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s wrote:
想太多了吧那有那麼大...(恕刪)
harrison_cheng wrote:
15萬在台北很平常的拉,一般的大建商蓋的80萬以上的房子,大概都要15萬以上,如果是豪宅的等級,是真正的豪宅歐,那是一定要超過20萬,甚至有25萬的.其實很多東西是看不到的,光是連續璧打的厚度跟深度就差很多了.
台北市造價高不是貴在建材。
台北市都照足了法規在管理,比如說圍籬就一定要有屋頂防止掉落物砸人。
比如說不得夜間施工,比如說來土棄土流向要單據證明,
比如說大卡車只能繞行特定路線進城,
土木結構的審查也比較嚴。
再加上建案的土地面積很小,蓋起來不能用大機具都要用人力,平均成本會貴很多。
造價貴是貴在這些成本,並不是說馬桶磁磚用多好。
外縣市也用相同的強度來管理的話,成本起碼貴五成吧。
mizawa wrote:
但新建物退縮三米的購地算不算成本??
建物退縮三米那來的成本?退縮的土地這一塊,它的容積早就加進去大樓了。
若說是一樓店面的面積損失,其實也不會有,
因為一塊地它的建蔽率是有上限的,
不退縮那三米不代表這一塊就可以蓋房子,差只差在法定空地要留在那一面。
上週又開了一次會, 會議內容如下 :
1. 都更範圍變更, 將住三跟住三之二兩塊地分開.
2. 建商提出了地上11樓, 地下三層的設計圖.
3. 建商以7:3的比例, 計算出樂觀與不樂觀的分配.
住戶裡有一位擁有都更經驗的投資客發問 :
1. 獎勵停車位後, 多出來的停車位產權屬於誰的?
2. 建地面積沒辦法做雙出入口的話, 還要獎勵停車位嗎?
3. 7:3分配的比例怎麼來的?
4. 權利轉換 VS 協意合建的差異.(裡面有很大的學問)
5. 都更送件如果未能在兩年內進行都更, 會被永久取消獎勵.
6. 國有地處理的方式, 國有地佔都更面積達二分之一.
投資客發問非常精準, 讓建商代表完全沒招架能力,
許多被隱藏的資訊都被提出來討論, 也讓建商代表無法招架,
我們這邊大部份都是上了年紀的住戶, (做主的是我爸不是我)
特別是當建商談到"權利轉換"的部份,
投資客馬上說"那找銀行自己改建不是更快?"
Pentagon wrote:
住戶裡有一位擁有都更經驗的投資客發問 :
1. 獎勵停車位後, 多出來的停車位產權屬於誰的?
2. 建地面積沒辦法做雙出入口的話, 還要獎勵停車位嗎?
3. 7:3分配的比例怎麼來的?
4. 權利轉換 VS 協意合建的差異.(裡面有很大的學問)
5. 都更送件如果未能在兩年內進行都更, 會被永久取消獎勵.
6. 國有地處理的方式, 國有地佔都更面積達二分之一.
1.多的車位當然是建商的,難不成地主再分一次建商都沒有

2.雙出口的部份,也要基地夠大,如果只有600坪上下的基地,雙出口可能有點困難
有點不懂還要獎勵車位嗎???停獎也是有給容積獎勵的,沒申請停獎,獎勵容積也會縮水,你們分的也會縮水
3.分配比例就看你們怎麼瞧,每個地區條件不同,比例也會不一樣
4.權利轉換 VS 協意合建的差異.<---這部分應該要自己做功課,也不是一兩個小時可以聽的懂的
5.這應該是獎勵時程,不過時間點應該不是這樣說的,應該是公告日起算,半年,一年...等等
時間的不同是因為看你們申請的獎勵是多少,越快實施,獎勵越高,反之...
如果以送件開始算,公家單位慢吞吞的,2年內要他實施,大概會死翹翹.
6.國有土地佔1/2,這建商"賤賤的"

至於只有約60%同意,表示還有滿長一段路要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