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房地產的怨念只會害了自己

sntgs wrote:
請問已有公司內部提出...(恕刪)

不公布的公司總是會有很多狀況的,如果明年景氣又不好就沒有啥補償方案了,
總之竹科新貴將只會存在在某些公司的,那麼新竹的房價就有得瞧了,
價漲量增的走勢從來都不是健康的現象,接下來就等價跌量增的第一根黑k了~
非親非故的,怎麼那麼好心想把房地產樂觀的消息,等不及的讓大家知道?
農曆7月到了,有鬼...
kanting wrote:
買1戶房屋再加上裝潢一般都會住個10~20年,有小孩後還會有學區遠近接送的問題,我一直都是以自住的眼光來說明, 10~20年年的居住期間不論暴漲暴跌其實都沒影響, 因為你還是住在裡面....(恕刪)

個人覺得
說影響不大未免太過片面思考了
假設甲今年買500萬,貸款400萬,一個月還二萬五
乙等到明年買房價下跌15%,只要425萬,貸款300萬,一個月還一萬八
二人每個月就有了七千元的差距

七千元
以70元便當計算,可以吃100餐,等於一個人一個月的伙食費還有找
以保險計算,可以繳到年費近九萬的保險額,晚年可以不用擔心病痛無錢可醫
就算七千元每月定存,二十年下來,以利率2.8%計算,二十年後也多了220萬左右的存款(尚未計入物價上漲)
影響很大吧
一步一腳印 wrote:
個人覺得說影響不大未...(恕刪)


所以我覺得,萬般拉抬只是為了要出貨.
有朋談到了電子業,這是這十年來台灣所得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電子業年薪35歲左右均在150~200萬,很多人還住在公司宿社裡, 所賺的錢沒時間消費也不消費,試想傳統產業如何賺錢,當然不景氣,新竹好像有個大百貨公司倒了,我想當初那個投資的老闆大概沒想到會這樣吧
大家身在每個行業,老闆也一直都在把產品調價,只是所賺的錢尚未回饋給員工,電子業的榮景只是它先走一步,還是會慢慢平衡的.
哀,做個牙套也從5000漲到8000,你認為這3000是誰賺走了.

我曾和一個做手機車充的員工聊天,他說那個充電器工廠成本才18.5元台幣,賣到你手裡時是250元,你絕不會說這樣產品有暴利,因為大家都在這流通的過程中賺了錢,也才能養活老婆孩子.
農夫也是,產地價和你買到的價格也有數倍差距.也ok
建商蓋房子如果算是生產房屋的工廠的話,送到消費者手中才1~2成的利潤,有點怪吧,難道要來個10倍,讓中間各行各業一起賺錢,如此才ok.
有些人看了一定很氣.
許多論點也沒有數據或根據,只是個人觀點。似乎看不到任何建設性結論會出現,建議慢慢讓這個討論沈澱。

有關房市,時間會告訴答案。

若圖片不夠清楚,請點選: 原圖放大關鍵字提示:上市營建
請問一下左上角的是什麼,600~>50單位是什麼?總價評數?

不可以這樣丟個圖就跑掉啦,

還有表示的是哪個區域,全台,台北市,淡水,

都要表示出來~
他丟的圖是上市營建股的K線圖拉....

丟K線圖時在沒什麼意義~

因為其他類股的K線圖更慘~
cyberforce wrote:
他丟的圖是上市營建股...(恕刪)


營建股的股價和房價,那一個是先行指標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