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 基隆又是最後一名 好幾次了吧

sp220309 wrote:
哈哈哈在下還是搞不懂...(恕刪)


香港曾經也是工業大城,並非「香港向來都是以"購物消費的商業型態"經營」;倒是台灣的任何地方都沒有香港既有的地利機會卻是事實。

sp220309 wrote:
當然要有東西才能吸引人
不然基隆為什麼要搞海博館+郵艇觀光+漁港轉型
台中為什麼要搞"台灣塔"建設
不過這些東西真的算是小兒科
要把外國人吸引來是完全不夠


那麼還得擺進多少設施?僅靠設施就能吸引數以百萬的光觀客?
倫敦的歌劇院得花費多少時間培養編劇與舞者?新加坡最重大的命脈在轉運條件
人文產業是否只能夠是兄臺批得半死的「科技新貴」?是不是台灣的所謂精品創作只能夠是木雕、鳳梨酥...

大武崙目前朝著「觀光工廠」的方向發展,愚以為是對的道路。

運用人文、科技產業將就業市場回引,不求人口大量成長,但求精緻精進。有高所得才有能力培養文藝,有充分的人員流通才有商機;有特殊性與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免於窮追。馬公機場有個偌大的免稅商店區,金門也是一堆免稅商店,但如果沒有口碑持續的金門高粱,這些設施的作用又在哪裡?

倫敦歌劇院能夠成功,能夠吸引國際表演團體,因為有基本市場,基本市場吸引舞團、舞團再吸引觀光客。而最初吸引舞團的基本市場來自哪裡?不正是倫敦居民的高所得嗎?

城市地景與生活品質貌需要資金挹注,有景貌有品質才能吸引高所得族群遷入,而高所得群的收入又該從何而來?靠觀光或房地產嗎?還是其他任何不論來自本地或者國際交易的收入?

基隆本身的市場二大主力,廟口、漁市,廟口熱潮多年,觀光客來到基隆的主題幾乎不脫此項,然因此衍伸出來對其他市場的排斥性呢?這些難道能夠依賴「優惠」就能解決?

宜蘭全力投入觀光很多年了,表象看來也頗有斬獲,但若細觀整體狀況,是否依然大量的人口往外地工作,外國觀光客人數依然沒有太大起色。

城市的發展仍舊是需要相當的腳步的,沒有實心的基礎,短期的炒作或能成功一時,但熱潮過後,落水時的漣漪也會很大的
需要小弟再緩一次嗎??

其實這個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啦~~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也就是基隆真的已經老到不行了,無論是新意或是傳統都已經缺乏到極點了,不然~~有基礎的話,要玩創意當然就比較容易,或是有創意有活力,要重建基礎當然也行。

這就像是小弟前幾天發的文,看是要走宜蘭童玩節或是臺東熱氣球嘉年華這種邪道﹝快速又有效的﹞的方式,或是要把基礎重建的正道﹝慢但是基礎穩固﹞。

基隆最有效的應該還是運用基隆港,不管要走正道還是邪道,基隆港一定要好好地運用,大武崙的觀光工廠,應該說的是目標是對的,但是卻沒什麼吸引人的工廠,我不瞭解有多少人會來看怎麼做衛浴設備,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到元璋玻璃看怎麼貼合玻璃,感覺這兩間公司像被趕鴨子上架一樣,去做觀光工廠,為什麼基隆市政府沒有要新峰機械做觀光工廠? 沒有要福冀石材做觀光工廠??? 或是人家為什麼不願意做?? 要人家來參觀,也得要有給觀光客的伴手禮啊,宜蘭金車 Kavalan 一間就打死大武崙工業區裡觀光工廠的總合,以前小時候校外活動有去綠油精工廠參觀,出來也是人手一小瓶綠油精,還很高興地唱著綠油精的廣告歌,太一和元璋勒?? 要做觀光工廠的目標是對的,但是園區內的產品是否適合是很大的問題。

像是建吸引人的觀光設施或是活動,其實就像是童玩節或是熱氣球嘉年華一樣,走快速的路,但是也必須要回頭把基礎真的打穩,香港最早的發展是商務客沒錯,大陸的進出口,亞洲往歐洲的轉運站,帶動香港的商業活動,帶給香港經濟基礎,重點是,香港有逆回來做基礎建設,電車、地鐵,不圩匱乏的水電...再看看宜蘭,童玩節這麼多年,帶來了人潮,雪隧也帶來更大批,更常態的人潮,但是宜蘭縣政府卻沒有好好地利用這個優勢回頭建設基礎,所以造成了當地人材還是在不斷外移,甚至沒有好好地管制,觀光資源已經有在用盡的狀況出現﹝礁溪的溫泉溫度和濃度都已經不夠高了﹞,若沒有好好地管制,和逆回去做基礎建設,邪道成功後不走回正道,總有一天邪道是會崩壞的。

所以 Blue Angel 兄和 SP220309 兄講的都有理,只是從哪個角度切進去開發基隆的不同,而這兩個角度,都能正中基隆市政府目前根本沒有切中的發展重點。弄個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做不好的正邪不分。

RikerC wrote:
只是從哪個角度切進去開發基隆的不同...(恕刪)


正是如此,沒有絕對的對錯,找到一個適當切入點,投入到良性循環理才是長久之計
基隆與北海道小樽市有點相似,地理環境,歷史興衰,甚至山坡上的民宅景觀,都有一些共同點,
只是基隆少了某程度的美感。

基隆有數不清的山坡地,小樽亦然,還會下雪,很美;
基隆有田寮河,小樽有當初一度快被填平命運的小樽運河,現在是熱門超吸睛景點;
基隆有海產資源,小樽更是漁業起家,到處有壽司料理店,卻無崁仔頂那般腥臭髒亂;
基隆的馬路常填補,小樽因下雪因素,馬路品質也不太好,填填補補,卻補得很有質感;
基隆港沒落導致經濟逐漸蕭條,小樽也是漁業沒落導致一度危機;
基隆有美味的糕餅名產,小樽亦然,運河附近的界町通整街都是玻璃工坊與甜品名店;
基隆街道有些復古建物,小樽也有更多,維護很好,夜晚燈光一打更是新舊交織的浪漫;
基隆山坡地有許多住家,小樽也是,似乎有稍微整頓景觀一番,沒有基隆的灰黯雜亂;
基隆港口景色還算優美,小樽築港也是,還帶一點法國馬賽港的味道;
基隆到台北開車搭車一小時內可到,小樽到札幌也一小時以內,都鄰近大都會。

目前小樽主要還是靠觀光產業,原本漁業,部分轉型為觀光獲利來源,
只要是自由行觀光客,一定照訪當地高級壽司店,還得排隊等候進場;
當地的知名甜品業也是日本國內熱門伴手禮,白色戀人更是吸引外國觀光客。

基隆應該轉型成適合定居的小城市,要有某程度的乾淨與美感,再來談其它發展,
有心想當下一任基隆市長的候選人,應該親自去小樽停留一段時間。

黑輪桑 wrote:
基隆與北海道小樽市有...(恕刪)


小樽正是個典型的小型觀光城市,人口不多(約十多萬),精緻而美。
Blue Angel wrote:
香港曾經也是工業大城,並非「香港向來都是以"購物消費的商業型態"經營」;倒是台灣的任何地方都沒有香港既有的地利機會卻是事實。...(恕刪)


沒錯香港不只曾經是工業大城香港曾經也是漁港小地方跟基隆很像
只是時代變遷 香港以"購物消費的商業型態"的經營模式...早就已經回不去啦

Blue Angel wrote:
那麼還得擺進多少設施?僅靠設施就能吸引數以百萬的光觀客?…
人文產業是否只能夠是兄臺批得半死的「科技新貴」?是不是台灣的所謂精品創作只能夠是木雕、鳳梨酥......(恕刪)


當然不是就只有設施但是現在只有一堆40-50年前老東西"靠張嘴"好像也不行

冤呀在下好像沒批過「人文產業」???在下批的是"膨風的電子代工神話"
不曉得大大所謂"人文產業"指的是啥???

臺灣精品???太多啦 在下只能列舉大大要不要幫忙列舉一些

Blue Angel wrote:
倫敦歌劇院能夠成功,能夠吸引國際表演團體,因為有基本市場,基本市場吸引舞團、舞團再吸引觀光客。而最初吸引舞團的基本市場來自哪裡?不正是倫敦居民的高所得嗎?...(恕刪)


在下不才 曾拜訪英國幾次 也有一些在地的多年老友

大大所推論的 倫敦居民因為有高所得所以有基本市場才造就倫敦歌劇院能夠成功 實在不知從哪聽來的只能說跟在下所知道的 有天大的出入
…繳完稅的英國人…真的超省的

Blue Angel wrote:
城市的發展仍舊是需要相當的腳步的,沒有實心的基礎,短期的炒作或能成功一時,但熱潮過後,落水時的漣漪也會很大的...
城市地景與生活品質貌需要資金挹注,有景貌有品質才能吸引高所得族群遷入,而高所得群的收入又該從何而來?靠觀光或房地產嗎?還是其他任何不論來自本地或者國際交易的收入?
(恕刪)


“基礎”是搶來的哪有啥空心實心別人搶走啦你準備好了也沒用
別說落水啦…連水都沒有

資金是累積的 是一連串成功短期炒作後的結果
如果連搶”短期資金”都沒有信心投資… 還講啥”實心基礎”大道理

如果連做都不做….哪來資金挹注??? 靠一群領薪水的人 他們高薪以後???

高所得群從何而來???靠啥賺到錢???這實在是不用大大擔心
全世界有能力的人就跟貓一樣 …“老鼠往哪裡跑 就會決定貓的方向”

Blue Angel wrote:
基隆本身的市場二大主力,廟口、漁市,廟口熱潮多年,觀光客來到基隆的主題幾乎不脫此項,然因此衍伸出來對其他市場的排斥性呢?這些難道能夠依賴「優惠」就能解決?

宜蘭全力投入觀光很多年了,表象看來也頗有斬獲,但若細觀整體狀況,是否依然大量的人口往外地工作,外國觀光客人數依然沒有太大起色。
...(恕刪)


別再提基隆廟口、漁市
這老手機電池都流湯啦…還在用
別告訴我台灣的智慧手機就只能長這樣
難怪吸引不到大量外國觀光客

哈哈哈 宜蘭有”全力”投入觀光很多年???應該是很多年前投入
…賺錢後 就從來沒增加過啥東西大量的人口往外地工作也就難怪啦

台灣的觀光投資…真的把外國觀光客當白痴…
別忘啦 他們是到處跑的人可精明啦


RikerC wrote:
需要小弟再緩一次嗎?...(恕刪)


哈哈哈 謝謝RikerC大大...

Angel大大是個有想法及內容的人

應該不會因此就發火

希望透過大家的討論

彼此都可以有更良性的認知
sp220309 wrote:
Angel大大是個有想法及內容的人

應該不會因此就發火

希望透過大家的討論

彼此都可以有更良性的認知...(恕刪)


感謝兄臺這頂大帽子,就算揣揣,在下收下啦!呵呵!

sp220309 wrote:
大大所推論的 倫敦居民因為有高所得所以有基本市場才造就倫敦歌劇院能夠成功 實在不知從哪聽來的只能說跟在下所知道的 有天大的出入
…繳完稅的英國人…真的超省的


他們稅收很重、貧富懸殊、倫敦的消費指數也硬是比巴黎高出一截,相信不少英國人和台灣百姓一樣沒有太多揮霍的本錢,但花得起錢的英國佬還是會比台北田橋來的多。

看看吧,2011年GDP排行榜
GDP前四十名:
— World 61,963,429[4] 世界總計
— European Union 16,106,896[4] 歐盟
1 United States 14,624,184 美國
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5,745,133[2] 中國
3 Japan 5,390,897 日本
4 Germany 3,305,898 德國
5 France 2,555,439 法國
6 United Kingdom 2,258,565 英國
7 Italy 2,036,687 意大利
8 Brazil 2,023,528 巴西
9 Canada 1,563,664 加拿大
10 Russia 1,476,912 俄羅斯
11 India 1,430,020 印度
12 Spain 1,374,779 西班牙
13 Australia 1,219,722 澳大利亞
14 Mexico 1,004,042 墨西哥
15 South Korea 986,256 南韓
16 Netherlands 770,312 荷蘭
17 Turkey 729,051 土耳其
18 Indonesia 695,059 印度尼西亞
19 Switzerland 522,435 瑞士
20 Belgium 461,331 比利時
21 Sweden 444,585 瑞典
22 Poland 438,884 波蘭
23 Saudi Arabia 434,440 沙特阿拉伯
24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426,984 臺灣

sp220309 wrote:
資金是累積的 是一連串成功短期炒作後的結果
如果連搶”短期資金”都沒有信心投資… 還講啥”實心基礎”大道理


反問兄臺,在下過去的說法您以為在下說的是做還是別做勒?短期炒作的資金也得留得住才能累積,輕易豪賭「來的快、去得也快」

城市的容積是有限的,有限的容積要住人、要教育、要道路、要公園、要....剩下多少容積容納觀光客?有沒有一個瓶頸上限?特別是像基隆這樣坡地特別多的小山城,當觀光區擠到連怎過路都成問題時,是還觀啥?小樽很好呀!可是是否現下的每個居民都能夠適應相同的轉變?

在下的觀點其實很簡單「所謂觀光可以有很多種模式,可以是大城市觀光(EX:巴黎),可以是小市鎮風貌(EX:小樽),二種截然不同的模式,所能經營的經濟規模與人口差距甚大,策略差異也是極大」。既然是觀光活動就有淡、旺季之分,及此如何緩衝二端之間的衝擊?其實不論科技業還是任何產業(附帶說明,在下並未覺得兄臺痛批了人文產業,倒是覺得兄臺似乎對科技業頗多的抨擊),投資都沒有絕對必勝、必成的,風險常是伴隨獲益的淺在能力成對比的;科技業如此、觀光產業也是,任何產業都是,因此分散風險、降低轉型衝擊、提高適應力就是必然的準備。

好啦!再論下去也是南極與北極,就此打住吧!
Blue Angel wrote:
反問兄臺,在下過去的說法您以為在下說的是做還是別做勒?短期炒作的資金也得留得住才能累積,輕易豪賭「來的快、去得也快」........

好啦!再論下去也是南極與北極,就此打住吧!...(恕刪)



大大又要反問在下

又要就此打住 這樣很難做耶

哈哈哈..原來您回送的這頂帽子 竟然是"全罩式安全帽"

收下囉~~呵呵
sp220309 wrote:
大大又要反問在下 又...(恕刪)


好吧!在下打住,請您細說...

呵呵!在下相信您想的答案其實和在下想的並沒有差太多,差異僅是起始點罷了

  其實我覺得基隆能否發展,最大的關鍵還是在市民跟政治人物身上。

  像今天基隆市長又上蘋果頭版了,如果基隆市民沒有自覺,無法團結選出有能力的政治家來進行市政改革,那基隆的發展只怕會更加牛步,甚至落後周邊縣市越來越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