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NFINITI Q50 2.0 Turbo <15年>旗艦款 使用心得分享

doffman wrote:
閣下真是 Q50車...(恕刪)


真的很歹勢,記憶力不好,只好認真做功課,努力抄筆記。
咱們認真工作討生活,花錢總得物盡其用,不然就對不起認真設計打造Q50小組的心血。大家多討論,多點人翻資料找答案,多聽不同的聲音,原來生活是這麼的多元。現下在找底下這幾個資料,期待高人能多指點,先說聲謝謝您!

1.Q50 按例應該會有維修出版品給人翻閱參考,好比醫生用的藥學寶典,隨實有需要就可以翻閱查找。我在Amazon沒找著,希望有經驗的同學給我線索,價格不貴的話,買本回來翻翻也不錯,順便學點知識,腦筋才不會老化。
2.火星塞的標準品規格我還沒看到,聽說BOSCH的相容品更好,有同學可分享實戰經驗嗎?
3.進氣濾網跟車內循環空氣濾網,是不是找賓士的同級品即可?有更換經驗的同學請指點一下。
dinnerxp wrote:
請問樓主,賓士的車...(恕刪)


說實在的,您自己開一趟過去就知道啦?

詩:
觀塵秋意上心頭
音嘆時光未曾休
菩提萌芽待何日
薩法修持更層樓

mobilefun wrote:
Q50 按例應該會有維修出版品給人翻閱參考...(恕刪)

我也在找維修手冊
這裡好像有
但沒看到實品前,遲遲不敢下手!
151 wrote:
我也在找維修手冊這...(恕刪)


我有找到幾個老美的點,書剛出會比較貴,電子檔我算一下不過幾百元,確實可行。就怕買到北美V6版的,就搞笑了。我猜大陸簡體很快會有電子版分享,咱在等一下。

p.s.有讀到英文版了,字典要勤翻才能懂,光是北美V6版就有7000多頁。看著這些文件,不會拆、看不懂根本是不可能的,上千張的設計元件圖及維修流程文件讀起來,這已經是另一種趣味了。哪天順手一指想知道這有什麼,通通一目了然。2.0T北美目前沒有發售,等他開賣就可以找回來看,日本跟德國的文件管理功力,就可以一窺堂奧。
觀念:電磁干擾/相容 (EMI/EMC)

電機設備和電子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電磁輻射,以致干擾其他設備之正常運作,甚至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幾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國家已在過去二十年期間先後立法規範,要求任何產品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必須符合電磁干擾/相容的法規標準,否則不准上市銷售。而近年來隨著無線通訊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法規標準日趨嚴格。由於現代的電子產品,功能越來越強大,操作速度越來越快,電子線路也越來越密集與複雜,電磁干擾(EMI)和電磁相容(EMC)問題變成了設計上的主要挑戰,因此除了對電路設計技術水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外,目前也開始 PCB 與 IC 積體電路的 EMC 問題展開研究。一個好的電子產品,除了產品本身優異的功能外,高水準的電磁相容電路設計,對產品品質及技術性能指標都具有相當關鍵的影響力。電磁相容設計實際上就是針對電子產品中產生的電磁干擾進行最佳化設計,使之能成為符合各國或地區電磁相容標準的產品。

車輛電磁干擾/相容 (Automotive EMI/EMC)
車用電子通訊設備日漸普及,寬頻時代的定位、天線、安全、多媒體、娛樂、電子收費、遠距離醫療等高科技的電子產品都可能成為車內配備。多種電子產品集中在狹小空間裡,彼此間容易產生電磁干擾,而可能衍生之行車安全問題更是各國交通主管單位與大車廠所關注的問題,因此ISO 11451及ISO 11452等系列標準及制定出從整車到電子控制模組(ECU)的EMC標準,值得投入研究。例如火星塞引燃的突波(Surge)及馬達運轉時產生之反電動勢(back EMF)暫態波形對車內電子通訊設備(如音響、收音機等)的電磁干擾、天線所發射的電磁波對車內電子通訊設備的電磁干擾、電子通訊設備間的相互電磁干擾、雷突波(LEMP)對車內電子通訊設備的電磁干擾都是研究的課題,尤其目前我國及世界各國正積極發展電動車輛及相關汽車電子產業,更需投入相關之研究與設計技術,其中汽車電子的未來趨勢將是朝向安全車輛(先進式安全汽車ASV;線控剎車、駕駛、以及汽閥)、智慧型車輛(車內網路、ITS、Telematics、與短距通訊DSRC)、綠能車輛(EV、HEV、FCEV)發展,因此在高速數位電子與低驅動電力的複雜動力組合架構下,
車輛之電磁相容設計與驗測技術將面臨新的挑戰。

++++++++++++++++++++++++++++++++++++++++++


以待過電子業的經驗跟您分享,如果車子有電子元件運作異常,要特別注意為人所輕忽的電磁波干擾。
以往,我會覺得不過是個小電子產品或是日用電源插頭,只要能過電就好。後來親自到深山人煙罕至的偏僻驗證實驗室送件,聽了幾堂很貴的教育訓練課程後,我會習慣性的看產品有無基本的安規認證,例如UL。這點,你看市面上一堆黑心測速器,沒事亂叫的、互相干擾的案例層出不窮,比比皆是。試想,控制飛航起降的塔台,能允許這種狀況發生嗎?如果手中握的滑鼠給掛點了。
Q50車載的電子裝備滿多的,能過安規檢驗是很不容易,這要花不少心力來設計及保護電路,付出高額認證費用的。單一認證過,不一定代表一堆電器混用就沒事;萬一剛好是鄰車使用黑心電子設備,安規沒過又強力干擾,真的算你倒楣。如果是你個人的黑心電子設備所造成,一樣得負責任的。檢查一下你車上有線路版的外掛設備是否符合安規吧!三線廠通常只求有過就好,一樣得注意。也就是說,Q50原廠送驗得到認證,並不代表你個人外加的私有電子元件(例如導航、行車記錄器或者是雷達測速)搭配使用是沒問題的。這要看廠商EE、ME及QE部門,'願意合作'到怎樣的程度,一旦上市時間、成本等因素加進來,跨部門就有的'協調'。

聽聞一個案例是某車行老闆很想用高頻無線指揮車隊,考慮個人安全避免成為公害,測試完之後自行下機。因為,只要一次,那怕微乎其微,就很不值得。倒是過程有一個論辯說法是,他用別的車可以,為什麼這車不行?難道這車是玻璃製品?一樣好解,只要送驗是誰干擾誰,立馬就知道法律歸屬。再者,手冊已事先宣告提醒用車注意事項,車廠若已善盡告知義務,白紙黑字,車主就會被認定是應當注意而未注意,開車開到這層面,就很沒樂趣了!

如果有爭議,建議原車主所附掛的電子設備不要拔,直接會同原廠去一趟EMI認證實驗室跑一趟,看是誰的電子元件造成的,誰就付檢測費。公平、公正又導正視聽,值得。省卻掛礙。

很早我曾建議要開設車主教育訓練課程,公司也該要正視這個需求了。連我都要花一些時間去瞭解了,更別說一般普羅大眾。開課不只要讓使用者懂這車,更是安全駕駛觀念的主動宣導,車友也可以成立社群探討,車廠也可藉此做為下一代車種開發憑藉。

講到這,我的講義還在,這碼事在電子業,算功夫一門的,非功力不到一定的程度,一般人士不會去談論的。觀念沒搞清楚的話,焦點很容易被模糊掉。

這是原廠的技術手冊節錄下來的說明,提供大家參考。車主手冊對電器的提醒應該是有,請自行翻閱。
註記 換檔撥片:

多了兩片,價格不變?

可素,功能真的可以升、降檔嗎? 如果撥片只能升檔,不能降檔,你還會裝嗎?

德國人做事是一版一眼的,我賣你幾組引擎,其中哪幾組有哪些功能,出廠時引擎的內置電腦程式早就以模組化方式寫好(如同電腦的BIOS)。不該給的,要付錢的,明明白白列清楚。自己裝撥片,就要面對功能不能用或半殘風險。改之前,務必徵詢原廠技術人員(非業代)問清楚能不能裝並確認功能是否正常。哪天開出去炫,被人笑說只能撥升檔,降檔要靠手排檔,就很糗了。已經聽到有人在拔線了!

多了兩片,價格當然會變!

詩:
世上多事秋
煩惱惹千愁
偏執不思變
擾亂何時休
註記 改裝渦輪金屬管

原廠採用橡膠製品,長時間高溫運作後,絕對會老化、爆裂漏氣。有人就想到改裝為金屬製品,耐操又有檔頭。
那麼,換一個角度,站在德國人的立場,採用橡膠製品是基於何種立場?
私下做了點討論,引擎運轉多少會有頻率的震動,換硬管無法減振,各組裝元件硬碰硬後果如何是需要多考慮。
個人對設計的看法是,用金屬編織套管是比較兼顧的作法。這樣可以吸震減噪,增壓散熱效果會更好。
正常駕駛,橡膠製品就當耗材更換就好,除非得靠大鵬灣過彎討生活。

安全第一方是回家的路!
註記 火星塞規格:

NGK 相容品料號是 004-159-70-03 或 0041597003 SILZKFR8C7S
BOSCH 相容品料號是 0242245576 ->有誤請告知我,感恩!
φ12.0mm
26.5mm
Hex 14.0mm
IP?貴金????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選項,請告訴我。原廠是建議兩萬更換,原因是引擎採缸內燃油直噴(非稀薄燃燒),避免高溫鎔斷的風險。但是,好的火星塞是保固十萬公里以上,這裡我就不會拿捏。懂得同學請教我該如何選,謝謝!

Bosch spark plug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ui0YAFjNHE

Bosch Spark Plug Manufactu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1D5DQbdBc&feature=player_embedded

SPARK PLUGS How to Read them (Part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CDmyiBmb0

Multi - Ground Spark Plugs - NGK Spark Plugs - Tech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yfHLdn41k

mobilefun wrote:
註記 火星塞規格:NGK...(恕刪)


大大真有才~看到大大之前的發言把Q50研究的這麼徹底,讓人佩服。
小弟的愛駒也快2萬公里了。看到大大的疑惑也是小弟的疑惑。
只能等高手幫忙回覆解惑了。

mobilefun wrote:
註記 改裝渦輪金屬管

原廠採用橡膠製品,長時間高溫運作後,絕對會老化、爆裂漏氣。有人就想到改裝為金屬製品,耐操又有檔頭。那麼,換一個角度,站在德國人的立場,採用橡膠製品是基於何種立場?私下做了點討論,引擎運轉多少會有頻率的震動,換硬管無法減振,各組裝元件硬碰硬後果如何是需要多考慮。個人對設計的看法是,用金屬編織套管是比較兼顧的作法。這樣可以吸震減噪,增壓散熱效果會更好。正常駕駛,橡膠製品就當耗材更換就好,除非得靠大鵬灣過彎討生活。

安全第一方是回家的路!


改裝渦輪進氣硬管

至少會有一段矽膠管緩衝震動

別把德國人想的太完美

所有的車商包括德國都是能省則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