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隨便想,就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推動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但這種方式的規劃絕對是10年起跳
1. 應該直接成立汽車安全檢測中心,先提升台灣汽車檢測標準以及公開化,也可破除國產車檢車標準疑慮,此後光做檢測標準,也有額外收入
2. 產學合作
3. 連結在地化相關工廠,協助提升製程技術
4. 應該推向人人買得起(40~60萬),且非常實務的車型,而不是做夢車型,甚至開發計程車專用車型也行。剛開始的品質一定有疑慮,但光靠公開且與國外同步的安全撞擊測試,就有賣點了。品質的話在量出來後才有辦法漸漸提升以及穩定。
如果你不拿政府補助,要短視淨利,還真的管不得。
但你拿了大把的政府補助,開發出垃圾,還沒有逞罰機制,就該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