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1838 wrote:
裕隆集團在開發SUV...(恕刪)


有道理,在台灣,同一底盤的車子,五門的好像比四門的受青睞,TIIDA是,小鴨勝小V也是,FOCUS五門版更是大勝四門的。應該是五門的車身比較短,比較好停車吧。
yanchsal wrote:
銷售低迷、紛紛撤店 納智捷站在退市邊緣
北京新浪網 (2017-09-06 07:32)

  納智捷在昌平區回龍觀地區的一家4S店,據稱是納智捷在京津冀地區唯一的一家4S店,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致電該家4S店時,工作人員答覆,該店也已於8月25日正式撤店。而位於北京西國貿汽配城附近的納智捷4S店,更是早在今年4月份就已「改弦更張」。

  距離納智捷首款車型上市,至今已有近6個年頭,在這6年中,中國車市高歌猛進,而納智捷卻又回到了起點:連續數月銷量低於千輛,銷售渠道分崩離析,甚至合作夥伴東風公司的高管團隊一併撤出...曾經以「華系品牌」定位的納智捷,正漸行漸遠。)



大陸的文章,看看就好,不一定準。
納智捷只要台灣銷量能拉起來就一定能撐下去。
拿NISSAN的利潤來補綽綽有餘,
固守台灣的策略才是正確的。
CLA45 AMG wrote:
大陸的文章,看看就...(恕刪)


https://kknews.cc/zh-tw/car/b2jmlp9.html

油耗高,毛病多,無乾貨,還自戀,納智捷還有活下去的必要嗎?

2017-03-16 由 汽車沸點 發表于 汽車

納智捷,一個讓二手車商都顫抖的品牌。

依稀記得6年前,2010年12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寶島台灣最大的汽車廠商裕隆汽車和大陸央企東風汽車成立合資汽車公司,旗下擁有「納智捷」汽車品牌,國內從此多了一個念起來很拗口、細究起來又很雞肋的汽車品牌。

納智捷,LUXGEN,是「奢華」(Luxury)與「智慧」(Genius)兩個單詞的組合,標誌的設計也是取自品牌首字母「L」和漢字「人」的元素相結合而來,納智捷品牌旨在用高科技的電子產品為用戶提供人性化的用車體驗。

這6年時間裡,納智捷旗共向市場投放了6款車型,涵蓋5-40萬價格區間,從轎車到SUV再到MPV均有涉及,他們分別是大7 SUV、大7 MPV、MASTER CEO、優6 SUV、納5、銳3,其中銳3是今年9月份成都車展才上市的新車。
ADVERTISEMENT

其實,納智捷剛推出第一款車型大7 SUV時,國內消費者還是非常給面子的,儘管售價不低,儘管設計奇醜無比,但國內消費者依然為了跟同時中國人的台灣同胞多親多近,因此,也十分照顧這個來自寶島的汽車品牌,而且,納智捷後來還打上了「華系車」的名號,誓與中國消費者共進退。

2011年下半年推出的大7 SUV,當年的累計銷量就達到了7058輛,2012年更是突破了3.11萬輛,增速高達350%,也就是在2012年,東風裕隆就實現了盈利。截至到此,東風裕隆絕對稱得上民族品牌驕傲,其翻身的速度讓摸索了十幾二十年的自主品牌自嘆不如。

然而,好景不長,在2012年底、2013年初,納智捷大7 SUV銷量開始出現斷崖式下跌,儘管又接連推出了幾款新產品:MASTER CEO、納5、大7 MPV,但2013年的整體銷量(3.29萬輛)並幾乎沒有提升。反而迫使東風裕隆一再調低年銷售目標,從5萬降到4萬再降到3.5萬,結果最終還是沒完成。
ADVERTISEMENT

也就是從那時起,納智捷在「失意」的路上一直也沒有回頭。2015年折戟沉沙,沒有完成7萬輛人銷量目標,而且旗下僅有優6 SUV和大7 SUV在中國市場的SUV熱潮中苦苦支撐,轎車和MPV則是全線的潰敗。2016年,納智捷還想殺一個回馬槍,帶著三款新車再次挑戰7天大關,但時間只剩下一個月,納智捷整體銷量累計還不足4萬,完成年銷量目標依然無望。

不是消費者沒有給機會,也不是市場嫌棄納智捷品牌,而是其自斷後路,最終坑了消費者,也害了自己。消費者對於納智捷車型和品牌的評價就是:油耗高、毛病多、無乾貨,還極度自戀,在如今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這樣的車型「存活率」極低。

我們就以大7 SUV來說吧,作為納智捷向市場投放的第一款車型,不僅設計令人倒胃,剛一推出,逼近20萬的售價直接比肩眾多合資品牌,價格昂貴不說,車的品質也讓人大跌眼鏡,上市以後因發動機熄火、安全氣囊未彈出、輪胎問題屢遭車主投訴,而且很多問題並沒有得到實際解決,各種的小毛病和各種的異響就更多了,行駛品質甚至不如主流自主品牌車型,不過,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問題是動力和油耗。大7 SUV百公里油耗普遍都在13-18L左右,但動力孱弱,更無激情可言,用很多車主的話說就是2.2T的發動機有著3.0T的油耗,也只有1.5T的動力表現。
ADVERTISEMENT

而當下作為主力車型的優6 SUV,同樣遇到了大7 SUV的問題,油耗奇高但動力不足,甚至地板油起步,車子也是干吼不見提速。這個被東風裕隆寄予厚望的產品,還在今年年中由於碰撞傳感器工作異常,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氣囊警告燈點亮、氣囊自爆或車輛達到起爆條件時不起爆等情況被宣布召回。除此之外,對於納智捷優6 SUV普遍存在的變速器故障、異響問題、剎車抖動等問題的投訴更是鋪天蓋地。不客氣地講,接下來,納智捷優6 SUV恐怕難逃逐漸被邊緣化的厄運。

其他的車型,比如大7 MPV在別克GL8、本田奧德賽等的夾縫中,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而脫胎於大7 MPV車型的Master CEO,車身尺寸沒有任何變化,僅是換裝了排量稍大的發動機以及多了一些配置(電動天窗、後排通風、車載冰箱、花粉過濾和車內氛圍燈之類),價格卻飆到41.80萬,納智捷還大言不愧的定義「世級產品」,實在是太高估國人對於情懷的價值估量了,這也註定了它必會淪落至孤芳自賞的結局。納5和銳3就更不用提了,一個連ESP都是頂配車型才有的車型,有什麼性價比可言呢,而僅引以為豪的科技配置和電子系統和可靠性和機械可靠性一直都很差,電子系統故障多、噪音和異響不斷,國內的4S又少,後期維修保養的便利性和車輛的保值率均無法保障……納智捷,你讓消費者拿什麼去愛你呢?
ADVERTISEMENT

不僅如此,納智捷在6年中推出了6款產品,而實際上,跟推出一款產品沒什麼區別,裕隆作為台灣最大的汽車生產商,曾與日產、通用等廠商進行過合作,然而卻沒有抓住機會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體系。目前納智捷在國內市場投放的6款車型全部基於雷諾第四代Espace平台打造,而這個平台是在2003年推出的,算來也稱得上「古董級」了,而這6款車型無一例外都投入了扭力梁後懸架的懷抱。20、30萬,甚至40萬的車,給得扭力梁,以為消費者都是傻X嗎?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這些車型開出來的感覺都是一個味兒。如果納智捷大7 SUV是初戀情人,那麼納智捷後續的這些車型就像是前女友去韓國做了多次整形手術,雖然樣子變了,但是活兒好不好、會哪些姿勢,都是完全一樣的。甚至優6 SUV還標榜是GT-R之父水野和敏調教出來的,就這水平恐怕水野和敏老爺子也是晚節不保了,水野和敏當初(2014年)還放話「三年做不出趕上歐洲的車,我就是騙子」,如今時間過去兩年多了,納智旗下的車別說趕上歐洲品質,就連自主品牌都不如,顯然「留給水野和敏同志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除此之外,納智捷憑著來自寶島台灣的身份,自帶傲氣,真真的有點太過自戀了。比如打開納智捷品牌官網,赫然看到「LUXGEN——世界第一部智慧科技車」,如果在前幾年智能配置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用「智慧」作為宣傳點還是能吸引人關注的(大7 SUV就是以此打開市場的),但如今網際網路盛行,再以「智慧」為賣點,但拿出的都是已經普及的360度全景影像、換了名稱的觸控互聯繫統、與智慧型手機連接等配置,就是名不副實、故弄玄虛了。雖然「智慧汽車」的概念是東風裕隆首先提出來的,要堅持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進度都已經趕不上潮流了,再用「智慧」定位,未免就有些過度「自戀」了。

電子科技一直是寶島台灣的強項,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納智捷以此就近優勢進行拿來主義倒是非常合適,而豐富的電子配置也確實是納智捷車型的特色,但是在全球化造車的大背景下,以往這些優勢基本已經消失殆盡。與此同時,納智捷在動力技術以及平台技術等方面毫無進展,只是採用電子配置堆砌的方式來提高身價,缺乏真正的核心技術,本末倒置,不思進取,當然不會被消費者所接受。

納智捷的到來,前期鞭炮齊鳴,後期偃旗息鼓,並非消費者的偏見和市場的不公平,恰恰相反,正好反映了納智捷在造車方面的「不成熟」,諸多的問題不去解決,依舊用慣用的思路都思考消費者、思考市場,結局一定不會再好。不過做為中國人,我們期望納智捷出現奇蹟,但從目前來看,納智捷似乎依然不思進取,那麼等待它的將是一個明確的結局:出局。


-------------------------------

中國的文章我不知道是不是看看就好
但裡面提及的都剛好正中納智捷的弱點
再不改善水野教父也晚節難保囉
今年好像2017已經過半囉~

心理一個小小願望
希望納智捷台灣
每個月銷售量都能突破二千輛,
大陸市場銷售盡快突破瓶頸
盡快推出有競爭力的車型
有持續進步我覺得還不錯!

至少不是一直擺爛~


putersuper wrote:
在不調降定價的狀況...(恕刪)


老實說我蠻推不二價制度的~

畢竟也不喜歡聽到從別人口中買同樣的車型比自己還便宜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