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暖暖幸福華城社區~~我買了兩戶~~

德國居住環境簡介



  德國人對居家地點的選擇,除了與工作及家庭成員有直接的關係外,也會考慮到整體環境品質以及購物等因素。像是有孩子的家庭,多半會考慮住家與學校的距離,而成天只拚命工作+參加Party的單身貴族,大多則喜好選擇市內的地點來居住,才不會錯過晚上市中心的種種好節目~

  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卻逐漸偏愛市郊或附近的小鎮生活。居住空間的講求,環境品質或與自然為鄰,都是他們寧願每天開車(或坐火車)一二個小時去上班的原因。不過請不要馬上浮現電影裏美國人上班的景象(幾條的車串拚命往市裏鑽動的壯觀場面),德國的城市人口雖然也存在著外移的現象,但發展的規模至今仍然有限。
  因都市空間與人口結構的不同,德國的居住地點或環境,無論是房屋結構,庭院佈置,甚至鄰近的交通與其他設施,都與美國不大相同。也因此,有許多曾經居住美國的人,頭一回來德國時,總以為德國每間房子也是又大又寬敞,等親臨現場後才熊熊發現,咦,怎麼房子與庭園似乎比想像中要小了一二號。

 這些對德國的印象也好偏見也好,就如世界各國的人都以為德國人只開雙B代步一般。其實在德國,賓士Mercedes-Benz及BMW亦屬高品牌的車級,並不是人人都開得起。除了在一般金融中心能見到較多這類型的車子外,就是在火車站前,那一長排的淺黃色計程車隊。但計程車採用賓士驕車,並不是每個計程車司機特別有錢,更不是德國政府規定的,這完全只單單為了提昇車隊形象以及服務品質而衍出來的現象。當然,除了雙B的車型外,在德國也能見到許多其他廠牌的計程車。而幾乎每家車廠,對計程車都提供了整套的販售服務,如無線電的配備以及附加其他軟體與外加系統,競爭其實也挺據烈的,也因此,現在德國街上也越來越常見到如Toyota的計程車哩!

  回到德國居家環境的主題,無論你是住在德國的大都會或偏遠的小村落裏,"理論上"在住宅區的方圓一公里,至少會有一家麵包店,肉舖,雜貨店,診所及銀行,通常這些店面都集中在市區的教堂附近。這種以教堂為中心的生活區,也是德國及歐洲各地常見的傳統聚落發展情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德國人成家立業後,尤其有了孩子,若確定長期會居住此地時,他們便會買塊地來蓋房子。不過在德國買棟新房子可不如台灣一樣容易,因為所有的裝修步驟,從磁磚,電線到天花板等,可都是得由買屋者自行負責與水電工木匠聯絡及協定。不過,許多德國人為了節省給付工人們高額的工資以及省去聯絡的麻煩,於是也會自行DIY刷牆鋪地拉電線,甚至乾脆工程包給認識的鄰居及親朋好友,這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http://www.livehere.de/wohnen_umgebung.htm
 除了節氣外,養生學亦重視居住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不同的地域、水土和氣候,對人體健康均產生不同的影響,如居住在寒冷、空氣清新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炎熱、空氣污濁的平原地區的人多短壽以現代的科學解釋,那是因為山區空氣中含有大量負離子,能中和有害物質,消除呼吸道炎症,紓張末梢血管、穩定血壓,有利防治疾病。所以,古人養生修道都喜潛居深山唐代著名養生家孫思邈認為,理想的居住環境應該是水土好、背山臨水、山青水秀、氣候高爽、向陽避風,面積大小適宜,距人群遠近適宜的地方。

http://www.chiculture.net/1403/html/d01/1403d01.html
正視居住環境對學童的心理影響

--------------------------------------------------------------------------------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30]
一名11歲品學兼優女童,疑因所住公屋單位擠迫,於昨晨上學前突然在牛頭角下寓所留下遺書,攀窗跳樓身亡。警方經初步調查,不排除渴望擁有私人空間的女童,因受到分戶落空所困擾而萌生死念。

我們認為,這次有學童懷疑因居住環境擠迫而輕生,正是以血的代價去警醒當局,須重視居住環境擠迫對學童的心理影響。同時,當局還宜在居住環境較為狹窄的公屋區域,開設更多社區中心及自修室,讓學童可以有更多安靜的地方學習。政府應該將改善弱勢社群子女的學習環境,作為扶貧政策的一大重點。


一般而言,學童自殺都有一些共通因素,如家庭生活不愉快、健康欠佳、面對壓力、抑鬱症等等,其中,居住環境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學童放學後的活動及學習都在家中進行,如果居住單位過分擠迫,干擾太多,難免會令學童難以集中精神學習,影響學習成績。同時,由於家中活動空間有限,家人難有私隱,客易造成相互間的磨擦、齟齬,也可能會給學童帶來情緒壓力。昨日自殺身亡的女童,一家6口同住牛頭角下第11座9樓一個面積僅約300呎單位,居住擠迫,曾向房署申請要求分戶。由於牛頭角下即將清拆,明年1月後將可調遷往上,死者一家有機會正式獲批分戶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各人私隱空間。去年學童祖父不幸病逝,頓令分戶期望出現變數。學童懷疑因憂慮居住環境不能得到改善而走上絕路。女童是資優學生,如此年幼便自殺身亡,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擠迫的居住環境影響子女學習,是弱勢社群面對的一個突出困難。教育是解決跨代貧窮的基本途徑。為貧困家庭子女改善學習條件應該是政府扶貧的重點。當局不僅應在調配公屋資源時,顧及學童的需要,更應增加資源,為居住在公屋的學童提供一些能在下午和晚間開放的自修室,使那些居住環境擠迫的學童,能夠在家庭之外找到適合的地方學習。

應該看到,本港教育制度過分著重學業成績,往往對學童構成沉重的壓力。在壓力得不到紓解時,容易滋長輕生的念頭。學校應為學生提供適當輔導和生命教育,建立學生自信。這對防止悲劇發生有著積極的意義。(文匯社評)

狄馬:居住環境與人的尊嚴
作者﹕狄馬
【簡體版】 【打印機版】 【字號】大 中 小
【大紀元4月9日訊】說起殺人,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起砍頭、槍斃或車裂、凌遲、五馬分屍等種種駭人聽聞的酷刑。其實有時殺人倒並不一定要從一個人的肉體下手,比如你可以通過改變一個人的居住環境來達到殺害內心的目的。斯茨威格有一篇很有名的小說,叫《象棋的故事》,裡面寫到一個對像棋並無特別愛好的B博士,被蓋世太保抓到集中營,坐單人牢房。一天二十四小時不給他的眼睛以任何可以觀賞的東西,後因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個人得到了一本棋譜,他便瘋狂地鑽研起來,並日夜在腦子裡與自己鏖戰,結果患上了「象棋狂熱症」。這是通過無聊或孤獨殺害一個人的極端例子。

還有另一種謀殺是通過熱鬧或公開一個人的私生活來完成的。

我曾有很長時間居住在西安南郊的一個村子裡,這個村子幾乎所有的筒子樓都是當地村民為出租而蓋的。租住他們房子的主要有三類人:一是盜賊;二是妓女;三是窮文人。每天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我租借的院子裡時,樓裡幾乎所有的住戶都伸出頭來,或將鼻子貼在窗玻璃上壓成扁平的橡皮模樣來觀看我手裡或自行車後架上的東西。以至當我每次走出或走進這個院子的天井時,我都感到在窗玻璃後藏著的不是一雙雙眼睛,而是一把把刀子,它們全都伸出來要刺向我。這種心靈受難的結果是,多少年過去了,我仍然不能改變一種看法,那就是市民與市民的關係,其實並不像樂天家說得那樣溫暖,有時實際上是一種謀殺關係。在無數的謀殺與被謀殺之間則是一片廣大的灰色地帶,人們在這個地帶吃著、喝著、拉撒著、嫉妒著。一般來說,他們所有人的命運都是不幸的,但一旦有誰掌握了某種優勢,立馬就會轉過來折磨別人,這就是他們的宿命。

前蘇聯有一個很古怪的詞,叫「公共公寓」,專指斯大林時代,幾家人合住在一起的公房。廁所、廚房、陽台、走廊全是公用的,房子裡面則被隔成三塊、四塊或更多,並且是有學問的和有學問的住在一起,彈鋼琴的和彈鋼琴的住一起,說得冠冕的理由是「便於管理」,但如果照實說來,全不是那回事,不過是「便於告密」。大家住一起,而且是專業相同的人住一起,那麼,誰訪問過誰,誰一天吃幾餐,便溺幾次,全都一覽無遺。公共廚房更是人們發洩不滿的好地方。誰對誰有意見,只消等他離開時,在他們鍋裡加點鹽或味精便大功告成。如果還不能解心頭之恨,那麼就等他離開後,往他的壺裡吐口水。方法是趁主人離開,揭開壺蓋,飛流直下。要訣是,不能太早,太早主人會因聽見而返回;也不能太遲,太遲可能導致主人恰好下班,逮個正著,痛打一通。還有,腦袋離壺口不能太低,太低容易濺傷自己,太高又不容易百發百中。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在關鍵時刻打噴嚏。

看來吐口水也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不如中國式的打架或辱罵來得痛快。2000年在學術界鬧得沸沸揚揚的錢鍾書夫婦與林非夫婦鬥毆一案就是顯著例證。居住在「公共公寓」的錢鍾書、楊絳,沒有像人們通常預計的那樣溫文爾雅,在人的生存空間被逼窄到難以抽身的地步時,再大的學問和理性也不能阻止他拿起木棍向膽敢入侵的「男沙子」動粗。他們當然沒有往林家水壺裡吐口水,但想一想一個弱不禁風的知識女性用牙猛啃「女沙子」 的情景,就令人忍俊不禁。除了佩服楊女士不怕弄得自己滿嘴沙子的英勇頑強外,再令人徒生感慨的恐怕就是極權政治對人的尊嚴的最後剝奪竟然是從收繳人的居住空間開始的。

薩特有一個劇本叫《禁閉》,寫在一座地獄的禁閉室裡,三個生前分別有過惡德的男女,在牢房裡相互糾纏、折磨的痛苦情景。最後,借主人公加爾散之口,這位存在主義大師說了一句名言:「提起地獄,你們便會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獄」。

其實不光是「他人」,自己也是地獄。這一點你可以在斯茨威格的B博士,退休的官吏,無聊的貴婦,白天的妓女身上看得一清二楚。對於閒著的人來說,無所事事比胡作非為更不堪忍受,久站不動比長途跋涉更無法容忍。你對一個坐長途車的旅客說,我給你提供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和飲料,條件是你不許打牌,不許說話,不許眼睛向外,那你肯定要挨耳光。

這就是人的真實處境。一方面,人是孤獨的,絕對地孤獨;另一方面, 人又渴望群居,渴望歸屬。一方面,人無法容忍和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完全共享生活;另一方面,人又渴望活在群體目光的適度注意裡。

叔本華有一個著名的寓言,說在嚴冬的一天,一群豪豬擠在一起取暖,但很快便感覺到了對方身上的硬刺,於是嚎叫著離開。過一會兒,寒冷又使它們走到了一起,倒楣的事於是不得不又重複一次。最後,幾經周折,養豬的人終於將它們隔開,但隔得不遠也不近,距離是恰好能吸取對方的熱能,同時又不被刺著,這次豪豬們終於相安無事。

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多啟迪。那就是豪豬們要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就必須在豪豬與豪豬之間製造適當的距離。否則,一切文明,教育全都靠不住。當然,最低的期待是,那個養豬人不要故意將它們關在一起,或完全隔絕,單獨關開,像一切古代和現代的奴隸主通常做的那樣。


--原載:《自由聖火》,2008-01-23
http://www.fireofliberty.org/article/7111.asp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美好的居住環境
在台灣的我們常常在感嘆,
水泥叢林、水泥叢林。
尤其是住在大都市的居民們,
看到的天空愈來愈少(被高樓遮住了),
愈來愈灰暗(空氣污染),
也很不容易一放眼就看到翠綠的樹頭和美麗的景緻
(除非到公園,但也同時看到很多垃圾),
這其實是經濟發展背後的一個悲哀。
在每個人都享受到居住帶來的基本的便利(遮風躲雨)之後,
大家也會開始希望居住環境能更加美好。
其實這並不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只要一點點改變,
您也可以住在鳥語花香的世界中。
除了家中的環境保持整潔,
可以讓人生活得更清爽外,
植物,
則是讓環境更美的一大功臣。
一顆大樹,
相當於一台16頓的冷氣機﹔

而一小簇植物所帶來的綠意和生機,
對人們心靈的放鬆,心情的舒緩,
絕對是無法用數字計算出來的。

然而,
最重要的是,
我們每個人不僅對居家週圍的環境,
甚至對我們所生活的這一片土地,
都要存著一顆珍惜和保護的心,
這樣一來,
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在無形之中,
創造出一個真正美好、愉悅的居住環境。

http://web.pts.org.tw/~web02/nature/content11-6.htm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觀眾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共電視 網際網路組 製作
談居住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



5D 張家華 12/12/2002



香港是個繁華興盛的大都會,市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但因地少人多,房屋問題一直令政府苦惱不已,而且樓價高企,很多小家庭都被迫住在狹小公屋或居屋,亦衍生出不少家庭問題。青少年是香港未來的主人翁,那麼居住環境又如何影響他們呢?


首先,居住在環境較差的青少年通常缺乏自信或是沒有歸屬感,他們認為自己生活在社會的低下層,比不上其他人,由此對自己房間生厭,甚至產生反感,整天流連在外,一旦交友不慎就會誤入歧途。相反,如果他們得到正確的指導或家人的支持,這會成為一種動力,驅使他們學習上進,走出逆境。例如歷史故事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為了不忘自己被俘的耻辱,棄住富麗的宮殿而把自己關進柴房居住,可是敵國的國君夫差,卻沉醉在奢華的生活以至意志日漸消磨,結果被勾踐一舉殲滅。其次,有良好的居住環境也未必是好事。尤其在香港,企業像皇朝般崛起衰落,這不可不歸因那些富家子弟只懂忙於享樂,又缺乏父母教導而變得虛有其表,不善經營,結果成了人們口中的「敗家仔」。由此可見,有積極的人生觀是最重要的,遊手好閑比貧困更不堪;只要有理想,任何外在因素(包括住屋)都絆不倒他們。近期有個鼓舞人心的例子:上屆的會考狀元中,一個靠綜援維持生計的男生,一家住在只有一百多尺的公屋,除了上學外還要照顧四個年幼的弟妹。他卻能一夜成名,轟動全城,流傳為一時佳話。這種堅毅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不知可否為那些自怨自艾的青少年作為借鏡呢?



人生難免苦樂得失,但只要堅持信念,不斷奮鬥,便能衝破障礙,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明白了以上道理,居住環境仍會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嗎?希望大家不要再以此作為藉口了,樂觀面對難處,瀟灑地踢開絆腳石,繼續追求美麗人生吧!
N0.158「農村住宅與居住環境規劃」報告
都市與鄉村的差異

林春良



﹝2003.09.17彙編﹞

壹、前言

社會是一個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口集團,「都市」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必定集中一定數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來源必來自農村;而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乃是都市化的核心所在,因此都市與農村關係緊密,相互依存。

貳、都市的表徵與內涵

都市是現代化過程中,生氣和活力的展現,而都市這一名詞,是很抽象的概念,不同專家學者有不同的解讀,定義也非常分歧:

l 威斯﹝L. Wirth,1938﹞:具有社會差異之人群所擁有的相當大而稠密,且為永久性的集居地謂之都市。

l 米而茲﹝E.S.Mills,1972﹞:都市仍指一群有特定產業活動邊界的行政區域。

l 馬庫拉﹝M. Macura, 1966﹞:都市是一個人口很多,而且是工作生產及服務業高度專業化有別於鄉村的地方。

各家對「都市」所下的定義常因觀點及目的之不同而異,但可從各家的定義

中歸納出下列幾點都市的特徵:

1. 土地使用之密度較高(例如:建闢率、容積率高,產業集中等)。

2. 人口密度較高(通常須高於20,000或25,000人)。

3. 一級產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之比例較低(通常小於50%),且勞動分工程度高(產業結構複雜,二三級產業發達,為居民的主要收入,個人收入較高)。

4. 服務與公共設施之規模較大且複雜(多樣的公共建築,明顯的街道系統等)。

5. 有系統性的行政管理組織(如徵稅、治安、公共服務之提供等)。

6. 具有足以反應人民生活特徵的場所;也是各種社會結構之間彼此利益衝突、權力鬥爭的場所。

根據上述之特徵,可以將都市之定義簡述「為一密度較高,人口較多,居民之職業多元化,而非以一級產業為主,且有正式的行政組織,以維持較高程度的實質建設及公共服務的「人類集居」。

早期某些聚落能夠從眾多的鄉村聚落中脫穎而出,形成了都市,除了擁有較大的腹地和附近糧產較豐等條件外,最大的共同點幾乎都是具有較好的交通條件;此外,政治地位的提昇,也常使聚落發展愈速,成為區域的中心。以臺北盆地為例,在清末眾聚落中,艋舺及大稻埕的崛起即是如此。

都市大量增加的人口,除了都市本身的自然成長外,最主要還是來自鄉村人口的移入。都市的內部結構及其機能不斷地發生變化,其範圍也不斷地向外伸展,稱之為都市化。都市化的原動力有:

n 工業興起,服務業興起,都市須要大量勞工;

n 農業產量提高足以支持供應都市糧食;

n 農業產值相對於平均國民所得為低,促使城鄉移民因經濟因素而發生,農村人口大量擁入城市;

n 交通設施之改良。

而都市因人口膨脹與市街發展逐漸伸入農村,在這些地區,形成同時具有都市及鄉村特性 的市郊地區,稱為都市化地區。都市化地區或都市地區判別的標準依研究、普查、行政的不同目的而有不同的標準,諸如:以聚集人口數超過2,500 人,或以聚集人口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超過就業人口一半等等作為判別都市地區與鄉村地區之標準;又如行政上以實施都市計畫地區為都市地區等等。都市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率往往視為一個 國家或地域都市化程度的指標。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規定,都市化地區中心最低限度要有一個人口在 5萬人 以上的中心城市。毗連中心城市的區域若符合下列條件者,即屬都市化地區。

一、人口在二千五百人或以上的市鎮與中心城市毗連者。

二、尚未規劃之毗連地區,其住戶密度為每平方英里 500戶 者。

三、與中心城市相鄰,住戶在100戶以上,且有一個集中區者。

四、在人口點查區者,美國人口調查局將幾個尚未規劃的地段人口歸屬為一個計 算區,以便 收集資料,每一區的範圍不超過一平方英里,不超過75房屋單位, 人口密度在每一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者。(註:點查區內的人口密度計算,不  包括專為都市土地利用的廣闊非住宅區,如火車站內圍地、工廠及墓地等。)

五、點查區內人口密度低而有下列作用之一者 :

1.有消除與都市化地區接壤界線的作用。 ( 如一都市化地區人口密度每方英里3000人,而周圍地區人口在每方英里3000人以下,設為每方英里2700人 ,但其人口之增加,有消除兩者間之界線,凡這些地區,可劃入都市化地 區。)

2.有封閉都市化地區一哩以內缺口的作用者 。

3.連接在外的有合格人口的點查區,距都市化地區不超過一又二分之一哩者。

另外,從生態系的觀點來看,都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且是大量的物質進入與生活集中的場所。其生態系的特性為:

1. 地貌呈破碎化(Fragmentation)。

2. 景觀是以人為創造為主。

3. 氣候有都市熱島(Urban Heat Island)現象。

4. 水文因都市環境條件影響,降水量較多及有都市洪水問題。

都市生態系組織結構為:

1. 生態呈倒金字型生物量塔(Pyramid of biomass)。

2. 為已開發生態系(Built ecosystem)。

3. 為異營性的生態系(Heterotrophic ecosystem)。

而一個都市的外觀看起來應該是如何?或許可從都市意象來探討。「都市意象」即為每一市民對於都市之中某一地區長時期的認識而成之記憶與意義。林區認為構成都市意象之實質形式可分由 自明性(identity)、結構(structure )、意義 (meaning) 等三面向予以分析。都市意象的五元素包括:通路(paths)、邊緣(edges)、地區(districts)、節點(nodes)、與地標(landma- rks)等。在實際狀況下,這五種元素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重疊、彼此呼應,必須經過組織,分由 不同層級,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整體意象。

另外,按人類的生理條件而言,一般比較適宜的地形環境是平地。氣壓較低的3000公尺以上高地,除了南美洲安地斯山中少數幾個例外,絕大多數都沒有都市形成。而都市發展到一個節階段,往往會形成一個都會區,是指一個在經濟與社會生活方面主要受到某一中央城市影響的地區;是基於單元間的共同利益,而非共同政策而形成的,其中包括一個以上的城市,以及偏遠地區和衛星社區。都會區並沒有實質或法令上的界限(邊界),粗略的說,是以中央城市之往返通勤區之外圍為界限。在都會區內最大城市,便會成為都會中心。一般為都會區中人口及產業活動的集中地 ,是都會區之所以形成及存在的核心。

都市中的產業包括水產、礦業等第一級產業,工業之第二級產業,以及商業、金融、交通、公務、自由業、人事服務業等第三級產業人口,因此都市的機能既遠較村落為複雜,且隨時變化。都市依機能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別:

一、生產都市:包括工業都市、礦業都市、水產都市、林業都市。

二、交易都市:包括交通都市、商業都市。

三、消費都市:包括政治都市、軍事都市、旅遊都市、宗教都市。

但是都市並不是可以無限的發展,仍有其一定的限度,因此為了適當的約束,各都市常定有發展強度的規定,來說明一塊基地上建築體積大小,附近留設空地之多寡,以及在此基地上活動空間的綜合狀況。此一綜合狀況是該基地人口密度、建蔽率、容積率、留設空地比率以最小基地面積限制之具體表現,透過對此五者的管制,即可管制基地發展強度。

談到管制,我們也必須回過頭,從法令的層面,來看都市的內涵。台灣之都市土地,依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規定,係指已公佈都市計畫及依都市計畫法第八十一條規定為新訂都市計畫或擴大都市計畫而先行劃定計畫地區範圍,實施禁建之土地。而都市計畫是因應都市化,針對都市問題,而對都市土地、住宅、公共設施所做的立法性工作的成果。目的在解決都市問題,並引導都市發展時依法行政有 所依據,所以就原則而言,都市計畫法第一條即明言"為改善居民生活,並促進市、鎮、鄉街有計劃之均衡發展, 特制定本法" 的立法旨意。

我國都市計畫法,就立法過程及條法演變而言,計畫內容最早出現於民國19 年6 月30日 公佈的土地法中第三編土地使用,對市地使用及建築物使用限制;建築線、建蔽率、建築物高限規定;畸零地使用、合併、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使用限制;都市房屋救濟等等規定。以都市計畫法為名,則始於民國28年6月8日公佈施行,計32條文。但是,台灣地區正式將都市設計納入規劃體系始 自民國69年 5月台北市政府之信義 計畫區,除基本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建築管制之外,規定成立「信義計畫區都 市設計委員會」,對區內之建築物設計、景觀設計、交通系統設計、廣告招牌之 設計及天橋、地下道連接等事項加以審查。

依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之敘述,台灣地區之都市劃分五個層級:

(一)農村集居

最低人口規模為四千人,各聚落之間隔為二至五公里。

(二)一般市鎮

為鄰近農村集居或散居農民之經濟、行政、社會和文化活動之中心,通常為鄉鎮公所所在地,或為都會區的衛星集居地,集居人囗規模約為一萬至一萬五干人間,間隔約為五公里至十五公里,影響圈之人口規模則為五萬人至十萬人。

(三)地方中心

為鄰近一般市鎮和其所屬農村集居地之經濟.行政.社會和文化活動之中心,一般為獨立市鎮,或為都會區之衛星市鎮:集居人囗規模一般約為十萬人,屬都會區之衛星市鎮者,則可能達到五十萬人,間隔距離為十五公里至四十公里不等,影響圈之人囗規模約為二十萬人至八十萬人。

(四)區域中心

為一個區域之經濟、行政、社會和文化之活動中心,一般為都曾區,少數則為獨立市鎮:集居人口規模屬獨立市鎮者為二十萬人,屬都會區者則可達二百萬人以上,間隔約八十公里,影響圈內人囗規模約為六十萬人至六百萬人。

(五)台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即台北都會區,除為北部區域的區域中心外,並為台灣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之中心,集居人囗規模達五百萬人以上。﹝資料來源: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談到都市的規劃,也有許多人從都市設計的觀點來探討。「都市設計」一般將其視為「都市模式與場所之設計,往往與土木工程、建築師、與地景建築師等共同負責。」(Morrow:357)。林區(Kevin Lynch)亦指陳「這個領域一直是曖昧的,似乎存在於城市計畫與建築或地景建築之間,是一些由建築師或地景建築師在接受了法律、經濟、社會、政治與規劃潤飾外表之後所從事的業務」。無論都市設計或都市計劃,街廓Block 均是一個重要的規劃對象,街廓也可能由二條相交二次的道路圍成,或由三條街道圍 成一個三角形。因為街廓是都市中很容易辨別和分割的地理單元,所以常作為保存記錄及收集統計資料 的基本單位。在某些情況下街廓也可用以指由二個分離街廓中之面對共同路段而形成的地區。街廓也可能由二條相交二次的道路圍成,或由三條街道圍 成一個三角形。因為街廓是都市中很容易辨別和分割的地理單元,所以常作為保存記錄及收集統計資料 的基本單位。在某些情況下街廓也可用以指由二個分離街廓中之面對共同路段而形成的地區。

而鄉街計畫也是法定都市計畫之一種,依都市計畫法第十一條規定,下列地方應 擬定鄉街計 畫:1.鄉公所所在地;2.人口集居 5年前已達 3,000,而在最近 5年內 已增加 1/3以上的地區;3.人口集居達3,000,而其中工商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50 %以上之地區;4.其他經省、 縣(局)政府指定應依本法擬定鄉街計畫之地區。鄉街計畫之主要計畫所應表明事項,得視實際需要,參照主要計畫之內容,全部或一部予以簡化,並得與細部計畫合併擬定之。

參、農﹝鄉﹞村的組構與範疇

農村是一個有別於都市的地方,它是一個多元且複雜的社會經濟結構體。就農村的組成來看,農村是一個大地區,它擁有自然景觀,農田,坡地,森林,河流,村莊,小城鎮,工商業中心,其居住的人們主要為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民,以及從事非農業活動的居民﹝李朝賢,2001﹞。

依聚落型態來分,一般均分為集村及散村。聚落(settlement)從地理學的定義來說,是指某一空間範圍內所有的民居場所,即居民生活、工作和居住地點的集合。聚落發生的區位條件,可從「地點」和「位置」兩種含義來做討論。「地點」指的是一地本身所擁有的條件,如地形、氣候、土壤狀況等。「位置」則指一地對外的相對關係,交通運輸條件是影響一地位置優劣的關鍵。一般而言 ,只要地點條件夠好,如易於取得水源的沖積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或土壤肥沃,就可以產生農業聚落,但聚落要進一步發展,甚至成為都市,必須具有良好的交通的區位。

從生態系觀點來看:

1. 鄉村生態系是馴化的半開發生態系,在許多方面介於自然生態系(如森林)與人造生態系(如城市)之間。

2. 取用自然生態的資源,亦同時也利用來自非自然生態的資源。

3. 人為經營因為經濟因素,使得特定食物或其它產物的產量極大化,多樣性大減。

4. 動植物之優勢種經過人為刻意的選擇與淘汰,非自然現象。

而鄉村生態系的特性為:

1. 以人為核心的半開發生態系。

2. 雖為自營系統,但仍須仰賴外在體系。

3. 兼具輸入與輸出的環境。

4. 自我調節力較都市好。

5. 介於都市與自然生態之間。

6. 產物為經濟取向。

7. 生物群落穩定性差,易受病蟲害侵襲,須人工照料。

8. 使用輔助之獸力、機械、化學藥物。

從建築觀點來看:

鄉村地區的建築樣式較純樸、具有傳統風味,樣式種類較少,建築密度低,開放空間較多,容積率較低。而且傳統民宅往往是鄉村聚落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觀。在結構、配置上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在材料使用上也多就地取材。正因如此,傳統民宅在景觀上,與它所在的環境通常較能融合,是一種與土地緊密結合的人文產物。

從法令來看:

依據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第十四條及製定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圖及編定各種使用地作業須知之說明,鄉村區Rural area為供農村人口集居之地區。其劃定標準如下:

(一)現有聚落人口達一定規模

1.現有聚落達200人以上的地區,但山地鄉及離島得視實際狀況予以酌減。

2.現有鄉村區擴大,其已發展用地面積達全區可發展用地70%以上,並應考量未來十五年發展需要,擴大面積不小於5公頃,居住淨密度不小於每公頃150人為原則,並以容積率管制。

(二)專案申請

1. 依農業主管機關擬訂的農村綜合發展計畫或農漁村社區環境更新規劃指定的農漁村社區。

2.配合政府農地興建住宅社區政策而規劃者。

另外,鄉街計畫地區 Rural-settlement Planned Area 往往也常被納入鄉村規劃的範疇,而鄉街計畫區其範圍包括以下幾項:

1.鄉公所所在地。

2.人口集居五年前已達二千人,而在最近五年內已增加三分之一以上之地區。

3.人口集居達三千人,而集中工商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之地區。

或其他經中央、縣(市)政府指定應依本法擬定鄉街計畫之地區。

但依都市計畫法第十一條規定,鄉街計畫是屬法定都市計畫之一種。

整體上,廣義的來看鄉村的範疇,應指非都市土地;仍依「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規定,共劃分成十種使用分區:即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工業區、鄉村區、森林區、山坡地保育區、風景區、國家公園區、河川區與其他使用區或特定專用區。又依「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第十五條規定,各使用分區下編定成十八種用地別:即甲種建築用地、乙種建築用地、丙種建築用地、丁種建築用地、農牧用地、林業用地、養殖用地、鹽業用地、礦業用地、窯業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遊憩用地、古蹟保存用地、生態保護用地、國土保安用地、墳墓用地與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依空間來看,其範疇從內部的聚落宅院、社區,到外部的產業及山野空間都概括了。而其在設計上,與都市有何幾點差異:

1. 空間可調整性較高。

2. 建築物為庭園重要的一部分。

3. 更著重區域景觀的調合。

4. 更重視與自然的和諧。

5. 必需兼顧農業的需要。

6. 設施以實用性為優先。

因此,從規劃的角度來看農村規劃,其內涵概有四項:

1. 為國土規劃的重要一環:仍將地域內之人口、產業、公共設施在空間之配置,與對土、水、景觀及其他天然資源之開發與保育,預為規劃之一種目標性、指導性及長期性發展構想﹝劉健哲,1997﹞。

2. 規劃層面:依生產、生活與生態等三方面訴求,包括營建計劃、農地重劃、農村社區更新、景觀規劃及農業規劃等五個層面,來兼顧農村、農業、農民的需求,包含物質與精神。

3. 規劃對象:以鄉鎮或數個鄉鎮之一部份,及都市計劃地區之中心市街地以外之農村地域為對象;另外也有以鄉鎮內一定範圍的農村聚落為對象﹝鄭詩華,1991﹞。

4. 規劃理念:隨著時、空的不同而不同或轉變;重視住民的參與及共識的形成。

肆、都市與鄉村的區分:

都市與鄉村的區分,可以依聚落形態來看,從景觀、人口規模、經濟型態、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等概念入手。所以可從產業、戶口性質、人口密度、醫療資源分布、消費型態、維生物質的輸送、服務和公共設施之機能、行政管理組織、建築型態等來加以區分。

依人口規模來分:

必須依地區而定,在加拿大人口數超過1,000人的聚落就可算是都市;在美國,都市則需人口數超過2,500人;但在季風亞洲,一個農村的人口可能就已高達上萬。此外,即使在同一國家內,都市與鄉村的區分標準也必須隨時間調整。

依產業來分:

一般而言,鄉村聚落在規模上通常較小,居民大多直接或間接依靠土地為生,從事農、林、漁、牧、礦等第一級產業活動。而都市聚落規模通常較大,人口與建築分布較密,居民大多從事二、三級產業活動,如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隨著都市的擴張與交通改善,「都市」與「鄉村」的區分更加模糊了,不少鄰近都市的鄉村,住著許多每天通勤至都市上班的人口,爾後更常成為都市的一部分;而工業的侵入,也使農村的景觀劇烈轉變,專職的農民已日益減少。

例如,豐原市的一級產業的發展以農業居多,農戶人口約1萬5千多人,約佔總人口9.3%,製造業登記之工廠家數為1,968家,金融機構49家;后里鄉農戶人口約1萬4千多人,約占總人口26%, 工廠家數為466家。

依戶口性質來分:

中國城市人口的範圍是按照戶口性質劃分的﹐這和國際上通行的根據人口密度和生計來源等常用的社會經濟標準不同。

依醫療資源來分:

都市的醫療資源相對多於鄉村。例如:泰國90﹪的腫瘤醫學科醫師集中在首都曼谷,大約有40人,造成都市與農村在癌症治療上的極大落差。所以大部分的癌症患者都是到曼谷的醫院尋求治療,主要的癌症研究中心,包括有泰國國家癌症協會、Siriraj醫院、Ramathibodi醫院和Phramongkutklao醫院。

國內如「豐原市」共有12間醫院、229家診所,每萬人醫院診所數為14.21間,急性病床1103床,每萬人急性病床數為68.47床;慢性病床45床,每萬人急性病床數為2.79床。「后里鄉」共有44家診所,每萬人醫院診所數為7.94間,境內均無急性與慢性病床。

依消費型態的差異來分:

鄉村較單純,都市較多樣,消費支出較高。

以糧食供應來看,鄉村之榖類等澱粉消費較高,而都市居民具有多樣的來源,消費支出高,對澱粉食物消費相對較少。

依高等教育程度人數來分:

都市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較高。如豐原市滿15歲以上之現住人口共計123874人,識字人數120002人,識字比率達96.87%;其中專科以上之高等教育佔所有識字者之比率為22.88% 。

而后里鄉滿15歲以上之現住人口共計16750人,識字人數15604人,識字比率達93.16%;其中專科以上之高等教育佔所有識字者之比率為9.12% 。

依維生物質的輸送來分:

都市的運作是自外界輸入資源以維持都市及其居民之生存,各種資源並透過都市系統內部運輸、經濟、文化等因素考量轉換成為不同產品(包括各項軟硬體設施建設、廢棄物、以及其他物質等),進而影響都市居民之可居性(如健康、就業、居住品質…等)。輸入到都市的維生物質,除部份可再利用、回收或循環回自然界之廢棄物外,其餘則排出都市成為不可利用之能量。

依服務和公共設施之機能來分:

都市較現代化、複雜,而呈現高度發展,種類數量均多。如豐原市的展演設施共計19處,包含文化展演設施6處、文化準展演設施10處、戶外準文化展演設施3處。圖書資源方面除縣立文化中心外,尚有豐原市立圖書館。

相較之下,鄉村地區通常則只有適當的基礎性的公共設施。如后里鄉展演設施共計4處,包含文化展演設施3處、文化準展演設施1處。圖書資源方面擁有后里鄉立圖書館一座。

依行政管理組織來分:

都市通常為政治中心,管理組織複雜而有系統。其都市名稱,以台灣而言,通常為**市﹝如豐原市﹞、或**鎮﹝如員林鎮﹞,其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為「里」﹝如豐樂里﹞。

鄉村其人口少,村民的收入低於都市,主要來自農業,其管理組織相較也較單純;其名稱以台灣而言通常為**鄉﹝如后里鄉﹞,其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為「村」﹝如泰安村﹞。

「鎮」其地位似乎介於「市」與「鄉」之間。

依建築形態來分:

鄉村地區的建築樣式較純樸、具有傳統風味,樣式種類較少,建築密度低,開放空間較多,容積率較低。

然而從國土規劃觀點,應如何區分?才有意義…;經歸納各專家的觀點,建議應該從以下幾點來劃分:

一、依據聚落人口數作出人口數分佈圖,依其破折點,劃分出適當之聚落人口等級。

二、建立公共設施等級、商業機能等級、及其權數。

三、依各聚落擁有之公共設施類別,數目及商業家數,分別界定其公共設施機能等級與商業機能等級。

四、將公共設施分數等級與聚落人口等級作一相關圖,在對角線之範圍內 為強度適中,以上為機能強,以下為機能弱。同理,商業機能等級與聚落人口等級亦可做關係圖。

五、求出等級相關係數,可得知聚落公共設施機能與商業機能之 等級分別對應聚落人口等級之關係程度,可作為未來聚落等級調整及機能建設之依據。

六、將各聚落依人口規模等級、公共設施機能等級、商業機能等級劃分其現況之聚落體系,可與區域計畫者相互比較。

七、依據購物、醫療、娛樂休閒、通勤與通學等指標,透過居民日常活動地點問卷調查,劃定縣之生活圈,可與區域計畫者比較。

八、依生活圈列出聚落體系。

九、考量聚落之人口成長與變化、未來發展預測、上位計畫之發展指導、 重大建設、聚落分佈、自然環境與發展構想等,建構未來生活圈之聚落體系。

伍、結語

都市能滿足政治生活需要的一面,同時也是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科技教育、人才聚集,以及人們生活相對集中的地方。對於農村而言,都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比較完善,提供人們多彩的生活,和各行各業各具特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都市,特別是一些都會中心直接影響其周邊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有些甚至影響國際區域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都市具有繁榮地區,及帶動農村發展的動力,但其營生物質往往也需鄉村來提供,包括糧食、乾淨的空氣與水,甚至休憩環境;因此都市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上需要與周邊小城鎮互補,而且必須以廣闊的農村為腹地,才能滿足它正常的生活和生產需求,在發展上,也必須強化與周邊地區相互關係,才能維持其永續生存。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家統計局,農村勞動力及轉移狀況分析,2001﹝ 新華網 2002-05-04 11:07:01﹞。

2. 台灣新生報,「均衡城鄉發展篇」,民國84年4月20日。

3. 台中縣政府,台中縣綜合發展計劃,http://www.fengyuan.gov.tw/,2003。

4. 行龍,人口流動與近代中國城市化研究述評,清史研究第2期,1998,第110-117頁。

5. 李朝賢,因應知識經濟需求建立永續發展之農村 ,90年農學團體聯合年會專輯,民國90年。

6. 李朝賢,區域發展規劃,華泰書局,民國82年。

7. 李善同 、馮杰、 侯永誌,不可低估中國城市貧困現狀,北大論壇 ,2002、10、28。

8. 馮晉嘉,泰國抗腫瘤藥物市場的機會與潛力 ,工研院生醫中心,生醫資訊網,2003、01、14。

9. 劉健哲,國土規劃,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民國86年2月,第1-3頁。

10. 鄭詩華,日本農村規劃之理念與作法,經社法制論叢,第七期,民國80年1月。

11. 蔡勳雄、張隆盛、黃書禮 、廖美莉, 都市永續發展與生態都市的建構 ,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國90年6月20日

12. 戴永禔 ,生態工法,http://wildmic.npust.edu.tw/biology/maker.htm ,2003/9/12.

13. http://mdnews.itri.org.tw/ ,內政部九十一年度施政方針,2003/9/12.

14. http://www.moi.gov.tw/moit/spring.asp,2003/01/14.

15. http://www.cpami.gov.tw/, 2003/9/12.

16. Chang, shu- chun , 2000 ,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rms ‘Developed’ ,’Developing’ countries, ‘Urban’ ,’Rural ‘and ‘Migration’, Evaluation of the migration process from I-Lan county to Taipei city , Thesis(Ph.D.)-- University of London, pp.30-37.

17. Coleman, Jame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PP. 95-120.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Rural Development, CAP 2000 Working Document,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uxembourg.

18. European Commission, 1999, CAP Reform: Rural Development,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Agriculture, Brussels, Belgium.

19. Johnston, B., and J. Mellor. 1961, the Rural of Agricultur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566-592.
康健雜誌90期 / 文.謝曉雲、洪震宇 攝影.呂恩賜


只要掌握訣竅,一般住宅也能享受綠居住防潮通風、空間明亮的好處。


潮濕問題一直是處在海島型氣候的台灣居民的天敵。 潮濕最大關鍵就是不通風,帶來黴菌與室內空氣品質不佳的困擾。「不要怕潮濕,主要是通風要好,有氧氣就可以殺菌,」室內設計師林木得強調。 通風也能降低有毒物質的累積。由於許多室內建材與家具都會揮發甲醛、甲苯等化學有毒物質,長期吸入有害身體健康。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提醒,一定要讓空氣維持暢通,才能讓有毒物質不至於持續在室內累積。 「這是長期性的問題,」他說,「許多人是年紀大之後才出問題,多年累積下來導致疾病。」 用設計改善通風問題 通風的問題一開始可以用建築設計的方式改善。 「好的設計是要讓空間裡的聲音、光線、空氣、熱和水,妥善取得和運用,」曾設計震大建設的「杭玉」、獲得綠建築標章的三大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主持人杜希聖說。 比方設計彼此能讓空氣對流的窗戶,甚至讓房間內的房門與窗戶呈對角線(不少房間設計是門直接面對窗戶,空氣流動的空間就有限),可以減少空間死角,讓房間空氣充分對流。「將髒空氣帶走,換入新鮮空氣,」震大建設延展部經理施俊偉指出。 以往最不通風、容易散發異味、產生潮濕問題的浴廁,也需要透過設計達到通風效果。 杜希聖認為,住戶過去的居住觀念比較注重臥室,卻把廁所放在不重要的地方,例如放在房子中間,根本無法透過窗戶來達到自然通風與除濕效果。 「廁所與浴室位置不好,不通風、沒有日曬,就會影響生活品質,」他指出。 現在的設計觀念已經把浴室列入用窗戶自然通風的優先考量,安排在房子的兩側,而非中間。 施俊偉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新房時,不只要注意客廳、臥房的設計,還要細心注意浴廁內是否都有窗戶,「否則還要花錢買抽風機防潮,浪費能源。」 對於住在傳統公寓、或是廁所沒有窗戶的居民而言,也有不少方法能讓廁所通風防潮。 以往廁所除濕幾乎都是結合電燈與抽風扇,電燈開關打開,抽風扇就隨之運轉。但是當使用浴廁完畢之後,一關燈就失去除濕功能,有人為了除濕只好整天開燈。 「浪費能源,且效果不大,」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指出。 廁所潮濕影響生活品質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天花板上沒有通風管,抽風只抽到天花板,只會造成天花板潮濕。「抽風機需要有管道間,才知道風抽到哪去,」施俊偉建議,要找水電工來處理。 為了節省能源,可以將抽風扇設計成獨立開關。室內設計師林木得建議,可以請水電工裝設獨立開關,或是購買五合一設備(有抽風、暖氣、除濕、照明等功能,價錢在9千~1萬元,最貴到3萬元)。 另外可在廁所內放置除濕機(但要小心遇水短路的問題),或是使用抽風機時,同時加用電風扇吹乾水分。 像施俊偉與太太、小孩三人住在新莊的傳統公寓,廁所沒有窗戶,洗完澡之後,他會使用電風扇吹乾室內水分。「可以加速乾燥,避免潮濕很久而發霉,」施俊偉分享自身經驗。 儲藏空間(衣帽間、儲藏室)也是防潮重點。林木得建議,儲藏空間可以乾一點(一般空間還是要有適當的濕度,否則太乾,不利人居),因此可以使用微電腦設定的除濕機,方便定時除濕,才不致過度使用導致機器損壞。 除了除濕與通風,現代人習慣住在窗戶密閉的空間,換氣很差,影響健康。 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畢業的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強調,一般人只注意到潮濕、空調,甚至買空氣清淨機改善空氣品質,卻未注意到換氣(排出髒空氣、引進新鮮空氣)的問題。 他指出,長期處在換氣不佳的空間,如果一直感覺有怪味道、長時間呼吸很悶,口乾舌躁,容易疲倦,可能就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透過二氧化碳監測器檢驗,濃度在800ppm(百萬分之一)以下就是正常,超過1000ppm可能就會讓人不舒服。 改善這個問題,不是花錢買空氣清淨機,或是持續吹冷氣,而是打開窗戶。「開窗能讓新鮮空氣進來,比起空氣清靜機和冷氣等只循環不換氣好得多,」他說。 除了開窗,另一個解決之道就是拉通風管,用過濾網與抽風機改善問題。 先要評估二氧化碳濃度,以及計算室內的空氣量,才能有效運用抽風機改善空氣品質。「過度換氣的結果,外面天氣熱時冷氣就會不冷,反而浪費能源,」林惠民認為,裝抽風機之前要先做好評估。 即使吹冷氣,也要定期維護保養,才能維持室內空氣品質。室內設計師林木得指出,通常冷氣機使用一年之後,風管內會孳生細菌。 他建議,定期把冷氣的濾網拆下來清洗,再曬乾,房子裝潢時也要留下冷氣維修孔,不要為了美觀而不做維修孔(維修孔的木工成本在800~1000元)。 「居家要很勤快,必須注意很多細節,」林木得強調。 室內植栽讓空氣變好 除了通風與防潮,種植物是最自然、省錢,又能培養興趣的綠居住方式。 在居家、辦公室裡種幾盆植物,不僅室內空間增添綠意生氣,還像放一台不耗電、不花錢的空氣清淨機,對淨化空氣大有幫助。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研究就發現,有些植物能吸附散逸在室內的甲醛、苯等有毒氣體,並且調節空氣濕度,讓待在室內的人感覺比較舒適。 「尤其葉片愈厚大的植物,吸收有毒化學物質的效果愈好,」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提出簡單的判斷方法。 而美國太空總署也將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拿來實驗比較,選出50種能去除空氣中有毒氣體的室內植物。我們挑出台灣容易栽種的10種植物,讓讀者可以在家打造自己的小花園。(見59頁「10種植物空氣清淨機」) 擺設植物時,除了桌上型的小盆栽之外,也種幾盆150公分以上、葉片較大的大型植物,穿插運用,呈現層次感,淨化效果也會比較好。 在室內栽種植物須注意幾件事,以免空氣淨化不成,反而因花粉、黴菌讓人過敏。 首先,最好能將植物放置在通風、有日照的地方,像是窗邊(台),一來植物需要適度的光線進行光合作用,才長得好,二來通風良好,可避免因潮濕而生的微生物、黴菌累積過多。 如果室內完全照不到陽光,可以用植物生長燈補充光線,或至少用檯燈、桌燈、探照燈等照射植物。 再者,盆栽的土壤不要澆得太濕,並且等到土完全乾了(把手指伸入土中約一個指節去判斷),再澆水;底下的水盤定期清洗、不要積水,就不會生黴菌、招蚊蟲。 為了避免有人對植物花粉過敏,在室內植物儘量選擇觀葉植物,開花植物則儘量移到室外。 生活節能,珍惜資源 除了健康、自然,綠居住的另一個精神是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這可以從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節能做起。 「節能要先思考自己家裡的生活情形,例如哪些事最耗水耗電,」震大建設總經理葉漢祥建議。 比如要省水,家裡洗衣服可能用掉最多水,就想怎麼洗可以最省水,也許是換用省電省水的洗衣機,或衣服累積一定量再一起洗;想省電,可以從耗電量大的冷氣、電燈和冰箱等電器設備下手,例如選用直流變頻冷氣。 「哪邊可以省,我就想辦法去省,」他分享自身經驗,找有效的方法節能,這也是綠居住的精神。 從幾方面著手,可以立刻開始節能生活: 先檢查家裡所有的電器,使用10年以上的可考慮汰換,因為零件性能老化,使用效率會較差,比新產品更耗電。 冷氣空調耗電量驚人,因此聰明使用冷氣可省下不少電費。 一是購買冷氣時,選擇直流變頻式,或高EER值(冷氣的能源效率)的冷氣,一般EER提高0.1,可節省大約4%冷氣用電。 二是把溫度設在攝氏26~27度,有必要的話,再加用電風扇將冷氣均勻吹散,增加空間的涼爽度。 隔熱也是降低室內溫度的重點。「白天外出時,窗戶打開通風,但窗簾拉起來隔熱,」建築經營協會總幹事吳秀娟建議,可以避免太陽照射讓室內溫度升太高,晚上回到家就不用把冷氣開得很冷。 冰箱的耗電量也很大,尤其容量愈大,電費要花愈多,應依家裡人口數及需求選適當大小的冰箱。 在照明部份,白天儘量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來,可以少開燈,而陽台不要堆放雜物,擋住光線又阻礙通風。 白熾燈泡、鹵素燈比較耗電,現在有省電型的照明燈具可選擇,如螢光燈泡及發光二極體(LED)等高效率燈。 平時不用的電器插頭記得隨時拔掉,尤其像電視機、冷氣、音響等「待機」耗電的電器。 省水也是節能重點。生活工程環境規劃顧問林惠民指出,台灣的水價比起其他國家算是很低,大多數人用來不痛不癢,不會想積極省水,但「台灣其實是水資源很缺乏的地方,排世界前幾名。」 他建議,如果家裡正要更換衛浴設備,可用省水馬桶。「價錢不會比一般馬桶貴很多,」他說,長期下來省水費,更划算。 他自己家裡現在用舊式馬桶,為了控制沖水量,他拿一公升的寶特瓶裝水,放進馬桶水箱,這樣每次沖馬桶可以省點水,長期下來節省的水相當可觀。 從各個層面用心實踐,即使住一般房子,也能擁有高品質的綠生活。 本文章由「康健雜誌」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本期康健雜誌




資料來源 摘自: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

資料來源 :1758網誌

[討論] 一個林口新鮮人如何抵抗林口的潮濕






旺旺
頭銜 會員 / 金葡萄
發言積分 5,694
建立時間 2010年5月25日 14點59分
修改時間 2010年5月29日 12點54分


廚房篇

廚房裝兩個烘碗機 懸吊式烘碗機內裝飯碗 筷子 湯匙 叉子和常用的碟子 只要洗過的餐具 隨時放進去烘乾 要用時再取出 另一個大型落地烘碗機 專門烘大型的鍋碗瓢盆 只要洗過一定烘乾再收入櫥櫃或抽屜 這個烘碗機平日是空置的

浴室篇

窗戶要永遠開著 IKEA的便宜的玻璃刮刀是浴室必備品 洗完澡的淋浴間馬上用刮刀將地板的水刮乾 若不如此 淋浴間冬天永遠不會乾(次日沒乾又要洗澡) 磁磚縫長黑霉用漂白水清洗

皮包衣物篇

皮包用布套套好 收進有門的櫥櫃內 懸掛的衣服全部用透明塑膠套套好 防塵防濕 房間做個迷你更衣間(100*200CM) 衣服全部收進去 另去五金行買根伸縮桿子 架在更衣間內 曬不乾的衣物 放進更衣間 使用有烘衣功能的除濕機幫忙晒乾 順便除濕其他衣物 保持更衣間全部的衣物乾燥 非當季要穿的皮鞋全部用塑膠袋裝好 避免發霉

結論

所有雜物都須用塑膠套包好收進有門的櫥櫃內 家中一定要有溼度計 烘衣功能的除濕機 否則一個冬天過去很多東西都發霉 這是我在林口度過第一個冬天的心得

http://244.putao.com.tw/putao/listChatReply.do?post.id=28969&pageNo=1

社區成果
社區工作成果
年度: 民國97年 計畫主持人: 昌志鵡
計畫名稱: 閒置空間的改造計畫-建構幸福花園社區
補助金額: 75000元
計畫概要: 計畫名稱:閒置空間的改造計畫-建構幸福花園社區

計畫緣起:
基隆好山好水的社區很多很多, 幸福華城 原本也是規劃很好很美的社區之一曾經號稱是基隆的小陽明山現在卻被喻為文化沙漠及知識貧民窟.這是怎麼一回事?是大家不關心社區、是委員不盡責還是社區居民的冷漠!住在這樣的社區如何幸福 ? 所以一定要先凝聚社區住戶的力量來改造這個社區
另外我們社區優點有:
空氣好, 享受自然芬多精, 森林浴
景觀佳, 居高臨下, 可瞰暖暖碇內
龍門山景色宜人, 四季不同,真美
夏天比平地涼, 可省冷氣錢.
蟲鳴鳥叫蝶舞, 賞鳥: 台灣藍鵲, 花和尚 (五色鳥), 夜鶯...,賞蝶來這裡
食在沒問題,OK,田園,幸福,美而美.
美容來來從頭作起,改變造型魔髮屋
眾神護佑, 修身養性,保平安
公車龍門谷終點站.交通便利
爬山運動, 神清氣爽, 增建康

計畫目標:
閒置空間的改造計畫-建構幸福花園社區
1.社區居民能有交流的空間
2.社區的居民能有共識打造美麗家園

實施時間:自97.8.6日起至11月15日止

實施地點:基隆市暖暖區碇內街218-421號
參與閒置空間的改造計畫-建構幸福花園社區


計畫成果: 整理地下圖書室並開放公眾使用使社區居民能有交流
的空間
1.社區居民能有交流的空間
2.社區的居民能有共識打造美麗家園

認識社區, 認同社區, 打造社區, 美化社區.培養凝聚社區意識:開發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加強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工作,另透過社區藝文活動之辦理,凝聚居民情感及共識,奠定社區發展之基礎。

關聯性社區組織: 森林國家社區管理委員會 幸福華城第一二期管理委員會
協力團隊或大專院校: 大壯觀社區發展協會 基隆市文化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