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車站南移200公尺,三坑車站會顯得多餘嗎?


arravera2 wrote:
臺鐵捷運化之 基隆火...(恕刪)


據在下所知那只能算是「地下化」,不過「基隆站以北軍用戰備線」這點就真的莫所知悉了。
背包客,要他們騎機車還是騎腳踏車去逛所有的砲台喔。
用走的,別鬧啦,小山多的基隆,很難這樣玩。
電動機車,倒是一個低污染可行方法,但是要附上件雨衣喔。
背包客要在基隆逛逛、玩玩的話,交通方式其實還滿多的...

1. 開車;多數區域其實路不是太陡,但部分路段挺陡倒是真的,這一型的交通方式基本上得先搞清楚基隆市區的單行道系統,以及所要行動的區域的交通狀況。
2. 騎車;機車或腳踏車皆未嘗不可,遇到陡坡腳踏車用推的還容易,機車可以直接騎上去,至於部分位在山腳邊小巷子夾縫中的陡坡,乖乖把車停在下面吧!倒是電動機車,在下很難想像遇到陡坡是要怎上去?
3. 大眾運輸工具;先到車站或交旅處櫃台弄本公車指南一類的資料吧!
4. 二條腿;陽明山有人用健走的上去,玉山都有人在爬了,不明白基隆高高低低幾百公尺以內的小山,用走的有很困難嗎?即便由車站走到二砂灣砲台又有很難嗎?走過幾趟,自覺遠比走草嶺古道要輕鬆太多了,還有網友帶著小朋友跑跑跳跳的爬山逛砲台勒...

基隆適合到處走走玩玩的季節會落在三~九月這段期間,而這段期間基本上算是基隆的枯水期,一般來說如果沒遇上颱風,下雨的機會也很小,即便下雨也不會下很久或下很大(當然也別拿少有的狀況硬要說「有備無患」,若真要扯,那請隨時備妥「輻射隔離裝」吧!天知道哪天阿六頭子會突然大動作,還是地牛360度翻一圈...),以前在下基本上都是帶著女王去喝杯咖啡閃一下小雨...
Blue Angel 兄所謂的背包客,其實指的應該是 "深度旅遊的觀光客",和背包客有一點差異。一般指的背包客是無法帶來經濟效益的,不過卻是可以帶來一點廣告效益。

基隆現在的問題是,有歷史基礎,卻沒有好的設施和好的宣傳,以和平島重新整建後來說,據已經進去看過的朋友描述,跟以前一樣,建物重建,比較現代一點,步道重做,環境是新做的,所以比較好看,其他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也就是說~~~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外木山算是這幾年基隆新開發出來的點了,但是不覺得老缺了些什麼嗎?? 吸引基隆自己在地人是帶不進錢的,要真的做到可以吸引外地人來,並且消費才算是帶來發展。絕大多數基隆人知道的點,外地人是不知道的,就算知道,也得要有吸引外地人來的誘因才行,而基隆缺的,就是設施和宣傳~~~像是外木山,有漂亮的海景,但是海景全臺灣都是,多弄幾個可以拍照的東西,把周圍的商家民宅外觀做得整齊漂亮,再加幾個吸引人、感動人的故事,就算是編出來的又如何,能吸引觀光客才是重點~~

花大錢卻總是吸引不到觀光客,一定是有什麼地方沒有做足,宜蘭童玩節的水有問題,還是一堆人搶著去、臺東這麼遠的地方,熱氣球卻能吸引那麼多人露夜排隊,搶火車票,這些總是有人家成功的理由。
RikerC wrote:
Blue Angel...(恕刪)


感謝Riker兄的解釋。且讓在下說點感想;

在下以為目前「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海景平台」與及中間星巴克、漢堡王這幾棟建築算挺搭的,但是海關單位是否可以在新的「港務公司客運大樓」建好後搬過去,將歷史建物讓出來重新整修成可以連成一氣的一個景點?並且將夾在中間的部分「糟糕建築物」(EX:公車總站、旁邊租車公司那一棟破破的停車場)拆掉,把這些糟糕建物和歷史建物擺在一起對大家都沒好處...

城隍廟、馬祖廟乃、三山國王廟乃至觀音嶺慈雲寺這些百年以上的老廟與周邊是否能夠廓清一些空隙,將老廟宇的建築特色(這三座本身特色是有所不同的)與美感能夠呈現與凸顯,而不是一昧放任廟方隨意整建,如此對於整體周邊的整體效益也會比較好。

海岸線的畸岩與海浪其實很美,任其自然的存在是正確的,但緊鄰的道路可否再修整得更適合小鐵馬些?可否考慮在入口處蓋點立體停車場,頂樓做成觀景瞭望台?把燃油車輛阻絕在人行休憩區之外?而不是任其在假日裡人滿為患,把遊客都塞在小小的車道上。並且外木山、大武崙澳以及海科館附近目前陸續有些店家整修裝潢後的小咖啡館,其實還滿有海洋休閒風的,而我們的地方政府或中央觀光旅遊單位可否想點辦法在刺激與協調更多的商家去效法,讓這區塊可以變成「海洋休閒一條街」。

崁仔頂的發展史,最初就是建立在「旭川」運河的魚貨集中而崛起的,常見一些人喊著「築地、築地」,但不願意忍受改善過程的不便,不願意改善髒亂的惡習空喊些口號有何意義?為何不能讓老運河重見天日?讓它與中華版的海神娘娘廟相互輝映?這樣的崁仔頂才有歷史的風采,才是「基隆的崁仔頂」不是嗎?

作為整體北海岸的中心城市,往「消費城」發展就必須是終極標的,才有帶動周邊向上的力道。如何兼顧傳統與現代?如何在自然與人造之間取得和諧的平衡?這才是最難與最需要考慮的。做得好觀光產能也才能夠崛起。

最後,既然「台鐵捷運化」是中央的既定政策,又何苦在這樣的狀態下苦苦去求昂貴的「台北捷運」或「基隆捷運」,捷運對於觀光發展的初期並沒有任何用處與意義,如此為何不能把有限的心力與財力花費在這些能夠先做,也必須先做的事務上呢?

RikerC wrote:
花大錢卻總是吸引不到觀光客,一定是有什麼地方沒有做足,宜蘭童玩節的水有問題,還是一堆人搶著去、臺東這麼遠的地方,熱氣球卻能吸引那麼多人露夜排隊,搶火車票,這些總是有人家成功的理由。...(恕刪)


真是一針見血的回覆,希望市政府的長官能多來這邊看看基隆需要的是什麼。基隆的山海美景絕對是台灣榜上有名的!尤其一大清早騎單車在外木山繞一圈,就會發現住在基隆其實很幸福。

附和 Blue Angel 兄的~~

陽明海運那一棟,若是已經把他當成是古建築物來看的話,其實外觀可以再多用點心思,弄得更有古味一點,不是全漆上銘黃色,再加上銅板字和幾盞燈就可以當古建築物看了,附近的公車總站也一樣,改得更有設計感一點,觀光船的碼頭也一樣,港務大樓對面的那些小吃攤也一樣,東西好吃,可是看起來就是髒亂,稍微整理一下,拉皮一下,再加一點全國性的宣傳,遊客就會絡曳不絕。

海岸線就像是 Blue Angel 兄所說的,這幾年已經有商家看到基隆的海岸線美景,無論是八斗子也好,外木山也好,不過,要快速發展,並不能只是單靠商家各打各的,市政府要統一規劃,讓商家可以快速進駐,並且吸引到外地人來觀光消費,若是到八斗子和望海巷一帶,看看已經進駐的海景咖啡店,再看看隔壁就是殘破的老屋,這吸引得到人嗎? 看看外木山龍蝦麻薯那邊兩間價位不斐的海景餐廳,再看看附近的老屋,和再過去,用鐵皮和貨櫃弄出來的熱炒,這能看嗎?? 市府花點錢,就算用便宜的鐵皮屋方式,也有好的、美觀的建材可以使用,看看清境農場那些 "民宿",其實很多都是鐵皮屋,只是一般人看不出來。有現成的步道,觀景臺可以做得高一點,編個感人的故事,宣傳一下,自然就會有人想要去感受故事的內容,虛構的又如何,籐子不二雄紀念館的小叮噹是真的嗎?? 日本鬼太郎妖怪村也是漫畫不是嗎?? 八斗子一帶的海岸線比較寬廣,可以做的一定更多,海科館要正式營運了,也有大型飯店要建了,附近的房屋也應該可以做點規畫了,看看墾丁,再看看八斗子,基隆在這方面是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的。

崁仔頂真的是又愛又恨的地點,我是不知道築地這個是誰喊出來的,臉不會紅的話,一定是他沒真正去過築地,我當時一到築地,走出車站,除了可以聞到一絲絲淡淡的魚味以外,看到的是乾淨,走進市場內,也是乾淨,人潮洶湧,可是乾淨整齊,這一點崁仔頂要怎麼比?? 要喊爽的,喊有面子的,規模沒有人家大,至少也要學得到人家的七八成,不然就會變成是貶低東京築地,或是在自己臉上貼好大的一塊金。

臺鐵捷運化的效益是絕對比捷運延伸到基隆來得有益,捷運是都會區中連續區塊使用的運輸方式,運量和快速才是設計交通運輸的王道,蓋了卻賠錢,又達不到效益,那一點意義都沒有,如果蓋捷運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用來改善基隆的觀光景點,就可以讓基隆脫胎換骨,吸引大筆的觀光熱錢來了。

飛梭之影 wrote:
三坑站日均差不多 1960 人
多餘嗎 ?
台北捷運的南港展覽館站六月的日均進出為 1933 人
高雄捷運的青埔站 1681 人 , 橋頭糖廠站 1412 人
三坑拿去跟北高捷運系統比也不是最後一名

另外三坑站位在基隆站出彎道後的位置上
本來車速就不可能太快 , 列車要過三坑站後才會加速 , 要進基隆站也是在三坑就要減速
加上這邊設計有一個閉塞區間 , 基隆發的車在前一班進八堵前是出不了三坑站的
外加基隆站目前軌道設計進站時要緩行至終端式月台不可能開很快
所以三坑站不會顯得多餘 , 反正本來就要慢行不如停靠提供載客也方便當地居民

再看看暖暖....一天平均才 354 人



台北捷運南港展覽館站六月的日均進出是44100人,1933是南港軟體園區

還在想南港展覽館哪時人這麼少了
基隆站 可能以後就沒有這一站 或者變成更小的站 這還沒有定案不過基隆站縮編是確定的



基隆站不但不會縮編,反而會擴大,

而且七堵、臺北間第三軌道就要完工了,只是基隆站站體會變成地下化。

www.ceci.org.tw/book/94/web/120-129.pdf



不過,在下倒是支持乾脆把基隆站整個遷移到七堵,既有利於現有都市更新招

標(基地更完整),空出的土地,商業價值可觀,有利建商於都市更新後之整體建設,繼而帶動

老舊市區翻新成商業中心區,廢除六堵工業區,結合百福社區七堵新市鎮開發。

至於遷移後的通勤問題,國道客運可輻射狀發車,

信義區(基隆女中一帶)、中正區(新豐街一帶),今年底已可從培德交流道上高速公路。

中山區(復興路、中華路一帶)有德安及中和路兩個二高交流道。

安樂區(大武崙一帶)有二高基金交流道及臺62接二高及七堵。

暖暖區(碇內一帶)可直上暖暖交流道。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話,軌道運輸極為不便!

試問?臺北市士林、北投及新北市關渡、八里、淡水,

要到臺北車站不是更遠嗎?雖然它們有捷運,還是要透過轉乘才能抵達,

相較之下,基隆市不管那一個行政區,要上高速公路都是很方便的。

各行政區,市公車也可以接駁到七堵(就像現在開始的接駁公車)。

至於捷運,上述開發完成時(只要確定,甚至會同步開發),自然會延伸到基隆,

搞不好還會有支線延伸到各行政區。

要有吸引人的建設,才會吸引更多的都市資源。

再不加緊建設,看看以下的報導

高鐵新增3站7月已動工。3年後,台灣西部只有基隆、南投及屏東沒有高鐵站。

高鐵新增苗栗、彰化及雲林3站,7月已陸續動工,預定民國104年7月完工通車。

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最新的台灣軌道發展研究報告,高鐵新增3站完工後,

西部走廊除了基隆、南投及屏東外,各縣市都有設站。

基八段鐵路線在是要採高架化還是地下化?
請問有知情人士知道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