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級鋼如高鉻鉬鋼、粉末冶鍊技術我們這方面比韓國好
就加工制程中的熱處理,我們比韓國先進
尤其是在光電制程中佔關鍵因素的高拋光加工能力,我們比韓國高出半個世代,在亞洲僅次日本
高拋光技術可以運用在極高階的通訊器材,如神盾艦上主動相位雷達的極關鍵零組件"鉮元件"上
從重工業到精密機械業,台灣品質在國際評價上向來高過韓國
ps.現在重工業不是廠大不大的問題,而是在材質和大型加工上精密的問題
中鋼連潛艦大部份的鋼材都能生產,也能精密加工到送至中船組合(除了推進器鋼具外)
就這方面的龍門CNC,台灣技術又僅次於日本而已
我很難過的說,如果,美國願授權技術,我們也可以代工出一艘神盾艦
品質也會比韓國來得好一些,尤其是電子、光電、精密機械運用的技術方面
台灣=代工
而這個原因,就出於政府並沒有長遠的計劃扶植一個系統商
韓國政府扶植起來的現代、大宇、三星等等,其實就是系統商
系統商不僅整合了國內的產業,還把國外領先的產業也整合進來
其實韓國的進步,台灣國內的高技術產業也貢獻良多
不過,系統商要背負著品牌、財務、呆帳的重擔
也會失去代工機會
這些企業的競爭力可不是靠簡簡單單的“系統組裝”就能實現的哦,而且說到“系統”這才是工業發展中最高端的層級,只有在工業技術、企業管理、成本控制等等精益管理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后,才能做得很好。否則“系統”中出現任何一點問題,都能拖垮整個項目。
只有正視對手,才能發現差距,盲目鄙視韓國,并不能讓臺灣更進步。
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船用螺旋槳,由韓國現代重工制造,直徑達9.1米,重達106.3噸,用於7800 標箱的集裝箱船。需要用世界最大的高精度車床進行加工,臺灣能造否?
韓國三星重工建造的4艘世界最大的26.6萬立方米LNG天然液化氣船,總價高達11億美元。
LNG船與豪華郵輪并成為世界民用造船工業中難度最高的項目。韓國在LNG造船領域居世界首位。
http://img.blshe.com/resserver.php?blogId=2637&resource=L1230588.jpg
韓國現代重工蔚山造船廠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造船廠,共有10個船塢,年造船120艘,價值超過220億美元,配備有世界最大的1600噸龍門吊。
韓國現代重工為阿聯酋石油公司建造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價值16億美元。
2009年7月,韓國三星宣布接獲殼牌石油公司10艘LNG-FPSO海上天然氣石油儲運船的訂單,單艘造價高達50億美元,總價值超過500億美元。每艘船長達456米,寬74米,高100米,可存儲45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這是目前世界民用造船工業最大一筆訂單。
韓國STX公司建造的世界最大的船用曲軸,長25米,重達375噸,將用于世界最大的船用發動機中。大型船用曲軸加工難度極高,涉及到鋼鐵冶煉、鍛鑄、高精度數控機床等多種技術難點,全世界僅有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

其實學國外技術我們也是有...只是我們只學到人家國外的機車製造技術....汽車目前就只能看裕隆要怎麼消費出自我品牌...技術我們是有,但是我們很多企業不敢踏出自我...目前踏出代工,創出自我的ACER,ASUS,MAXXIS....等
也只是少數...

就是真正的自行研製,應該要是從零整個自行開發
而不是還有一輛參考車款在那邊借用它的機械配置,那都是學習階段
以這樣來說的話,小馬轎車就並不是韓國自行研製
網路上有傳當時 British Leyland (從世界第五大車廠垮到政府救濟再整個消失掉) 的一位前高層
把 Morris Marina 這款顧人怨的英國車設計帶到韓國去
就變成了小馬的基礎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rris_Marina#Post-demise
80年代的Stellar 也是以當時現代生產過的福特Cortina為基礎
韓國人真正脫離合作廠商的機械設計風格
走上自己開發整個平台,從零開發車款
應該是2000年前後才真正發生的
現代有很長時間一直延用三菱的設計當基礎
大宇禮聘國外顧問,開發模組式引擎那也是9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吧
當然沒有前面累積幾十年,也不會有後面
但是真正要講自行研發這四個字,我認為標準可以嚴一點
所以你拿這個時機點跟Luxgen比的話,就不會這麼難受了
因為兩邊沒差那麼多,並不是一個30幾年的差距
印象中飛羚也用了一部分Bluebird的基礎
那Luxgen是不是百分之百裕隆original,我目前假設是
不過各位大大應該比我消息更靈通
我覺得韓國人真正厲害的是
90年代後期還在用日本人的車身,以為改個車頭就完事
到了2000年後卻一直踏上獨力打造的路線
而且一直以國際水準當目標去做自己的設計開發
台灣前幾年都還只會叫囂說"啊美國賣的某款頭又大都採用我們修改的車頭設計"
這樣到底是不是呢,還是像以前唱片公司一樣公開說謊,把翻唱說成合作
至於韓國人為何這麼好辦事,只有一個答案,人家錢多
不管是政府給錢,還是財團自己錢多
做事氣勢要大,錢是少不了的
台灣人也應該自己省思一下,其實自己不是沒有能力
但是不是心理覺得"幹嘛活得這麼累,誰開發的有什麼差,爭個名卻沒有實惠又何必"
所以就比較不會選擇去開創這種事業
如果是自己選擇這條路的話,是否就不要再去計較,說什麼沒有國人自己的產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