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_uniq wrote:
把建設分為國家統籌...
國民黨執政的中止,嚴格來說從那個自稱日本人的李登輝登基那天起就結束...(恕刪)
恕我延伸一下這個說法,我覺得整個台灣發展的停滯,似乎從達到民主化極致的,總統直選之後開始,接著開始政黨不斷輪替後越來越嚴重。政客們不斷以選票考量做決策,而缺乏宏觀整體規劃,選民不斷承受政府選舉考量的短視近利的後果,反覆在爛蘋果間做選擇。而基隆因為地處丘陵地帶,平地少腹地小,人口從我小時候到現在,一直就沒有突破40萬,板橋、新莊、中和、三重都比基隆市人口多了。中央政府自然因為選票考慮的心態下,給基隆經費建設,選票CP值不高,只有在火力電廠這種嫌惡設施,沒地方蓋的時候,才會想到基隆。要不然就是,花東鐵路運量遇瓶頸,為了把南港-基隆間的台鐵運能轉到北迴線,才弄條速度沒比較快、行車時間沒縮短、還只能搭到南港展覽館轉車的基隆輕軌。雖然有人提到合併到雙北的想法,但以目前這種選舉掛帥的執政模式,併進去變成一個小小基隆區,前途恐怕依然多舛。
然而,因為討論到基隆過去有沒有被建設的話題,用google搜尋了一下。倒是有一個有趣的發現~
歷屆基隆市長列表
其中在1950年有市長選舉後,第四屆和第五屆市長是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林番王,他是台灣政治史上第一個非國民黨籍的民選市長當選人,也是第一個連選連任成功的非國民黨籍市長。而在那個年代,私領域頗為精彩的人,還能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白色恐怖戒嚴時期當選民選市長,可見當時的基隆選民是相當有自己的見地的。
而在過去第六屆基隆市長,一直到第十六屆,其中只有第十三屆由民進黨的李進勇當選過一任,直到上一屆,基隆人終於想通了,接連讓市長和區域立委都換黨做做看。但是他們在對協和電廠、深澳電廠的處理上,卻讓人覺得十分的不滿,如果繼續悶不吭聲的樂觀其成下去,基隆的選民應該適時展現自己的靈活性,讓未來每一次想要參選的人知道,我們不再被政黨綁架,不捍衛基隆人權益的人,就不能得到我們的青睞。
柯文哲在深澳電廠一事目前仍未明確表態,但新北市早早便表達反對立場,朱立倫在致詞時也「吃豆腐」,表示深澳電廠的立場代表的是大台北地區,不單單只是新北市。
--------------------------------------------------
柯市長千萬不要因為需要中央的支持,在市長選舉爭取和執政黨合作,就不敢說真話了,基隆市長是行政院的禁臠,我已經不抱期望了,希望柯市長不要讓北北基的人民失望啊~ 身為醫生,應該更清楚PM2.5對健康的危害。
昨天禮拜天太陽不小,氣溫算有點熱,中午過後可能因此造成整體用電增加,而讓昨天的空氣品質,在兩個測站呈現明顯的差異。依照WHO公布的標準,PM2.5已經是科學證實的一級致癌物,平均值要在15以下,才不致增加人體健康風險。
深澳一旦建了汙染高的燃煤電廠,深美地區、市區田寮河周邊,在風向的影響下,首當其衝。而協和就算改成燃氣,但卻也計畫發電量要翻近三倍的規模,6年後的基隆空氣品質令人堪虞。基隆長久沒有發展,人口流失,工商活動疲軟,現在連唯一在北部都會區的空品優勢都要喪失,可嘆啊! 我的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