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岸停車場地下室熱如火爐沒法改善嗎?

hikoho wrote:
還瀰漫著難聞的尿騷味...(恕刪)


說到那區,現況下真的是基隆最陰暗髒亂的角落,本該是一個可以開發的更好的區域,可是因為自私與無知的結果。

1.果菜市場的搬遷:基隆果菜市場早已公告遷入橘郡與警分局之間的那塊區域上,可是成功市場周邊依然是一堆小攤販佔據。
2.早年計畫過要將坎仔頂魚市遷往八斗子,可使漁商與魚販的自私造成整個計畫的流產,是故環境繼續髒下去,整個市區為了負荷這些自私的惡果,整個區塊的營運繼續惡化下去。整個區域沒有任何公用洗手間等設置,商人要在這地方交易漁獲,卻沒人願意將自己造成的垃圾帶走,無腦的市政經營也不想想辦法在這地方給出外人些許便利。
3.廟口市場的營運一樣是不斷的扼殺與拖延市容更新的另一個大殺手。
4.仁愛市場的營運一樣是髒與亂的代名詞;雞血、魚血、清洗的髒水隨地四流。

以上四處正是目前基隆市區內為害最甚的四大區域,可是偏偏這四處就位在基隆市區的主要門面區塊上。很多時候看看這些區域,稍作回想「難道這就是台灣民族的刻苦精神?」,為了眼前有限的利益去扼殺未來進步的可能。

日前新聞上電視機砸死二歲女童的事件,認真想來這已經不是頭一糟的類似新聞了,或許大人們自以為生活省一點,苦一些沒什麼關係,可是脆弱的電視櫃倒下來,最無辜的還是那些脆弱的孩子;只是台灣人何時才會清醒,既使勤勞節儉賺再多錢,傷了孩子丟了未來,那又有何用?
Blue Angel wrote:
說到那區,現況下真的...(恕刪)


太同意B大所言 坎仔頂魚市+仁愛市場+廟口夜市+果菜市場就像基隆臉上四個大爛瘡 如果不想辦法盡一切力量整合就算花再多時間金錢規劃_招商_修馬路_建污水管_外加西岸碼頭都更 ...也沒用...

"臉上長了四個大爛瘡的美女只靠"遮羞膏""...哈哈哈外資又不是白痴任何投資都會考慮周邊所有環境...因為跟一個臉上長四個大爛瘡的美女上床...是會中標死的

肝癌就要先動手術切除肝怎麼會先隆乳..命沒啦事業線有啥用

現在這四個地方的情況..真的太糟啦 或因為停車難或人潮動線差或衛生管理不良或地點太偏僻根本無法容納及吸引大量觀光客單靠外國背包客 跑單客 台灣自己人是賺不到錢的...如果再加上基隆先天因素及因為攤商自私與無知的結果造成的問題就更難啦...

自私與無知的結果造成的問題...不是只有基隆 ...這是台灣通屎...
這些人根本不知道 因為自私與無知的結果 賺到的5毛錢是花掉自己好幾萬塊換來的...
所以...真的活該啦

基隆天然居住環境真好...就只差這幾個毒瘤整合....雖然很難
...但是加油吧... 基隆鷹
羅賴媽 wrote:
這不會很奇怪吧!

厚祿仔的售後服務爛!

也不是—天二天了。

活的精采,修的痛快!...(恕刪)

這不會很奇怪吧!

砲稫仔沒有車又嘴巴爛!

也不是—天二天了。

說的精采,唬爛的痛快!...(恕刪)

基隆市府有些關單位,其實是該有作為而不為,

已是常態!工作效率還是有檢討的空間,

再如何投訴,她/˙他們已是習以為常了,

不用有太多的期待與希望! 何時會要有整改,

還得有天時地利人和,黃道吉日的配合了!
市府員工月租東岸一個月才500而已,他們才不管這個呢 真爽!
當然不是沒辦法~~只是想不想做的問題而已~~~

我自己停車,很不想停東岸停車場,如果可以~~就停地下一樓,停到地下二樓已經很勉強了~~再往下,愈往下愈難過,就算是冬天也一樣,溫暖卻帶著潮濕和霉味,再加上遊民的排洩物氣味,到了夏天更嚴重,所以如果非要停車,信二路停車場是首選,連仁愛市場的停車場都比東岸停車場的 B3要好得多~~

其實加強打掃和建足夠的進風出風設備就可以解決的事,卻弄得連住在基隆的人都不想停,認為這是大爛瘡,可見這明明是基隆市區最新的停車場,是有多惹人嫌~~~

當然很多時候市政府的人員是鄉愿,知道該做,可是想到在執行時會遇到的困難和後續的處理,就寧可放著爛不去管他,反正沒改沒事,大家也都是這樣過過來的~~改了之後,中途一定會有抗爭,如果改錯了,還得要面對更大的壓力~~~~這就是目前的基隆市政府~~~

去年底看到三個比較大的建設,第一個是車站附近,我一直認為這是讓基隆市活起來的重建,希望計劃能順利推行,能愈快完成愈好,第二個是加速污水下水道的佈建,這個也是希望能盡快完成、第三是孝一路的路面重建。

不過要讓基隆市再生,光靠基隆市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市民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很多公德心或是市民自己可以做的事,可以不自私,也可以讓基隆市發展得更好~~雖然我對這點是很悲觀啦,因為最近看到一件讓我很心寒的事~~~~
RikerC wrote:
當然不是沒辦法~~只...(恕刪)


對於上列所說愚以為同,只是不知這位兄臺何事寒心?

另外剛剛在版上看過另一位兄台提列高速公路收費政策改變的發言遭到炮轟一事;先聲明在下認同並支持國道收費方式的合理化;版上眾多版友砲轟認為基隆市民是舊國道收費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此話當真言重了,國道中山高開通之前,基隆<>南港段曾經存在「消失的麥克阿瑟公路」一事卻鮮少有人知曉,那可是貨真價實的「免收費道路」,證據就在安樂社區長庚醫院旁邊有一條「麥金(麥帥公路到金山)路」,南港、內湖交界有一個「麥帥交流道」,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哪條省道也同樣被國道給吞併了?並且從中山高開通以後,結至汐止、七堵單向收費為止,基隆民眾也繳了多年的雙向通行費用,卻還是和免費的「台北縣市民眾」塞在一起,比起這樣我相信透過合理化收費模式來達成節制車輛的效果。另外愚以為收費機制應可更進一步將路段區非為「高/低通行率」區隔不同收費標準以進一步強化抑制效果,迫使長期過度利用高速高路高築大樓,卻又不肯花錢拓寬市區路段的如汐止、中、永和等區域地方政府,自己想辦法拓寬道路或者做好容積管制,不然繳了錢每次還在汐止、中永和桃園、中壢等這些路段,和根本不繳費的車輛塞在一起,感覺實在很差。

改變收費政策有些區域更省錢了,有些區域花費更高了這是免不了的問題,基隆比台北、桃園縣市吃虧的日子也終將過去了。只是看著板友中有人說著「沒有一個地區居民有義務為外來工作人口提供...」,真的這話過頭了,當初基隆仗著港口榮景的時代可也沒有虧待外來的工作人口不是嗎?更別說許多的基隆上班族的大筆消費也幾乎都在台北市區內花的,而一個城市的成長靠的不正是如此嗎?也蒙提現今不少的基隆市民也是由台北搬來的,上頭這話是否過頭了?台灣島也就這麼丁點大的地方,我這外來客今天還流落到了台南出差,那是否台南市民也該把我趕出去?可是出差這幾天我就只能在這消費也...!

就業拚的是市場競爭,花費是按自己的收支能力加以控制,居住環境更是以自己的意願去取捨,民主是人民以投票表達對於政策主張的意向,所以愚以為就事論事,以公平、正義、合理和理性去探討一個出路的方向對於整體才是正面的。

最後再抱怨一下;長期以來基隆往板橋、三重、中永和一直都是交通動線上的大罩門,以上除了自行開車以外,往板橋就只是多了「台鐵」能選;今天為了和同事一道出差,公務車因為同事有工具要載(我的出差工具就僅是筆電一台,同事還得工具和釐釐摳摳一大箱)先開回板橋,結果今天一早為了「不自備交通工具至板橋」,又硬是塞在隧道、成功一路好半天;無奈當年的工程技術所限自強隧道就只那麼大(二線),市府長期的交通規劃遲遲不改,公車還是只能往市區去塞,客運塞台北<>板橋段,客運接駁捷運改塞汐止,哀...

政府呀政府,醒醒做做好事吧...

補述一件事,很多人只知道二高是國道,可是據我印象中所知,二高基隆<>汐止段的建設費用是基隆港務局買的單,因為原來考慮開發經費並沒有要做這一段,而基隆港務局為了本身營運所需所以出資促成本段;至此還想請教除了基隆、瑞芳、萬里以及汐止,台灣還有何處市區曾經飽受「基隆港營運所需」伴隨而來的困擾?還有哪裡有特別的理由可以要求「單向收費」?
Blue Angel wrote:
對於上列所說愚以為同...(恕刪)


讓小弟寒心的是一段看來不起眼的 "巷" 級道路,如果從市區尤其是從信一路要往和平島方向,計程車司機一定知道一條隱藏的道路,可以免去在義一和中正路上塞車和等紅綠燈之苦的路,那是大約二十五六年前,基隆市政府大刀闊斧把義二路和中船路中間山挖開,做一條和義二路等寬的平面道路,再徵收中船路 112 巷這條原本只能夠讓人通行的巷道內多數人家大半房屋土地,而開成的道路,以此來疏解由市區往和平島方向的車流,不要進到義一和中正路去塞車的德政。但是在去年,市政府的另一個交通德政完成後﹝東岸連結萬瑞快速道路的中正路高架完成後,拓寬中正路統一保齡球館段往北為兩線道,而往南的中正路改由從海門天險入口前的高架道路中間往南行,一樣增加為兩線道﹞,為此,中船路 112 巷內少數和該里里長相好的居民無法在該巷統一戲院後方的巷口直接左轉進中正路﹝其實未改前,這樣轉是跨雙黃線左轉,本來就是違規﹞,要多行約一百公尺到海門天險前轉進往南的中正路,因此感覺不便,在未經過充份溝通前,迅速將該巷的行進方向從原本的由南往北﹝往和平島方向﹞改為由北往南﹝往市區方向﹞,因此產生多數當地的居民和攤販的抗爭,當然為此不便,非常多的基龍市駕駛也為此不滿,因為車輛都必須在中船路中正路口衝只有二十秒的綠燈,原本不會塞車的路段,就這樣變成會嚴重塞車的路段,雖然經過多次抗爭和道安會報及交旅處的人員修改中船路中正路口的號誌燈號,狀況已稍微舒緩,但是如此一來,二十幾年前的德政到如今變成無用,山白挖了,原中船路 112 巷被徵收的房屋和土地﹝當時政府徵收房屋土地的價格一定離市價落差很大﹞也變白費,當時的居民房子剩不到一半,土地剩不到一半,在二十年多年後的今天,連貢獻給大多數用路人的榮耀也被摧毀,從當地參與抗爭的居民口裡,還傳出說積極推動改向的居民說現在巷裡的交通好棒啊,沒什麼車會經過,車子也變好停了~~~~~

就是為此事心寒。各種流言在當地流傳,也不知真假~~~~~

至於 Angel 兄所提到的麥帥公路,印象中好像有聽過老一輩的人提過,是目前中山高往南到汐止交流道,再經過汐萬路﹝好像是﹞轉伯爵山莊進到內湖這段,所以您說的消失的麥帥公路應該就是指往南一直到汐止交流道這段~~~

國道收費那篇真的很扯,短短兩三個小時就被管理員給鎖帖,真的太強了。以該帖開版兄的論述,當然會被炮轟得很慘,只不過~~~也被鎖得太快了吧,怎麼在 HTC 板和 Apple 板就沒這麼快處理炮轟和爭議較大的文章啊~~

RikerC wrote:
消失的麥帥公路應該就是指往南一直到汐止交流道這段~~~(恕刪)


其實最後的公路出口落在現在的「麥帥交流道」出口處,當然以實際重疊的部分來說,您所描述的路線應當無誤,只是後段路線既使依然存在也已經對基隆沒有任何幫助,因此單向收費的政策對於老基隆來說也不過是一份替代性的補償,又何來的「既得利益者」的身姿?只是時代也漸久遠,過往的的麥帥公路對於新世代的基隆人來說已漸不再存有「損失」是事實,高速公路的便利性也同樣是事實,老基隆終該淡泊對於過往不公的忿忿,逐漸地轉或心態以一份迎向公義的心情去面對未來的變局。

話說柏油路面的好處就是摩擦力夠,水泥路的好處是強度夠,而高級路面正是在水泥路面基礎上,鋪層薄薄的柏油,享有高強度路面的同時,又不損失柏油路面的抓地力,只是成本不斐呀~~~以台灣常挖馬路的情況來說,當真不知會燒掉多少新台幣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