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er wrote:
以前巴黎房租太貴,所以政府就規定了房租上限...(恕刪)
不好意思小弟孤陋寡聞,看到巴黎限制房租上限,心中蠻驚訝的,是現在的政策嗎?
於是去估狗了一下...找到了一篇大陸的文章「政府該不該政策性限制房價」
給大家參考...
--
今年“兩會”期間,房價高企是一個熱點問題。 不少代表獻言獻策,網絡上也有各種不同聲音在討論。 在這些聲音中,不少要求政府干預房價,有的甚至要求政府限制房價。 應該承認,每一種聲音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如果政府真地限制房價會有什麼結果? 這讓我想起了兩個關於限制房租房價的經典案例。 不妨先回顧一下這兩個經典案例。
先說一個不限制房租房價的案例。 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大地震,無數的房屋被摧毀(房屋供給減少),但人到死得不多(對房屋的需求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照道理,舊金山應該發生嚴重的房慌。 一個多月後因地震停刊的一些報紙復刊了。 但有趣的是人們注意到,要求房屋出租的廣告居然多於求租的廣告,當然租金不便宜。 那麼,這些房子哪裡來的呢? 首先,政府沒有對租金進行干預,結果租金高企,於是不用政府動員,居民紛紛把平時不用的客房、車庫甚至客廳騰出來用於出租,而一部分人發現舊金山房租太貴,紛紛離去。 (這裡,沒有中國式的戶籍限制也很重要)很快高房租以及高房價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房地產開發商到舊金山來建房。 而房價及租金也隨著住房供給的增加而也不斷下落。 不久,人們已看不出不久前這裡曾發生過大地震毀掉很多房屋。
再說一個限制房租的案例。 1946年,法國巴黎租一個房間的價格只要1美金(1946年價格),一家六口的典型租金約等於11包香煙的價格。 房租低於收入的4%,通常是1%左右。 之所以租金這麼低是政府出於好心,怕居民租房的負擔太重,規定了房租的上限。 此外,還規定輔助措施:保護現住戶,不准任何人剝奪房客住的權利。 否則,要么房客被房東趕走,要么和房東訂房租秘密協議,把租金提到府規定的上限以上。 但問題很快出來了:由於對房客的保護,沒有任何房客願意讓出房子。 1946年以前的12年,巴黎沒有一幢新建的房子。 既有的房子極為破舊:82%的居民沒有洗澡設備,一半以上的住戶要外出找洗手間,五分之一沒有自來水。 有人問,為什麼不蓋新房子? 回答是,除非房租提高10倍,否則收支不能平衡。 那為什麼不廢除房租管制? 那一定遭到全國房客的反對。
以上兩個經典案例的啟示已很清楚:政府限制房價不算上策。 對房價的限制極可能導致住房供給的短缺。 其實,這方面中國也有很經典的案例。 回顧一下計劃經濟時代實行低房租,結果沒有多少單位願意建新房,不僅無利可圖而且還是負擔,少數單位建的少量房子也遠遠供不應求,老百姓住房是越住越緊張,緊張到用今天的標準來看近乎不人道的地步。 改革開放後,一方面不再對房價做限制,另一方面,開放民營資本投資房地產,才有了今天房地產的繁榮,人們越住越寬敞,越住房子越好。
當然,政府在限制房價方面並非一無所為。 首先在土地供應方面。 政府供應的土地是多了還是少了一直有爭論。 地產開發商說少了,而政府說不少。 我以為,回答這個問題要看地價。 現在有的城市地價動輒四、五千以上。 地價反映了供求關係。 這麼高的地價更多地反映的是供小於求。 政府不妨增加一些土地供應,為了怕地產商過多囤積土地,可以採取限期開發的措施。 到時間不開發,就按原價收回,再加20%的罰款。 國外一般地價佔房價的三分之一。 我們能不能做到每個城市最便宜的房子的用地成本佔房價的三分之一? 可不可以將之作為一個控制性指標,如果達不到,政府就增加土地供應。 還有一個導致地價和房地產價高的因素,也是地產商時常抱怨的,就是政府官員腐敗尋租問題,據說這佔據地價相當比重。 相信地產商所言不虛。 如果政府能在此方面有所作為,也是一個讓房價降下來的好措施,但這要涉及政治體制的改革方能作到。 希望這一因素能夠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動力之一,而且這一改革符合地產商和廣大購房者的共同利益。
現在不少城市的空房率已經不低了。 如果城市政府不把土地供應作為維持房價和地價的手段,更多地從公共利益出發而不是從自己是高地價受益者的自身利益出發,逐漸加大土地供應,房價下跌應是可期待的。 此外,坊間還有抱怨,說地產商開發的房子,面積太大,標準太高,不是為窮人蓋的。 這可能也是房價高企的原因之一。 對此,我倒不主張政府直接去蓋所謂經濟適用房(即台灣的平價國宅),因為弊病很多。 我注意到,現在一些開發商已有所改變,小戶型的房子開始增多了,而且賣得不錯。 相信市場會慢慢告訴地產商應該蓋什麼樣的房子。 如果地產商們大多開發高價房,肯定有賣不掉的時候,而且可能就快了,到時候,會有地產商明白過來,該為窮人蓋房了。
(本文發表於《經濟視點報》2006年4月13日第7版)
--
以上可以看出,限制房價/租金的上限是行不通的!
抑制房價上漲的最好方法,其實是台灣很多人在罵炒作土地的土地重劃、釋出更多的建築用地。
這在台中市、高雄市可以見到與台北市很明顯的差異。這也可解釋為何兩市的房價一直比台北低
因為在台中高雄,都市土地供給並不虞匱乏,但在台北市區,由於天然地理環境(ex.淡水河、盆地)的因素,
目前可開發的土地已經寥寥無幾,在土地資源供給有限的情況下,經過市場的競爭,地價當然只漲不跌。
當台北市內土地取得成本提高的情況下,即使建築成本起起伏伏,但新屋房價還是只有上揚的趨勢。
而新屋的價格上揚,也會帶動中古屋的比價效應,除非是遇到天災或戰爭,引發不理性的殺價出清潮,
不然台北市的房價,雖然短期間會起伏波動,但長期來說還是會繼續緩緩往上走吧。
opossum wrote:
老是喜歡把責任推給特...(恕刪)
Q媒體沒有房地產負面消息嗎?
有阿,當然有,我也看了很多,但是偏偏賣房子的人想隻手遮天。六月份買氣下降,對阿,但你看現在
預售屋和新成屋的廣告是什麼?買屋看屋人潮激增,感謝大力支持,最後X席,倒數計時。
Q把責任推給稻草人、風車?
你說不是只有建商在賣房,還有賣中古屋的民眾,問題是沒有建商開這種價,這些賣中古屋的敢炒嗎?
好幾十年的小公寓,還開出怎麼想都奇怪的天價。不是因為大環境使然(建商放消息炒作、政府政策配合)
,這些民眾何德何能敢喊出這種價碼?還有一堆請了仲介的投資客,敢抽單不賣,要等陸資來買,
他們靠的是甚麼?難道不是現在這些建商釋出的訊息讓他們也跟著興奮起來了嗎?
Q五年前炒不起來,現在才炒?
房價一直都很高吧,你要不要去看一下這兩年的價格,是今年才炒起來的嗎?早就被炒起來,而現在再
把火力加足,繼續往上炒。
你說的預期通膨當然也是原因之一,但請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預期"通膨,這些人預期什麼?
最近通膨的隱憂,主要是各國因應金融海嘯,砸太多資金去救市。那房市預期的通膨是什麼?
對,幣值相對下降固然是一點,但最近炒作的話題是因為這個嗎?你去看看房屋廣告,有幾支
是宣傳通膨來臨,買房來保值?我每天看報紙,大部分建案都是在推買氣復甦、陸資即將來臨
、高房價時代前搶搭末班車等等。
我沒有說我很聰明,我也沒有只看我想看的,是我想看的根本就少之又少,我現在看到的現象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