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220309 wrote:
哈哈哈在下還是搞不懂...(恕刪)
香港曾經也是工業大城,並非「香港向來都是以"購物消費的商業型態"經營」;倒是台灣的任何地方都沒有香港既有的地利機會卻是事實。
sp220309 wrote:
當然要有東西才能吸引人
不然基隆為什麼要搞海博館+郵艇觀光+漁港轉型
台中為什麼要搞"台灣塔"建設
不過這些東西真的算是小兒科
要把外國人吸引來是完全不夠
那麼還得擺進多少設施?僅靠設施就能吸引數以百萬的光觀客?
倫敦的歌劇院得花費多少時間培養編劇與舞者?新加坡最重大的命脈在轉運條件
人文產業是否只能夠是兄臺批得半死的「科技新貴」?是不是台灣的所謂精品創作只能夠是木雕、鳳梨酥...
大武崙目前朝著「觀光工廠」的方向發展,愚以為是對的道路。
運用人文、科技產業將就業市場回引,不求人口大量成長,但求精緻精進。有高所得才有能力培養文藝,有充分的人員流通才有商機;有特殊性與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免於窮追。馬公機場有個偌大的免稅商店區,金門也是一堆免稅商店,但如果沒有口碑持續的金門高粱,這些設施的作用又在哪裡?
倫敦歌劇院能夠成功,能夠吸引國際表演團體,因為有基本市場,基本市場吸引舞團、舞團再吸引觀光客。而最初吸引舞團的基本市場來自哪裡?不正是倫敦居民的高所得嗎?
城市地景與生活品質貌需要資金挹注,有景貌有品質才能吸引高所得族群遷入,而高所得群的收入又該從何而來?靠觀光或房地產嗎?還是其他任何不論來自本地或者國際交易的收入?
基隆本身的市場二大主力,廟口、漁市,廟口熱潮多年,觀光客來到基隆的主題幾乎不脫此項,然因此衍伸出來對其他市場的排斥性呢?這些難道能夠依賴「優惠」就能解決?
宜蘭全力投入觀光很多年了,表象看來也頗有斬獲,但若細觀整體狀況,是否依然大量的人口往外地工作,外國觀光客人數依然沒有太大起色。
城市的發展仍舊是需要相當的腳步的,沒有實心的基礎,短期的炒作或能成功一時,但熱潮過後,落水時的漣漪也會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