服強度」?「抗拉強度」?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xkK87.html(恕刪)
如果您對於材料力學有興趣
可以參考拙作:
不要說1500MPa鋼材了, MAZDA CX-5連1800MPa都用上了
其實不只要看降伏強度與抗拉強度
材料不是均質材料
要用拉力試驗圖來看比較容易
以材料力學而言
材料不是均質材料
所以最大主應力方向與材料切割的方向不一定一致
所以要用Mohr圓來算出主應力方向與最大主應力
這就是工程數學上的eigen vector與eigen value
很多人唸工數都不知特徵向量與特徵值的物理意義
在材力上就是最大主應力方向與最大主應力值

1500MPa與1800MPa是Hot stamping
是用熱處理來達到超高剛性
把600MPa的硼鋼加熱到830成沃斯田鐵(面心立方)後在水冷模具內進行麻淬火
所以硬度是靠熱處理曲線
是可以調出來的
應該這麼說
材料受力後最大的彈性變形強度是降伏強度
超過後就會塑性變形
所以用降伏強度來檢查A/B柱是沒問題的
如果是用在保險桿
那主要就是吸收動能造成塑性變形
在A/B/C柱內應視為rigid body,當然以降伏強度為準
在crash zone,主要是靠塑性變形吸收動能,拉高到抗拉強度在跑模擬的設定也沒問題
模擬軟體
都會內建材料性質資料庫
變形算是塑性力學
rogid body算是彈性力學
模擬軟體都會各自用降伏與抗拉強度來計算是否變形
不然模擬亂算
實際的small overlap frontal test不合格
那車身設計的工程師應會被炒魷魚了~

所以不用再吵甚麼抗拉與降伏強度
實際撞擊測試成績為主
現在模擬軟體當道
在設計時都會考慮進去~
有人會問
當然就是特定有心人士的攻擊
如果車廠大家都用1500MPa或1800MPa的熱沖壓鋼板
還吵得起來嗎???
這種超高剛性鋼板的使用
主要是剛性高又車身輕的要求
符合省油與撞擊測的法規
不用也沒關係
符合撞擊測試法規
但鋼板用較厚
車身重耗油而已
現在高級車用超高剛性鋼板再承受應力的結構件
不承受應力的用鋁材
剛性高又更輕
更省油操控又好~
甚麼鋼板厚比較好
那真的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