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助、人助之外,還需自助


dulinsu wrote:
這是“漲價價差的一部份比例歸公”,而非“漲價歸公”。台灣進行不動產交易時,一樣是“漲價價差的一部份比例歸公”。

無論是“漲價價差的一部份比例歸公”、或是“漲價部份完全歸公”,都無法使得人民皆能以便宜的價格,進住建設較好的城市地區。


你應該知道台灣不用實際交易差價做基準的... 跟我說的上海例子不同.. 這是制度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何房價能在不到1年中換了幾手堆出泡沫..

我覺得漲價歸公..應該也不是全部歸公.. 這種思想只是一個大方向.. 但一定要有較高的比例歸公... 因為房子或土地漲價不是持有者的努力..

john6517 wrote:
你應該知道台灣不用實際交易差價做基準的... 跟我說的上海例子不同.. 這是制度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何房價能在不到1年中換了幾手堆出泡沫..

我覺得漲價歸公..應該也不是全部歸公.. 這種思想只是一個大方向.. 但一定要有較高的比例歸公... 因為房子或土地漲價不是持有者的努力..



是的,我清楚。以土增稅為例,是以公告地價之差額課稅。不過,加高稅率,也只是讓買方買屋的成本提高而已。商品買賣時,賣方的總成本裡,會將賦稅成本列入考量。

假設你有一塊土地,你想收6,000萬現金入袋,而你需要繳納的土增稅是1,000萬元,那麼你最低賣給買家的金額就是7,000萬。

假設此時土增稅調高為3,000萬,除非買家願意自己少進帳2,000萬,否則土地售價就會是9,000萬。

提高稅率,政府多賺些,賣家除非很缺錢,否則賣家收的錢還是差不多。建商、開發商這類買家取得土地成本提高,未來也會反應在新建的住宅上,最後買單的還是買屋的民眾。



erskine wrote:
投資股票和房地產的人,有一大半的獲利,是應該要繳稅而沒有繳的。這些人投資的成本和風險相比偏低。...(恕刪)


如果投資成本跟風險都偏低,這麼好的投資你為什麼不做?沒有人不準你做,請問哪裡不公平了?

說穿了還不是不敢,整天擔心成為最後一支蠢老鼠,是吧。

另外,稅制的問題,有人在別篇已經回答你了。

還有,如果股票交易也是這麼不公不義,為啥你們不去「投資理財」板吵漲價歸公? 平均股權?

該不是自己正是在股市殺進殺出的投機客吧,本板有幾個「金融大師級」的人物,整天在這裡放空,卻常常去股市板上問明牌,實在是相當的諷刺啊!
苦行僧001號 wrote:
如果投資成本跟風險都偏低,這麼好的投資你為什麼不做?沒有人不準你做,請問哪裡不公平了?

說穿了還不是不敢,整天擔心成為最後一支蠢老鼠,是吧。

另外,稅制的問題,有人在別篇已經回答你了。

還有,如果股票交易也是這麼不公不義,為啥你們不去「投資理財」板吵漲價歸公? 平均股權?

該不是自己正是在股市殺進殺出的投機客吧,本板有幾個「金融大師級」的人物,整天在這裡放空,卻常常去股市板上問明牌,實在是相當的諷刺啊!


有的人懂得經營公司賺錢,卻不懂得怎麼投資股票房地產

有得人有投資房地產的天分,卻不懂得怎麼經營公司

不是每個人做同一件事都做得同樣好,每個人的天分都不一樣

稅制應該要公平,讓每個人有公平的機會發會自己的天分,而不是拿其中一部份人的努力,去補貼另外一些人。現在的稅制就是讓領薪水和開公司的人繳稅給政府,去補貼投資房地產和股票的人。

我只懂得領薪水而已。

關於稅制不公的問題,很多人都討論過。前一陣子調漲健保費的時候,聯合報社論的標題就是「能者多繳,富人免費」。因為健保費是按照薪水計算,費率提高,就要多繳。

但是不領薪水的投資客賺大錢卻只需要繳最低一級的健保費,也不怎麼需要繳所得稅。

現在的稅制等於變相對領薪水和開公司的人加稅。久而久之,就會有業主會把公司關掉裁員,拿錢去炒房地產。
過不久,我們很可能會看到失業率和房價一起飆高。

這樣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幫助嗎?
http://phecda.blogspot.com
erskine wrote:
薪資所得,要繳稅。
利息所得,要繳稅
證券交易所得,免稅
房地產交易所得,是比市價低很多的公告現值和公告地價計算,所以實際稅率非常低。前幾天聯合報報導市價一千六百萬的房子,公告現值只有七十萬。
你所講的機會成本和選擇,不存在於現在的台灣。因為你所看的的選擇,都已經被不公平的稅制扭曲了。
投資股票和房地產的人,有一大半的獲利,是應該要繳稅而沒有繳的。這些人投資的成本和風險相比偏低。講投資客賺的錢是自己努力得來,才是無恥。



是在眼紅嗎?

照這樣說來
你可以選擇你認為最公平、跟努力相關性最高的薪水當作你這一輩子的投資理財
不過有些人的薪水成長跟他努不努力一點關係也沒有

照你這樣講
所有的投資 所有的收穫 只要漲價獲利跟持有者是否努力沒有關係的時候 都可被貼上無恥的標籤囉
限量款的商品、貨幣收藏、藝術品的收藏、股票的上漲
請問哪樣跟持有者的〝努力〞畫上等號? 但在你的論點裡這樣卻跟〝無恥〞扯上邊

努力的定義是什麼? 勞力就是努力? 勞心是狗屎嗎?
投資房產這種龐大資金的風險與壓力你敢承擔嗎?
敢的話再來這邊說人家無恥吧!




取捨 是人生一直在作的決定
連你每天等電梯走哪條路 都是在決策 都會有得有失
願意買的人 賺了其實並沒有多少人拿出來說嘴
有的 也是跟大家分享為何當初做此決策 說真的 有心人應該是要觀察思路決策要點
學無止境 沒有敗害

要是當時買的人賠了錢 那也是自己的決定
但不要用妒怨的心理看別人
除非 將來你有機會買房了 也希望自己的房子崩盤或被法拍
會有這種人嗎? 應該是沒有
llinsh wrote:
取捨 是人生一直在作...(恕刪)


太多的人只願看成功的人怎麼做就照著做

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為何要這樣做

結果別人思考的路徑只是一個為已身量身打造的路徑

不能適用於所有人

偏偏一堆又就這樣跳了進去





就在這一點點的差別

所以社會會有人成功(完成想做一事)會有人失敗(無法完成想做的事)的原因就在此!

只有看在別人前面
看得對還要抱得牢
才有最大報酬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我們自問自己紮實下苦功嗎?口袋夠深嗎?耐心嗎?
如果都沒有
只剩下嘴砲
房市的漲跌實在不關你的事!
因為跌你不會買
漲你怨買不到
永遠都有理由怪環境不怪自己
多數的年輕人都會想一件事

"你們都有頭期款,而我沒有,如何談什麼準備好了嗎?"


事實上,這句話是沒錯的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在考量買房子之時

不止房貸付不起,連一開始的頭期款都沒有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的誘惑太多

能不當個月光族就了不起了,更何況還是存到以百萬計的頭期款

還沒做之前,光想就放棄了。


但,如果你真的想買房,你要做一第一件事,還是存錢

所以如何存錢,就變成你最重要的一件事


你一個月可以存下多少錢,就決定你未來可以買多大的房子

這個和收入有很大的關係是沒錯,但同一個收入的人結果也不一定會相同



如果,同樣是30000元收入的人

一個月月花10000元和一個人月花20000元,和一個人月花29000元來比

每個月存下的錢就是20:10:1,你要達成一個目標的時間比就會變成1:2:20

光是這個比例,打退堂鼓的就會超過一半

其實,年輕人一開始的收入大都不高,所以去計算目標達成的時間都會太長

再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又都講究速飲文化,時間太久,存錢動力就會降低

所以,一開始時,是不能計算達成目標的時間點的,呆呆的存,你才有機會再做下去


當你的月收入不斷增高,而你的支出依然不變之時

你的達成目標的時間就會非線性的減少

會遠遠比你想像的時間短的非常多

不過,在存錢之前,你還是需要有一個完整、強迫性質的存錢計畫

如果計畫不夠好,或是你的定力太差,就別想完成你人生的第一桶金

那再便宜的房子也輪不到你來買!


總結之前的話

先定好一個存錢的計畫,把存下來的錢/總收入的這個比值拉到最高,確實執行

未來的日子裏,你就將有人生的第一桶金。

也要真正的到那時,你也才真正開始有了投資房地產或是自住的出價權!
stephen02 wrote:
多數的年輕人都會想一...(恕刪)


你分析的很有道理.

我提供你另一個角度,

我認為常在本版抱怨的買不到屋的年輕人, 事實上還算是有在思考存錢買屋的事, 因為從留言記錄和比率來看, 他們並非是01敗家成隱者(如常寫一些名錶,3C, 單車開箱文). 大部分是很重視購屋這件事, 整天在這裡回文聊天. 也有人不只一次說明自己不是沒有錢, 只是覺得房價不合理, 不削買.

所以再過1-2年看看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