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2-16 01:38 by arravera2
中壢到台北,開車20分鐘??
實在無法相信!!
若是到達新北市
那麼從中壢飆車中山高
絕對是可能的
不標是不行的
中山高車多.易塞車
大貨車.聯結車.大公車一堆
2011-12-16 06:43 by MOMO20863
中壢新開一條快速道路到台北你不曉得吧??
就五楊吧
到新北市阿
從新北市要到新東區
那不知道要塞多久
走中山高
那是塞到爆
上下班時間
更是龜速
2011-12-16 08:53 by ck10011
台66線是橫向由西濱接一高及二高的;股楊高架也還沒好,
新開的快速道路在哪?
至少暖暖地區已漸成的交通系統
直達新東區
實際上路開
30分鐘到內湖
那中壢部分
就算已經建好的
也是塞車塞到爆
理由如上
2011-12-16 09:26 by sung.an
中壢到台北20分鐘三峽林口都不只了~~中壢20分到台北~~
到新北市可能
2011-12-16 09:29 by 黑輪桑
中壢乃外勞集散地,治安與居住品質堪慮;
住慣基隆或台北的人,應該不會考慮中壢。
那邊是工業區
暖暖是觀光區
基本上風景環境
空氣
差粉多耶
五楊快速道路30分鐘台北至楊梅
分類:五楊快速道路2010/11/30 13:16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國道1號五股至楊梅段拓寬工程計畫
---- 以下結錄至 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 ----
--結錄於2010年11月27日 蘋果日報 (楊梅市相關報導)
目前楊梅鎮人口現約15萬人,已在今年八月份升格為「楊梅市」 ,楊梅主要集中在楊梅、埔心、富岡三大區域,當中埔心近來發展迅速,逐漸與楊梅市中心連成一線,成為當地最為主要的帶狀生活圈。一個楊梅小鎮,就有台鐵的三個車站,分別是埔心站、楊梅站、富岡站:而中山高速公路在楊梅境內也有幼獅及楊梅兩個交流道,此一交通系統上的便利優勢,在在印證楊梅的發展潛力。
目前楊梅市區土地價格每坪約15~20萬,外圍則稍低約在每坪10~15萬之間,比起往年高出近2成,但相較於中壢、平鎮、土地價格仍屬低檔,從楊梅開車到中壢、平鎮頂多10分鐘,房價至少省了3成。
民國101年 五楊高架通車
區域發展與交通建設密不可分,「交通之所在,居住之所在」是房市不變原則, 五楊高架段的開闢,正好可分流中山高過多車流量,更將南桃園與台北車程壓縮至30~40分鐘,對於區域發展更有直接助益。
一、計畫緣起
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於民國67年全線通車,帶動近30年來國家經濟之發展。北部地區國道1號連接臺灣政經中心(台北)與科技中心(新竹),串連沿線科技產業聚落,聯結桃園國際機場,不但是臺灣經濟命脈之所在,更是臺灣與國際間之出入門戶。
近年來,桃園地區重大開發建設計畫及交通建設陸續進行,吸引大量人口就業及居住。而國道1號行經桃園、內壢、中壢、平鎮、楊梅等精華地區;由於高速公路的舒適與便捷,除長程通過性交通外,短程交通亦大量利用,造成國道1號五股至楊梅段之道路服務水準下降,不但牽動區域之發展,更影響國家整體競爭力,因此極需研擬改善對策。
鑑此,交通部國道高速公路局於93年7月完成前期計畫「桃園地區(高、快速公路及交流道聯絡道路)整體路網運輸供需及路網建設推動之探討」,其中探究國道1號五股至楊梅路段壅塞的主要原因包括:1.交織頻繁,造成主線交通容量折減;2.交流道間距小、干擾大;3.車道遞減佈設及路段容量不足;4.交流道與聯絡道回堵主線;5.替代道路服務水準不佳;故建議五楊段應拓宽改善。緣此,高公局續於97年8月完成「國道1號五股至楊梅段拓寬工程可行性研究」作業,97年6月9日環境影響說明書經環保署環評審查委員會審議「有條件通過」,97年11月11日可行性研究報告奉行政院原則同意。本工程建設計畫嗣經高公局陳報交通部於97年11月27日轉陳行政院,並於98年2月3日奉行政院核復原則同意,並加速推動。
另本工程於98年2月4日奉交通部指示由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接辦,並以98年2月9日為業務移交基準日。
問題是
這個計劃雖好
但是已經完成的
暖暖地區的交通系統
光開車
30分鐘就到內湖了
五楊即使完工
也要20分鐘到新北市
再從新北市開中山高到台北市新東區上班
那至少得花1個多小時
上下班時間是經常塞到爆
每個人不管是不是住基隆
大家都會中肯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是到後來出現了一位~~
一直在版上說基隆有土石流有海嘯有核災.......
林口多好多好~~
搞到後來這位仁兄既不住基隆也不關心基隆未來也不可能住基隆
會一直鼓吹基隆災難論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他是林口的仲介
現在這種感覺好像又出來了
一直有人在鼓吹中壢楊梅好
五楊到台北多快
房價多便宜
基隆核災~~下雨下到人人怕~~~
奇怪基隆跟楊梅中壢到底為何要連在一起
覺得中壢楊梅好不下雨沒核災
對工業區及外勞無所謂的就去買那房子
喜歡基隆不覺得下雨多困擾的就住基隆
基隆與中壢楊梅那裡好每個人都是成人
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不是你醮一醮基隆
基隆就真的變差
也不會捧一捧中壢楊梅
來台北就真的變20分酸雨就不酸外勞就不見
生活環境就變好
大家要在那置產基本上都認真做過功課
只要覺得那好就住那
福地福人居
福人居福地
以上~~~~~~
想到基隆下雨會涼有啥關係也沒有人強制你要住基隆
覺得楊梅好就住楊梅
至於基隆下雨又不是新聞再怎樣也有38萬人住這
至於住慣台北中壢~~這2個地方差多了
就算住慣中壢也不是一定有本事住台北
一個外勞集中的地方就算天氣好房價便宜也不會列入考量
暖暖地區是風景區阿
有大山有大河還有大海是太平洋的喔
光是環境跟生活品質就不知值多少摳摳去了
還有鄰近台北市新東區
就業.生活機能
都可以兼顧
交通也很方便
至少外勞也少
不用擔心治安問題
2011-12-17 01:27 by Blue Angel
自掌自嘴了還渾然不覺...
1.中壢目前的現況下,算是一個廠商出走比五股嚴重的多的工業小城,更別拿來和湖科或者南軟相比。
2.台北廠商雖多,可是工業污染部分算是狀況最好的地區之一,而中壢勒?
3.基隆本身在現況下即便是自身的工業區不發達,仗著港、湖二地的就業市場也還能夠撐下一片天,比所得、比環境、比規劃都在中壢之上,在此情況下基隆人相信不會有太多人願意遷居過去。據自身參與當地園區開發住在當地的經驗,在潮濕問題上龍潭、楊梅甚至中壢部分區域也沒比基隆好到哪去,甚至更嚴重。
4.中壢的飆仔問題、外勞管理問題、治安問題惡化的都比整個大台北來的嚴重。
5.自己回頭檢視一下看看前面的文字,「中壢到台北25分鐘」,可是原始新聞稿怎說的?「南桃園與台北車程壓縮至30~40分鐘」,請問一下南桃園是指哪?中壢?話裡說的台北又是哪?「台北市」還是「大台北」?依據18標的經驗,中山高的高架拓寬路段並沒有縮短不塞車時段多少時間,真正的作用是在塞車時段,所以「中壢到台北25分鐘」有可能嗎?難道是速限開放到「上限200KM」並且收費站取消嗎?
6.基於第五項,長期北基通勤的基隆人有自己犯傻搬到中壢去的可能性嗎?
7.基於第二項,對於高污染區避之尤恐不及的台北人又有幾個會自願搬到中壢去?南崁才比較有可能吧!
1.內湖跟南港的產業比較有高薪的工作
工作機會也不用跟外勞搶
2.新東區的山林帶來的潔淨.可以把部分的碳吸收掉一些
汙染程度算還好
就算比不上花蓮
也不會輸給工業區
3.龍潭真的是很潮濕.跟林口差不多
4.中壢的治安問題.真是讓人頭痛
5.他是指到新北市只要20分鐘才有可能
6.除非工作到中壢.桃園.不然在台北工作的基隆人.台北人
不可能買在中壢
寧可選暖暖
看看基隆新建案就知道
一下就賣掉5成了
這比北大特區熱賣的速度還快
看看5年前
北大特區的預售屋.都還是冷冷清清
房價都在11萬~~13萬之間盤整好久
7.高汙染就是破壞房價最可怕的殺手
我寧可賺少一點
也不要賺到一身病痛
想想核一核2核4就在基隆境內
一但事故波及全基隆境內
房地產價值歸零
還要逃難到中壢
一想到這裡就不敢再想去基隆了
基隆下的雨搞不好還有微量日本輻射塵
這可是掉髮致癌元凶
這個部分
只能說希望永遠不發生
台灣就這麼小
能逃到哪
核災
一旦發生
台灣島........
真的就不用玩了
福島事件
也能怪到基隆來
那比台灣更南的國家
就沒有輻射塵雨了嗎
這個誰逃的掉
2011-12-17 15:42 by MOMO20863
想想核一核2核4就在基隆境內
一但事故波及全基隆境內
房地產價值歸零
還要逃難到中壢
一想到這裡就不敢再想去基隆了
天災.意外
是難以預防的不發生的
但是治安.環境
是可以選擇的
暖暖在這個部分
都比外勞多的工業區好
2011-12-17 16:03 by allen0610
每天下雨!? - 你也太唬爛了吧!
請把地理搞清楚,而且討論問題不要無限上綱
核二廠在新北市的金山與野柳之間,核四廠在新北市的貢寮
討論問題
可以沒有多大根據事實
加上可以無線上綱
是不太好
這種立論真的是讓人覺得您的認知有很大的問題
台灣真要是發生核災跑到那都一樣啦
跑到中壢就會沒事不要鬧啦
之前福島核災都會有輻射塵飄來
對岸一堆核電場
福建江蘇短期內為解決缺電要建好幾個
已經有報告說如果中國大陸這些核電場出狀況
台灣都會被波及
如果核一核二等電廠出事只有基隆倒楣
大大你也幫幫忙您住中壢中壢會沒事
基隆房產歸零然後中壢房產暴漲
我想除非是無敵鐵金剛的原子光研究所設在中壢
幫你們設一個防護罩不然在台灣大概誰也逃不了
台灣發生核災基隆房產價值歸零中壢能置身事外
您這套邏輯了不起~~~
不過您還是少來基隆~~萬一您來剛好發生核災
回不了中壢可就
現在知識很普遍
網路查一查都有
要危言聳聽
也不太容易
台灣太小
才有寸土寸金的美譽
討論到購屋
要連結到核災
實在是牽拖太遠
又不是住在和電廠旁邊
財產歸零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嚇自己
把自己搞得這個也怕那個也怕
這樣怎麼活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