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NFINITI Q50 2.0 Turbo <15年>旗艦款 使用心得分享

mobilefun wrote:
省油心得:智慧型定...(恕刪)


針對定速省油的部分~這對油電車主沒有辦法省油,尤其是高速公路最明顯
開啟智慧定速(一般定速一樣),電腦大多時候會讓引擎介入,電池充飽了放在那邊也不使用,即使在能保持設定速度純電滑行的路段,也往往會讓引擎繼續運轉,如果是人腳操作,超過四格以上的電量,速度到了後就可以放開油門,待車輛轉成EV模式再輕補油門,防止引擎開啟,讓電池輸出PWR達到三格左右,若是滿電狀態,平路都可以穩穩地純電跑到110~120好一陣子,下坡可以跑得更遠,上坡再讓引擎啟動順便充電,智慧型定速對油電款只有方便,但省油就沒辦法了。

我上星期有試過,在高速公路匝道附近先加油9分滿。然後再從台南開到台中。
中間有從雲林台78接國三到台中。
沿路順順的開冷氣開26度,定速自動跟車系統打開跑116,超車就小催一下。
油耗有到16km/L。
雖然根油電車不能比,但是Q50要性能時也夠用。省油性我覺得很合理。
我覺得車上定速系統會比自己用腳踩油門更省油。算是滿聰明的油門控制系統。
市區的話~我自己覺得Q50不容易駕馭。
因為順順的開很沒感覺,油門一踩又很快到路口紅燈。
所以走走停停不容易跑的順。
這一點前驅車的優勢就比Q50這類後驅車容易駕馭了。
不過讓我選~我還是喜歡Q50,因為動力很足夠使用。

含及 wrote:
因為順順的開很沒感覺,油門一踩又很快到路口紅燈。
所以走走停停不容易跑的順。
這一點前驅車的優勢就比Q50這類後驅車容易駕馭了。(恕刪)


應該是開車習慣的問題, 跟前驅後趨有何關係呢?
註記一下MP3:

1.中央扶手置物箱內有兩個USB插座,我有購買兩支USB來做一下實驗,64G容量可讀沒問題,但是要注意格式化不要選NTFS格式,會讀不到。
2.建議買短身直接至入插座的,長身的不小心會撇傷機座。
3.別期待音質會好到哪,因MP3是破壞性壓縮格式,音質細部特色是沒法保存完美。
4.假設你放了20張專輯,系統操做不像Window檔案總管般排列,只能說是堪用,不用太期待會很人性。說到這,很想把它換掉!綁什麼特殊規(防噪不能獨立嗎?),開那個別人放不下的模具(音響面板整合綁一堆其它非音響功能,怎麼換?),金玉其表。
上方那個安卓系統不給裝導航王,不給裝名片王,誰會想用那個內建的雞肋導航系統。根本沒想到商務人士的基本需求,就是能通達四方,耳聽八方。大陸那的相容產品,花兩萬左右就可圓夢。至於喇叭,唉!聽完Lexus家再來就知道,不寫了。


實際將兩支插入做比較,結構越長,機座跟記憶碟傷害風險越高。

產品資訊

產品長度比較
小弟拜讀此樓已久,終於也要於本週交車
請教樓主,我下週隨即1000km保養
以近日的烈焰高溫,你建議自帶哪支機油較適當
ps:我是天天台北新竹折返跑
bookichen wrote:
小弟拜讀此樓已久,...(恕刪)


大老粗,文筆不好處還望您見諒。底下是我的心得筆記,提供您參考。附上我購買的來源網頁,
http://www.pcstore.com.tw/mr-motoroil/M14510005.htm

註記機油規格筆記:

CST
運動黏度或動力黏度的單位
例如:黏度(40度C) : 75Cst (100度C) : 7.9Cst
機油或潤滑油都有一個現象,在低溫時(40度C),機油或潤滑油黏稠度較高,能有效潤滑機件,達到保護機件的效果,而到了高溫時(100度C),機油或潤滑油的黏稠度急遽下降,自然潤滑機件的能力也跟著下降,因此慎選符合自己機件工作溫度的機油或潤滑油是很重要的。

VI
黏度指數(Viscosity Index,VI)用於石化工業,特別是工業、汽車潤滑劑產業,乃是液態潤滑油黏度與溫度的相關性指數。大多數的潤滑基礎油的動力黏度(運動黏度)的雙對數(double log)與溫度呈反比關係[1][2],溫度昇高黏度即下降,在潤滑油品的規格上可以用黏度指數來表示該產品的黏度變化率。

高VI值潤滑油較受歡迎
由於很多機械設備或交通運輸工具,必須在高低溫差很大的條件下工作(冬~夏、夜~日),低VI值的潤滑油必然導致機件在低溫時阻力過大(黏度過高)、高溫時磨損過快(黏度過低導致油膜厚度不足)。因此選用高VI值的潤滑油可以較均衡高低溫時的潤滑需求差異。倘若40 CST跟100CST的差距很小,VI就會很高,但這也只是顯示油品黏度對於溫度變化很小,不代表油品很好。

40 CST:較低越好,表示低溫啟動時流動性越好,越有保護性。
100 CST:較高較好,表示高溫運轉時黏度越高,保護性越好。
VI:較高較好,顯示油品黏度對於溫度變化小,不代表油品很好。 <=這就要博杯了?

TOTAL QUARTZ INEO MC3 5W-30
40 CST:69
100 CST:12
VI:171

eni i-Sint 5W30 (原Agip 7008)
40 CST:74
100 CST:12
VI:161

FUCHS TITAN GT1 PRO C3 5W30
40 CST:70.2
100 CST:11.7
VI:162

P.S. HTHS資料要請大家找!

如果依據'車主使用手冊'標準來看,選TOTAL QUARTZ INEO MC3 5W30是標準答案。它是MB229.51認證通過,比原廠規格品認證MB-229.50的等級高。
考量本車具備渦輪高溫運轉特性,單看'數據'就選 eni i-Sint 5W30 (原Agip 7008)FUCHS TITAN GT1 PRO C3 5W30 ,不僅通過MB229.51認證,也具備渦輪及祡油適用的認證規範。

現下eni i-Sint 5W30 (原Agip 7008)已跑完5000km,上週我進佛寺學習大佛頂首楞嚴經八天,只跑高速公路下,油耗約在12km/L左右。

用印表紙點一滴油來看,左是原油,右是5000Km油色,色澤已有轉暗了。

向陽透空原始照,我後來有私下利用Photoshop把原油的色調改成為透明無色的話,可以簡單比對油的色變衰退程度,用色度儀來量當然是比較精準的啦!



附上各家油品的規格書面資料,有空再來彙整成表方便閱讀:






啟動時流動性越好越有保護性,所以印象中40 CST應該越低越好,但這是簡化來說而已,倘若40 CST跟100CST的差距很小,VI就會很高,但這也只是顯示油品黏度對於溫度變化很小,不代表油品很好,保護性還是參考HTHS比較準確,但最終依歸還是回到各種規範內吧,例如ACEA中不同規範就會對HTHS有不同的限定,只要規範對就OK,各油品數據可以做參考,同樣規範下依照自己喜好挑。

通常40 CST與100 CST較低的機油,會省油一點,當然這種機油的HTHS數據也會比較低,例如通過A5B5、GF5認證(偏節能)的機油之HTHS,比起通過229.5的機油(HTHS>3.5)都不算高,而通過229.5的機油,通常也不會過節能型的認證。

最後是229.5跟229.51對汽油引擎是沒有任何檔次差別的,229.51是針對擁有DPF的柴油車的規範(Low SPAsh),通常過229.51的也都會過C3,C3也是針對DPF的規範。

這網站可以了解到各種規範的特性與差別,接著按照規範選機油,API規範就算了吧。

網站連結
gn019202492000-二代 wrote:
啟動時流動性越好越...(恕刪)


好感動! 這真的是分析精闢。大哥,我把上面的筆記改好了,請您過目幫我確認內容是否恰當好嗎?感謝您的付出,造福大家。


先截一張MB229.50 跟MB229.51的比較圖。
mobilefun wrote:
好感動! 這真的是...(恕刪)


只是分享一下,也請高手指教囉

抱歉小弟沒有說清楚,因為這牽扯到的部份太多,還是簡化一點好了,一般來說VI相對高的的機油,確實是各大廠比較高階的產品,只是高VI只能代表機油黏度較不受溫度改變影響,所以不同Viscosity at 100°C與Viscosity at 40°C有可能擁有相同的VI,但他們保護性卻不盡相同,例如:

MOTUL 300V 10W40 Chrono
Viscosity at 100°C (212°F) ASTM D445 14 mm²/s
Viscosity at 40°C (104°F) ASTM D445 89.5 mm²/s
Viscosity index ASTM D2270 161
HTHS viscosity à150°C (302°F) ASTM D4741 4.19 mPa.s

MOTUL 300V 5W30 Power Racing
Viscosity at 100°C (212°F) ASTM D445 11 mm²/s
Viscosity at 40°C (104°F) ASTM D445 65 mm²/s
Viscosity index ASTM D2270 162
HTHS viscosity at150°C (302°F) ASTM D4741 3.61 mPa.s

他們的VI非常接近,但高低溫黏度與HTHS數據都有落差,這時看VI就不夠準確了,舉個幻想的例子,假如今天有一支機油,40度時 20、100度時5,他的VI一定爆炸高,但HTHS就可能很糟糕了,高溫無保護性可言,因此HTHS算是參考保護性的一個重要指標,當然也不是越高越好,3.5就已經非常足夠了,不然A3B3 229.5也不會將標準設在這個數值,基本使用上HTHS 2.6就可以提供良好保護性,所以現在低黏度機油越來越普遍,HTHS也都在2.9~3.5之間,於保護與節能中取得平衡。

我個人選機油是先看手冊規範,從手冊規範中選出符合的油款,再從自己的需求挑選,以Q50 2.0T為例,MB229.5的規範非常完備嚴格,導致符合規範的油品性能都很類似,無論是黏度或HTHS,同樣5W30差異應該不大,剩下的就是品牌喜好以及個人感受,除非換成別的號數才會有差別,但5W30就已經有229.5的表現,我想不到換成更黏的理由。
我自己的Q50S HYBRID就不太一樣,由於VQ35HR建議機油規範很入門,例如API SN & ILSAC GF-5,隨便都一堆(因為前面兩個這規範很鬆),挑選方向就很廣泛,要節能可以挑日本CASTROL的EDGE FST titanium 5W30或MOBIL 1 Advanced Fuel Economy 0W30,這兩款HTHS都在3左右同時通過A5/B5,若要保護性可用MOBIL 1 ULTIMATE ALL-ROUND PERFORMANCE,不僅通過API SN,還過229.5,但沒過GF5跟A5B5,一定比前面兩款不省油,就看個人取捨。

總結一下個人想法
1.先挑選幾款規範內油品
2.了解用自己的車需求
3.從在數據中找資料(HTHS高,大多不省油但高溫保護性好,如果沒給HTHS,可以參考40 CST與100 CST,像日本嘉實多EDGE titanium 5W30沒給HTHS,但從40 CST與100 CST資訊+其他大廠同樣規格機油對照+通過的認證,大概就可以推估在3)
4.以自己的使用經驗決定,目前Q50S用過4種5W30的機油,老實說我感覺不出差異。

還有小弟只用知名大廠機油


mobilefun wrote:
...只跑高速公路下,油耗約在12km/L左右...(恕刪)


我的已開7500KM,平均為13.2km/L
高速公路上,善用定速應該有13.5km/L以上的表現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