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郎!納智捷及母公司裕隆,增資「華創車電」,共計127.01億台幣

為什麼不叫「台創」要叫「華創」??
台灣價值不夠啦,去改名字再來
chernann wrote:
哦!你在懷疑「裕隆汽(恕刪)


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00818/WEQHEXXPEJHDBAYG5UTMPQUYRU/

財報真的完全能相信嗎?
catjo87 wrote:
真是好消息,希望到時(恕刪)
是能銷到哪裡
邪惡小多 wrote:
裕隆享有的優惠,福特六和、南陽實業、和泰汽車也都有。
況且裕隆初期快30年期間獲利最高的銷售端被國產汽車把持,
裕隆好多年只是像個加工廠,賺工錢過日子。


認同你說的!裕隆至今還是靠賺工錢過日子,完全沒有決心要壯士斷腕的做屬於自己的品牌。
怕得罪日產汽車、三菱汽車、對岸盟友於是都選擇在夾縫中擠,這種路是能走多遠。
納智傑、華創相繼整頓財務狀況的同時,裕隆還擴大代工事業,同質性的代工事業愈大,前途茫茫。

韓國早期汽車工業首輛汽車生產的可是日產汽車,接著豐田汽車、馬自達...等日系品牌,甚至也有福特、通用。後來韓國才逐漸認為沒有品牌是很難壯盛,於是才陸續頒布相關汽車產業法條,開放國內成立汽車公司並且逐步放寬限制,並不是政府都很保護國內產業,現代集團當初是靠整併資源、砸資金挖角技術人才與行銷策略(獲利放遠)爬起來的,所以說現代汽車是透過政府保護起來的不是很正確的。許多企業都開始在組團(執行資源整合共享),近十年NBA也很流行整合超級球星奪冠,資源整合已經是趨勢,但是前提是願意拿出銀彈來投資接受高風險。反觀,裕隆底下的納智傑的(技術)資源是可以被兜售的(華創被鴻海併購),如今整個資源極可能被別人端去使用反過來製造同質性產品打納智傑,真的很有事!

最後就算納智傑做不起來也不意外,因為集團的資源永遠都是分散的,或許集團始終認為穩穩地賺幾毛工錢與拿銷售分紅(代理)的風險最低的,這樣有錯嗎?其實沒有錯,人之常情。品牌這件事,聽聽就好。
PostPack wrote:
老實說有些帳號從納廠成立以來就一直酸言酸語的
看久了也知道這些帳號就是以此為業的,說真的這些人也真是難得也真的可憐
不過他們也算是部份台灣人的縮影,建設不一定有,但拉屎跟破壞倒是一流


你這段話完美的表達了納牌與納牌行銷的問題
從成立以來就不斷吹噓
看久也知道都行銷公司, 典型的部份台灣人縮影.... (不過納牌好像說自己是中國台灣...)
我最近比較好奇的是,強如LEXUS之流,碰上台灣新的六期法規+新CAFE,都可能一堆車要準備退場,還有其他如現代、鈴木車款也是一樣,靠較大排量+渦輪的納智捷短時間如何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呢? 華創老實說,我真不知道它的強項在哪裏,有人方便讓我瞭解一下嗎?
KAZZ. wrote:
碰上台灣新的六期法規+新CAFE,都可能一堆車要準備退場,還有其他如現代、鈴木車款也是一樣,靠較大排量+渦輪的納智捷短時間如何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呢?


停產就解決了啊! MBU那顆吹噓引擎至今都尚未發表詳細數據,有點懷疑是不是過不了六期法規,所以加班重新調整延後發表。大動力的油耗數據通常不會好看......
2bod wrote:
從郭董的行之有年的行...(恕刪)

希望能出
50萬有找的s5車系
60萬有找的u6/urx車系
這樣肯定能銷售破萬


我說的是全年目標
KAZZ. wrote:
我最近比較好奇的是,(恕刪)


我比較好奇同一個引擎有的車型可過有的就不可過,到底是什麼魔術
忘記者呼吸 wrote:
趕快收一收了啦,面子不值錢啦


不是有人一天到晚造謠說道:納智捷要倒了~~~~

事實擺在眼前

增資127.01億「華創車電」,請問:倒在哪裡!!!

.......哈!哈!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