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現階段不降價不買屋者請進

lingiles wrote:
你自己編的故事已經都這樣說了,不就依了那法則了?
上。...(恕刪)



你所謂的『法則』,只是一種主觀上的合理

我舉的例子,是要說明主觀上的合理很多時候跟被欺騙是同一檔事罷了

這種事不會因為你是買方跟賣方有所差別

如果 買方買得比該區域平均價格貴 或 賣方賣得比該區域平均價格便宜

那他們事後發現這事實的時候,會認為他們當初成交的價格是合理的嗎?

我想不會吧

那成交時,他們當時所認為的這個號稱合理的價格,現在又算是什麼東西呢?


應該是買方或賣方其中一方的"怨念"吧


我猜

PS:不要再說什麼做功課了,有很多人就是跟仲介還有銀行不熟,也很少跟鄰居打交道阿!要是這麼會做功課,大家去當仲介就好了,幹嘛還要乖乖上班?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HaHaSue wrote:
你所謂的『法則』,只...(恕刪)



>>>>>>

最後要告訴您,價格合不合理與否,必須要有互相比較的對象,才能夠判斷。

而這個拿來比較的客體,絕對不會是賣方拿來唬爛人的開價

>>>>>

>>>>>


PS:不要再說什麼做功課了,有很多人就是跟仲介還有銀行不熟,也很少跟鄰居打交道阿!要是這麼會做功課,大家去當仲介就好了,幹嘛還要乖乖上班?


>>>>>

大大,你說要互相比較才能判斷合理價,又說大家都沒時間做功課。那合理價從那裏來?
實例?

lingiles wrote:
>>&g...(恕刪)


合理價就是對於想買房子的人

只要他看上的房子

你要用他付的起,而且願意付的價格賣給他

這就是合理價!

不過這個"願意付"

就實在很難改變別人的想法

大部份的人願意付的錢都是不多的!!

所以買房不可能會有合理價出現的!!

lingiles wrote:
大大,你說要互相比較才能判斷合理價,又說大家都沒時間做功課。那合理價從那裏來?
實例?
...(恕刪)



不然你以為我為什麼一直認為政府該把成交價透明化?

現在台北縣市房地產被炒到這麼高價,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相關內容

就是原因之一


PS:合理價未必就是低價,可能是更高價,我要先澄清一下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stephen02 wrote:
合理價就是對於想買房子的人
只要他看上的房子
你要用他付的起,而且願意付的價格賣給他
這就是合理價!...(恕刪)


你大概不懂什麼叫資訊透明的重要性吧.

現在中油都有公定價,且各加油站都會一致(原則上)

如果現在沒有人知道中油的價錢是多少,

沒油的人就只能接受加油站所開的價錢.

當然,你可以選擇繼續尋找,但最終必須接受.

這就是資訊透明的重要性
不想再說 wrote:
你大概不懂什麼叫資訊...(恕刪)


資訊透明是很重要的

我也同意資訊要透明

但不代表資訊真的透明了

會造成房賈的下跌


當屋主認定的價格不是你能接受之時

就算別人成交比他低

他不賣你也沒有辦法

也許你會覺的不買這間就好了

但當真有人非買這間不可之時

就一樣會達到屋主的價格

這和加油是完全不同的!

stephen02 wrote:
當屋主認定的價格不是你能接受之時
就算別人成交比他低
他不賣你也沒有辦法...(恕刪)


好,如果要用房子的例子你才了解,那就舉房子的例子吧.

買過房子嗎?賣過房子嗎?

如果你要買一間房子,你會不會撒價??
如果會,你怎麼撒??

這樣可以了解資訊透明的重要性了嗎?

當然,屋主可以堅持他的價錢,

但相信有討論空間的,還是佔所有交易的大多數.

資訊透明是對買方有利的,這可以接受嗎?

買方當然是希望價格愈低愈好,

如果是對買方有利的,那價錢當然會是趨向下,而不是上

如果這樣你都還不懂,那就當各說各話好了.
我們用 2004 年債券基金事件來看一下成交價究竟是不是合理價好了。

台灣的債券市場很小,公債大部分都是金融機構吃下,規模比較小的投信多半選擇投資收益比較高的公司債。因為當時投資人認為債券基金「收益高」,又「無風險」,所以大筆投資債券基金。債券基金的規模不斷提高,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求,投信開始尋找公司債的「貨源」,所以一些比較「特別」的公司就開始設計、推出投信喜歡的公司債。其中一種方是就是「分券」。

「分券」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債券,包裝成不同的債券 (以下取自 http://life.9999.com.tw/index.asp?sn=20051027144700):
-----------------------------------------------
所謂分券制度,舉例來說,力晶發行一檔公司債五○億元,

發行時,承銷商以每五億元為單位,分割成ABCDEFG⋯等十種不同券種,

其實十種券種發行價格與條件通通一樣,並無二致,但就是分成不同的十種債券。

假設甲債券基金投資力晶A券五億元,利率走低時,甲債券基金想提高收益,拿出一部分A券,「議價」賣給券商,假設以當初投資一億元的A券,議價一億二千萬元賣出,甲債券基金實現的資本利得為二千萬元,

帳上剩餘四億元A券,潛在價值也增加八千萬元,這一趟作價裡外大賺一億元,這就是投信債券基金利用公司債分券作價的操作模式。
----------------------------------------------

於是,力晶 A 券成交了,甲債券基金淨值也增加了。請問成交價是合理價嗎?這個價格還是在公開市場上成交的透明價格哦!只不過這個價格,多半是投信事前就和合作券商講好的價格,也有投信讓旗下的 A 基金把同一張公司債賣給旗下的 B 基金,順勢拉抬旗下所有基金的淨值。這樣的成交價是合理價嗎?

因為同樣一種券持有的投信很少,成交量非常低,所以可能只要年底小小一筆一千萬的公司債交易,就可以把投信基金的淨值拉抬好幾億。房地產呢?成交量更低,價格更不透明!不透明、成交量低的成交價,有足夠的參考價值嗎?

當房地產市場上很多投資客的時候,成交價是投資客賣給投資客的價錢,不覺得這跟投信旗下 A 基金賣債券給旗下 B 基金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成交價是合理價嗎?

以下請看新台灣新聞週刊的報導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8573):
--------------------------------------------
國內債券型基金規模龐大 淨值多半是「做」出來

由於資金部位大的投資人,首重的不是投資工具的高投資報酬率,而是穩定與保本,尤其利率走低,投資債市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若沒功夫自己選擇投資標的,那麼債券型基金就是最佳的投資工具了。 由於只買政府公債會使基金表現單調而沒有特色,基金逐漸購買公債以外的債券商品,包括公司債、可轉債等,因此國內上市上櫃公司也樂得一直發債來滿足這些債券型基金的「胃口」,使得近幾年國內債券型基金的規模快速膨脹。 由於規模龐大的債券型基金可將一家公司發的債全數「吃」下,等於可以隨意訂價,因此基金的淨值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的操縱;不過,公司債到期時,仍須回歸至約定的價格。雖然基金可找到下一個可以操縱價格的標的,但投資人必須了解,在這樣的操作方式下,所持有的基金淨值只是虛而不實的數字,所看到的數字,不一定就等於要贖回時,用來計算你的獲利時的數字。(江妍慧)
-------------------------------------------

成交價就是合理價嗎?以上公司債的價格,還都是在公開市場上成交的透明價格。房地產的成交量和成交價格更不透明,操縱的空間更大。


來看最後一小段最後債券基金的下場 (以下取自 http://life.9999.com.tw/index.asp?sn=20051027144700):
---------------------------------------------
但當力晶公司債A券價格上漲,另外九種券的價格並不會跟著漲,除非其他券種也跟進作價,否則儘管都是力晶公司債,發行條件都一樣,但是價格就是會不一樣。公司債的分券制度為債券基金創造一個既簡單、又容易操縱的作價環境,所以,債券基金的報酬率好壞,與基金經理人的操盤功力完全無關,只要會作價就可以創造高收益。
一位外資投信債券基金經理人說,過去五、六年來,債券基金利用公司債分券作價歪風盛行,或許是因為利率環境也一路往下走,債券價格本來就有上漲空間,所以,問題不大。但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從去年六月底開始升息,利率趨勢正式宣告反轉向上,債券市場也應該轉為空頭市場,這就像股票市場一般,多頭市場指數漲到一萬兩千點,也要反轉走空向下修正。
但是所有債券手上的公司債,經過這些年來的作價,基金帳上的公司債價格都已經處在高檔,如今要反應債券市場走空,債券價格要反向下跌,如此一來債券基金的淨值將變成負數,這樣的變化投資人恐怕難以接受萬一引發贖回風波,那去年的聯合投信事件恐怕就會再度上演。
---------------------------------------------

聯合投信最後倒了。
http://phecda.blogspot.com
同意
現的房屋價格真的太貴了
等降價再買吧
買房子是一件大事
不要一時衝動追高
買貴了要多花好幾年的薪水
當市場瘋狂時,就觀望吧
租房子又不會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