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所得不到140萬元 休想在北市購屋 (轉載自由時報)




買間房子是許多人畢生的願望,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執行。根據銀行業者試算,如果家庭年所得不到140萬元,根本不要想在台北市購屋;如果想在台北縣置產,估算家庭年所得至少得80萬元,才足以應付購屋初期的各項開支,以及未來每月的月付金壓力。


由於近來銀行嚴控房貸放款成數,一般民眾能申貸的房貸成數上限,少數僅有8成,多數降至7成,如果是購買台北縣周邊的二線區域,銀行還會再降1成,讓最高放款上限僅達7成。


上海銀行就建議一般的房貸戶,規劃購屋前務必準備至少3成的自備款,而且未來每月的月付金額,也最好控制在月所得的3至5成內,以免超過自身的能力負擔。


一對月所得達7萬元的夫妻、目前銀行存款250萬元,父母另可贊助50萬元的購屋基金,這對夫妻可以買到什麼樣的房子?未來生活才不會過於拮据?


依照這對夫妻的經濟狀況,可向銀行貸得7成5的房貸,假設目前貸款利率為1.7%,每月本息支出要控制在佔家庭總收入的1/3,以7萬元計算,每月可還款金額為2.7萬元;此外,至少還應準備相當於3個月的月收入(21萬元),做為緊急預備金,在購屋初期新屋裝潢從簡,但仍需撥30萬元購置家具、家電。


依照上述條件,根據中國信託的試算,在「自備款」方面,目前夫妻存款250萬元,扣除21萬元生活預備金,以及30萬元裝修及家具支出,還有10萬元的仲介費等雜費,手頭可動用的購屋資金,將只剩下約200萬元。


以貸款期限20年、每月本息攤還支付2.7萬元房貸的條件下,約可貸到600萬元,再加上自備款200萬元,以及長輩資助的50萬元購屋基金,估算這對夫妻,可以買到總價850萬元左右的房屋。


850萬元的房子,在北部地區要到哪裡找?銀行業者指出,以目前的行情,總價850萬元要買近30坪的房子,每坪單價就不能超過30萬元,每坪不到30萬元的單價,當然是買不到地點非常好的新成屋,但包括內湖近汐止區域、文山、新店的中古屋,以及台北縣的部分區域,仍然可以找到適合的產品,重點在於,購屋前務必算清楚自身財務狀況,避免超過自身的負荷。
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有土斯有財的心態嗎?

勉強買了房子變成房奴,生活品質一團糟一點也不值得

看看台灣人口結構吧,生育率降一半,目前或許炒得正熱,但仔細看一看,租得也很多,而且高興住哪就住哪;未來只會房子多於人口,或是等有足夠能力負擔再買;有機會去日本看看,租屋市場遠大於買賣市場

或許有人說未來大陸會來置產,但那也不值得為了搶先機而讓自己變成房奴

如果真要買房子,可以考慮郊區,慢慢隨著年紀增長薪水如果呈正比再來逐步更換地段吧

一個曾經同時有七間房子的過來人的領悟

我想知道的是年所要多少才能在新店買房呢?
a228wkp wrote:
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買...(恕刪)


你的7間房後來怎麼了????

全賣光了嗎?

我和老公年加起來收入150萬以上,省吃撿用也沒辦法在台北市文山區買一間30坪不到的房子..
完了~~依照小弟的年所得!!
我看我要買房子只能到鄉下去買了~~
XD~沒房沒車沒現金只有被女人打槍的份(小弟的經驗~囧)!!
吐司羊 wrote:
你的7間房後來怎麼了...(恕刪)


當然處理掉大部份了,目前雙親住一間+自住+一間租人

其他都清光了

畢竟薪水階層還是不要冒太大風險,資金卡太緊,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覺
a228wkp wrote:
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有土斯有財的心態嗎?
(略)
一個曾經同時有七間房子的過來人的領悟


不好意思,有點不太懂
為什麼大大同時擁有過7間房子,還不能體會有土斯有財的心態?
當你跟人家說 你有7間房子時,
你會不會覺得別人對你的態度會完全不一樣??
再怎麼不把錢看在眼裡的人,聽到有7間房子都會肅然起敬吧..

而且你現在仍然有3間,為什麼不能理解一定要買房子?

現在的社會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以前找男女朋友或是兒女找未來另一半時,大概只有30-50%會考慮房子的問題,

而現在,
不論在台灣還是中國,擇偶時至少有80-90%以上會先問有沒有房子.
然後有的話 還會問地點在哪?
而且不只是女方問男方, 有時男方也會問女方咧....

你說有沒有買房子重不重要?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a228wkp wrote:
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有土斯有財的心態嗎?

勉強買了房子變成房奴,生活品質一團糟一點也不值得

看看台灣人口結構吧,生育率降一半,目前或許炒得正熱,但仔細看一看,租得也很多,而且高興住哪就住哪;未來只會房子多於人口,或是等有足夠能力負擔再買;有機會去日本看看,租屋市場遠大於買賣市場

或許有人說未來大陸會來置產,但那也不值得為了搶先機而讓自己變成房奴

如果真要買房子,可以考慮郊區,慢慢隨著年紀增長薪水如果呈正比再來逐步更換地段吧

一個曾經同時有七間房子的過來人的領悟


你的說法.. 是對.. 也是不對..

對的是"有土斯有財"的觀念.. 在台灣人心中是根深柢固...

我不同意的是.. 舉個例子: 大蒜被囤積吵高價格.. 按你的邏輯.. 不吃大蒜也不會死... 買了要花這麼多錢.. 不要買就好了... 但最後政府部門還是干預了.... (因為社會公平.. 不當獲利.. 吸同胞血..)

現在房子被囤地炒作.. 一堆人(含官員)卻說: 市場機制!!.... 這種說法合理嗎?? 當初政府抓囤積大蒜的盤商.. 對囤地炒房者卻如此優待.. 還說"打不得".. 房地產是龍頭產業!!!
小月豪 wrote:
不好意思,有點不太懂...(恕刪)


確實是一種很複雜又無可言諭的心態

當初會想辦法讓自己有多間房子主要是自卑心態作祟吧.....小時候跟著父母親搬過10幾次家,小學念了五間,過年父母都被親戚背後取笑年紀這麼大還在租屋,因此一出社會就拼命努力工作賺錢,只為了有一個自己的家

後來也是買了一間之後還有能力就想再買一間,到後來有時候只是騎個車出去吃個午餐,經過路邊看到不錯的就馬上約仲介帶看,看了不到半小時就下訂

當時真是為了爭一口氣

後來愈買愈多,有幾次資金差一點轉不過來(房客退租都是可能壓垮我的一跟稻草)生活沒有品質
過著窮人的生活卻擁有七間房子,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

最後趕在金融海嘯有徵兆前處理掉,接著讓自己住的房子逐漸搬到較好地段

但後來想想,真是不值得;如果有機會重來,我可能不會在乎別人眼光了,畢竟自己的生活品質還是自己體會

況且現在的狀況跟以前完全不同,房東相對較弱勢(只要不是堅持住在車水馬龍地段)我想未來是不怕沒地方住

致於傳統觀念,這我很難回答;如果女方家長問有無房子;我想緣份是天注定,順其自然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