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於 想進駐台北市的人多
預期心理 造成房價的居高不下
政府的無能、建商的囤積、投資客的炒作 尤其是罪魁禍首
以下列了關鍵的兩個方案 內容頗長
不想細看的可以看標題就好
1.政府應該調高借貸利率
無論是建商或是投資客
在房子賣出去之前 一定都把房子先拿去跟銀行借貸
用借來的錢 再買第二間房子
用第二間房子 再去借貸 買第三間房子 依此類推...
而造成這種只需一間房子的本金 就可以買數間房子的亂象
原因就在於借貸利率太低
以現有利率來說 借1000萬 年息還不到35萬
建商或投資客 轉手一間房子 動輒數百萬的利潤
付給銀行的借貸利率 根本不算什麼
所以調高借貸利率 能有效遏止哄抬炒作的空間
逼建商和投資客在虧本之前 迅速出清囤積的房子 自然房價就會有初步的下跌
搭配首購與年輕族群成家的低利借貸
讓有需要的人 可以低利率購屋
讓炒作的投資者 去負擔高利率的炒作風險
2.限制房產的持有數量
住在台北市的人 應該都有發現到
很多房子其實房價喊的高 入住率卻很低
這就是被建商或投資客所持有 用來轉手與炒作
而這種房子的所有人 有很大宗 都集中在特定人士 或特定建商手中
所以政府應該對此有因應措施
首先 限制單一人 名下所能擁有的非自用住宅持有量
除了自用住宅外 其於的房產總量要進行限制
如此可以避免大量房產集中在同一投資客手中 被壟斷炒作
投資客只能買在他人名下 增加投資風險 (借人頭還有可能被人吞掉)
再來 限定建商的空屋持有數量
建商手上持有太多空屋 這是很不合理的現象
在興建前 建商都會做過損益詳細評估
為何蓋好後還會賣不掉? 造成建商手頭上囤積大量房產?
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建商早就在建案中 預留了很多日後要用來炒作的空屋
所以應該要限制 當該建商手上持有的空屋量過多 不得進行新建案的開發
藉此逼迫建商把手頭囤積的炒作房先出清 才能蓋下一個建案
也可降低現在台北市空屋量過多的情形
Bolice wrote:
台灣的房價 除了台北市上漲 其餘地區幾乎都是下跌
原因在於 想進駐台北市的人多
預期心理 造成房價的居高不下
政府的無能、建商的囤積、投資客的炒作 尤其是罪魁禍首...(恕刪)
很不錯的想法,但卻自相矛盾,why?
造成房價居高不下的是"預期心理",請問是誰的"預期心理"?
感覺上就是怨天怨地怨政府,但?真正的問題是在哪?"一般大眾的預期心理".
Bolice wrote:
1.政府應該調高借貸利率
以現有利率來說 借1000萬 年息還不到35萬
建商或投資客 轉手一間房子 動輒數百萬的利潤
付給銀行的借貸利率 根本不算什麼......................(恕刪)
搭配首購與年輕族群成家的低利借貸
讓有需要的人 可以低利率購屋
OK,這是個有趣的話題,第一是應該也沒多少人是真正用現金一次買斷購屋(會這樣搞的,反而是投資客居多),
也就是說,相同的利率條件下,一般大眾也能借貸,也一樣能拿到低利率,所以?轉手房子賺幾百萬,
也該是一般大眾能做到的,但實際現象又如何?
所以個人認為,給財團的貸款成數才真的該減少,避免拿芭樂地去質押拿到高貸款額度.
這樣才能遏阻建商拿100元去操作一千元甚至一萬元的財務槓桿.
至於搭配首購或啥青年成家的低利貸款,現在千萬不要推,一推?只是幫助建商去清庫存,
因為,會造成不見得一定要買的人看到低利反而下場,一是價格下不來,二則是未來套牢機會更大.
Bolice wrote:
2.限制房產的持有數量
住在台北市的人 應該都有發現到
很多房子其實房價喊的高 入住率卻很低
這就是被建商或投資客所持有 用來轉手與炒作
而這種房子的所有人 有很大宗 都集中在特定人士 或特定建商手中...(恕刪)
實際上,這種操作不難,但限制持有總量則是違反資本主義的準則,所以不太可行,
但如果說採用類似防止養地的"空地稅"來防止"養屋"造成的"空屋",則應該是可行,
只要沒人住的房子,一律課以重稅,這樣應該是簡單有效的多.
只不過,不論在怎樣的政策之下,總是會有漏洞,而這些就是他們可以"獲利"的基礎.
其它不多說,就算把您這些全部實施了,還是有方法可以在交易超高價的數億數十億住宅之後,
結果卻產生政府收不到任何增值稅,房屋交易稅等,不知閣下信與不信?
切..M01真是臥虎藏龍,上次貼駕照,這次要貼VIP卡了..
Player wrote:
很不錯的想法,但卻自相矛盾,why?
造成房價居高不下的是"預期心理",請問是誰的"預期心理"?
感覺上就是怨天怨地怨政府,但?真正的問題是在哪?"一般大眾的預期心理"
一般大眾的心理 只是買個家 有個安定的居所
預期心理 絕對是出現在那些想要藉炒房獲利的人身上
何來矛盾之說@@?
Player wrote:
OK,這是個有趣的話題,第一是應該也沒多少人是真正用現金一次買斷購屋(會這樣搞的,反而是投資客居多),
也就是說,相同的利率條件下,一般大眾也能借貸,也一樣能拿到低利率,所以?轉手房子賺幾百萬,
也該是一般大眾能做到的,但實際現象又如何?
所以個人認為,給財團的貸款成數才真的該減少,避免拿芭樂地去質押拿到高貸款額度.
這樣才能遏阻建商拿100元去操作一千元甚至一萬元的財務槓桿.
至於搭配首購或啥青年成家的低利貸款,現在千萬不要推,一推?只是幫助建商去清庫存,
因為,會造成不見得一定要買的人看到低利反而下場,一是價格下不來,二則是未來套牢機會更大.
沒多少人是真正用現金一次買斷購屋 這點你說的沒錯
但你括弧內的 "會這樣搞的,反而是投資客居多"
這點以我的了解 買斷的投資客都是買斷後 再拿去銀行抵押借貸買下一間!
所以要打投資客 調高借貸利率 有其必要性
如何讓真的想買房來住的民眾不受影響
首購或啥青年成家的低利貸款就是個關鍵
投資客名下 早就有過多次房產交易紀錄 要清查並不困難
而你說的"不見得一定要買的人看到低利反而下場"
這些人 不是真正對房子有需求 而是小投資客!
如果真的是要買房子來住 又何來套牢之說?
一手打房的同時 如果你把售房的出口也封死
建商房子完全賣不掉 這是在逼房價泡沫 台灣經濟很可能會因此垮台@@"
至於你說的"減少財團的貸款成數" 當然是個好方法 也已經被太多人提及過
為何沒見到實際動作? 說穿了 不就是政府不敢打老虎? 不怪政府要怪誰?
Player wrote:
實際上,這種操作不難,但限制持有總量則是違反資本主義的準則,所以不太可行,
但如果說採用類似防止養地的"空地稅"來防止"養屋"造成的"空屋",則應該是可行,
只要沒人住的房子,一律課以重稅,這樣應該是簡單有效的多.
如果因為總量限制 違反資本主義這種理論 所以不可行
那盛行於歐美的反托拉斯法又做該何解釋?
當然 你提及的方法 也很不錯 但稅要重到什麼程度 才能杜絕囤積炒作 是個關鍵
若以總量限制 加上空屋加重課稅 雙管齊下 應該是個不錯的方法
Player wrote:
只不過,不論在怎樣的政策之下,總是會有漏洞,而這些就是他們可以"獲利"的基礎.
其它不多說,就算把您這些全部實施了,還是有方法可以在交易超高價的數億數十億住宅之後,
結果卻產生政府收不到任何增值稅,房屋交易稅等,不知閣下信與不信?
或許您有些方法或漏洞可以避繳增值稅 房屋交易稅等
但這似乎不是這串文的討論方向
我的想法與方法 只是針對壓低房價 以及讓真正想買房住的人可以買房 如此而已
僅回至此 後面不再回應
謝謝您指教!
Bolice wrote:
我的想法與方法 只是針對壓低房價 以及讓真正想買房住的人可以買房 如此而已
僅回至此 後面不再回應
謝謝您指教!...(恕刪)
如果說條件設定成"讓真正想買房住的人可以買房",那就簡單多了,
國有土地停止標售,改成標售土地使用權五十年或六十年,
這樣房價自然每年往下降,也不會有人炒作,更重要的是,政府可在約滿後,
再另找開發商,維持都市景觀的更新.也避免像之前有賤賣國土之虞.
如果說現在還推出像以前那種"國宅"的政策就免了,說穿了,熱門地段抽中了,
沒轉手而自住的有幾個?充其量只是給所謂的符合資格的一張"彩券"罷了.
問題出在於,這種房子對"真正想買房住"的人吸引力有多大?
買房需要買地嗎?這是另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另外,若只有少數人的"期望心理"作祟,房價是不可能一直漲的,
只有變成近似"全民運動",房價物價才會狂飆.
切..M01真是臥虎藏龍,上次貼駕照,這次要貼VIP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