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基隆為何不會漲,是天氣


Radium226 wrote:
所以應該是居住環境與將來發展性才可以決定房價.
&...(恕刪)


>>>

+1

基隆的居住環境嫌惡設施

個人認為過多的

貨櫃場及貨櫃車在馬路上走

讓居住感覺得很不安全

此外街道雜亂 , 軟硬體

都沒有像台北市/新北市有整體性的市容改進方案

像人行道 , 自行車道

都沒有好好整理 , 讓市民有行之方便

好像是大台北的邊垂地帶

真是辜負了基隆背山面海 , 有山有水的美景



好可惜的海港城市
記得去赫爾辛基時,海港一進來就是市區
和基隆很像,但整體感覺差很大
心裡就在想為什麼基隆不能弄成這樣呢,好可惜的.
divax wrote:
好可惜的海港...(恕刪)


若改變牽涉到基隆生意人與相關人士的利益,似乎就無解,
崁仔頂漁市場的撤遷就是一例。

escudolin wrote:
>>&g...(恕刪)


新北市有整體性的市容改進方案

如果真的逛過中、永和、三重、蘆洲、新店;仔細看過他們的街道市容,我想應該很難同意這一句。


那比較一下基隆與文山 -> 文山這類的純住宅理應也沒什麼工作機會,所以此理由不成立

那得看你所謂的工作機會怎定義了;長期以來(約在報關及委託行沒落以後),基隆的就業主要也就依賴於鄰近的台北,也正是因為基隆台北間相對算是快速的通勤時間,所以基隆能在台北磁吸下維持住基本盤;可是當我反問一句,如果你的就業需求偏離內湖、南港甚至是台北車站等區域以外,而是遠及樹林、板橋、中永和等區域後,你還是每日通勤往返嗎?如果有機會住的近些,上下班方便些你覺得呢?而你所提的文山也許本身僅是單純的住宅區,可是其相比鄰的就業市場區間會比基隆遠不?

台北文山僅是單一的住宅型行政區,性質上就和基隆的安樂區塊相似,而就基隆來說,又有哪個單一的行政區比這人多的?而這區塊的居民就業傾向又是如何呢?原因又出在哪?

基隆的興起在於其本身作為金(金山、萬里)、雞(基隆)、貂(三貂嶺)、石(石碇、坪林)之首(大基隆地區還包括七堵及汐止),為其中的主要行政、市集、文化、教育、就業以及醫療中心,也是這份緣由所以號稱為大台北地區的「副核心城市」。就地理優劣勢來看,板橋、三重、新莊、中、永和等區域,北鄰台北,南接桃竹,先天性地理優勢造就了工商聚集的就業機會,只要工商群聚效應持續,人口只會有增無減。相對的,基隆汐止這一區帶的主要就業市場主要還依賴臺北港、湖,而就地緣性來看,汐止人口的成長難道還不足以驗證我的說法?
中央和地方誰有在好好建設基隆?
基隆市長只會蓋田寮河的橋
和關心紅燈區要不要設立
中央呢?捷運支票每次都跳票
不願意投資超級深水港然後弄個台北港加速基隆港的沒落!
爹不疼娘不愛的基隆!

Blue Angel wrote:
新北市有整體性的市容改進方案

如果真的逛過中、永和、三重、蘆洲、新店;仔細看過他們的街道市容,我想應該很難同意這一句。

...(恕刪)


>>>

個人78年~84年間 , 在中和 , 板橋工作

一度在板橋買了一間預售屋(一坪13.5萬)

後來調回台北總公司 , 房子就轉售給當地同事

這幾年 , 我覺得新北市板橋,新莊市容變滿多的

文化路 , 縣民大道 , 還有新莊重劃區

令人感覺新北市環境 , 有愈來愈好的感覺

其次是自行車道 , 在新北市沿河岸幾乎是四通八達

沿基隆河岸 , 到汐止長安橋

自行車道就斷了

跟台北市就更不必比了

>>>

其次是作為商港的基隆港 , 年吞吐量逐年下降

由第一名 ,變為第三名 (排於高雄港 , 台中港之後)

其次基隆港因為屬於貨櫃港(世界第54名)

所以造成整個基隆 , 在腹地巳經狹小下

有許多空地變成貨櫃場使用

在大武崙 , 八堵瑞芳 , 七堵 ,五堵....等 , 都可見

所以區內貨櫃車跟車輛爭道 , 常常險相環生

相信市民都有這樣的感覺

但這在台北市及新北市 , 就比較少遇到

>>>

基隆港 , 雖位在基隆 ,但管轄權卻不在市政府

故港區旁的市容 , 一直沒有變化

如今台北港巳經營運

最好能將基隆港轉型為觀光及帆船停泊港

在國外的港口 , 屢屢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帆船停泊

台灣是一個島國

馬路巳經太擁擠了 ! 過去因為各種管制 , 沒有發展海洋文化

實在很可惜





escudolin wrote:
將基隆港轉型為觀光及帆船停泊港...(恕刪)


很多人覺得該將基隆轉型為觀光港口,但是想一想,秋冬又冷又雨、東北季風狂吹的那五、六個月(大約從11月至次年三、四月),有什麼誘因吸引郵輪、客輪甚至帆船來基隆?觀光客一下船直接用遊覽車拉到台北去玩嗎?這樣對基隆又有什麼好處?

基隆的問題在於氣候反差太大,夏天天氣好得跟什麼一樣,觀光客絡繹不絕;可是濕冷的冬天,整個城市的氛圍就是陰鬱消沉,除了失戀失意的人,誰會想來吹風淋雨?

天氣與地形真的是基隆無解的宿命,加上主政者沒魄力沒遠見,只會搞個人崇拜(走一趟市區,到處都是張市長的圖像,令人傻眼),不敢重整舊市區就算了,現在又要設紅燈區,房價怎麼漲?
escudolin wrote:
>>&g...(恕刪)


個人78年~84年間 , 在中和 , 板橋工作
...
文化路 , 縣民大道 , 還有新莊重劃區


我只能說的確板橋多了幾棟氣派的大樓,「市政特區」的路寬也遠遠的和以往不同;可是就在上星期經過江子翠,破舊的大樓與十年前仍舊無異,在板橋跳脫出那個脫胎換骨的市政特區,我一樣看不出來有多大的改變;中永和依然是人車在小巷裡爭道,就算沒有貨櫃車,飛飆而過的機車同樣讓人不知該如何行止,新莊二省道的砂石車看來也沒比基隆的貨櫃車安全。走在板橋、中永和一帶的街上,隨處可見的桶裝瓦斯每每讓人想快步走開;滿街的道路指示牌,更是創意處處的和外地人玩捉迷藏、猜迷宮(猜猜中正路等等變成啥?到底要彎到哪裡去?)。諸多細索之事同樣隨處可見市政的浮濫與輕挑。

不可否認的,貨櫃車一直都是基隆市區裡讓人覺得不安的存在,而我相信您肯定沒見過以往因為趕在聖誕節以前將貨櫃送到歐美、趕農曆年前將貨櫃拖進來而「塞貨櫃的基隆」,和那時期相比,二高的興建和碼頭區的調整的確起了相當的作用。您言中所提的幾個區域,長期以來本就被作為基隆港的貨櫃集散區域使用,直到大約是二高興建的同時,才陸陸續續的被釋出作為建地,只是貨櫃場區的調整並未趕上住宅興建的腳步,也是政府施政反應不佳的另一項例證。

就我個人來看,整體北北基如果以台北市的整體規劃作為70分,基隆大約40分,新北大概會連30分都沒有,僅管它的標的性建築看似不少,可是實質上的「基礎民生建設」卻是乏善可陳。

當然以上僅是我的觀感而已。提出這些不是貶抑什麼,真正想說的是「台灣的環境,作業績的比做事的多」這樣的感慨而已,基隆和新北最大的差別正好與選票多寡有關;選票多的拿業績騙選票,選票少的地方就是拿不到錢看人家的業績過日子。
真有同感,有了東湖交流道後,阻礙了基隆汐止的車流,讓開車,與搭巴士通勤的至少慢了十分鐘,
不知日後會不會有改善措施.


yufengchien wrote:
汐止已經是新北市,結...(恕刪)

Blue Angel wrote:
個人78年~84年間...(恕刪)


真的很認同B大的觀點
我本身是台北人
在與我老婆結婚前(老婆基隆人)
來基隆的機率 一年可能不到一次吧
結婚後 本來也打算在台北縣市買房子
無奈看了一年... 唉 只能無能為力啊
後來調整心態 老婆習慣基隆 就買基隆吧
說真的 台北縣市很多區塊真的沒有什麼改變
可是房子卻漲的很誇張(無可否認 捷運拉近區塊的距離)

現在我也慢慢習慣基隆
雖說基隆冬天天氣真的很不好 只是習慣問題而已
至少房價與通勤時間取得一個還不錯的平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