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市府站的阪急逛街吃東西,整個下午地下美食街都人潮滿滿~真不知道這些人是專程來逛阪急的,還是要去逛其他百貨的過路客,也大概是因為這地下通道能夠讓人少上路面曬太陽,所以以後也許真的是整個信義計畫區的出入口,吞吐量大,生意最好做,其他像三越開那麼多間,我想生意一定被影響不少吧?其實以信義計畫區來看,這區本也不是腹地廣大的地區,只是離舊市區比較近,以地形與腹地而言,真的跟南港蠻像的,但是由於「市府」的強力進駐拉抬,於是造就了今天的局面,就我粗淺的認知,台中市、台南市的新市府,是乎也是循這種模式的~至於南港要成為副都心,看目前這個「版勢」是乎市府是這樣計畫沒錯,但是常常計畫趕不上變化,看看內湖科學園區就知道了,本來就只是將「基隆河截彎取直」多出來的土地規劃為「輕工業園區」,就跟南港、汐止原來的定位差不多,要你註定成為「黑鄉」,內湖以前其實只有基隆河邊例如「新明路」、「萬客隆」以前較近「內湖垃圾山」那裡比較「工業化」,其他都馬是「文教、農業」區,反而南港與汐止比較「黑鄉」,也許市府的本意是先把「南港」的工業區搬到「內湖科學園區」,這樣南港清空,然後才能擦脂抹粉變更為「副都心」,但是看看這幾年來,土地是一片一片空出來,但是有開發有改變的沒多少,本來要當副都心,這樣「工、商、住」那麼混雜就很奇怪也很難開發,市府感覺上很慢也沒什麼章法~就像信義區計畫區一般,沒有類似市府的強力進駐拉抬,這一大片鐵路兩旁的區域不知還要空多少年?而且信義計畫區或內湖科學園區,有個好處,當年的地價、房價都很低,是後來才飆升的,但是南港卻一開始就「太受注意」飆的太快,各方利益團體關注、惜售、惜開發,也許註定要慢慢來了,也許多來個幾個「金融海嘯」才能讓這地方來個鴨子划水、快速開發~不過交通還是重點,既然有了鐵路地下化多出來的那麼多的空地,就應該多一些高架的道路開發,例如像「市民大道」「環東」等這種道路交通建設在這鐵路地下化空出來的地區「匯聚」,或與汐止的「一高」「二高」「雪高」整合好,才會更快更有機會,不然現在的汐止到北市或南港的交通多爛呀,我不是在地人,隨便去問汐止人應該都會臭幹啦橋吧~
個人覺得台北就這麼大,要搞幾個都心啊?有舊都心(火車站)、新都心(信義區),再來個副都心?人的心,有用的一個就夠了不過如果把內湖定位成住宅區,個人是很歡迎如果民生汐止線及南北線蓋了,那就更好了每天從五期到信義區上班,開車不用20分鐘(連停車),感覺真好
以台北市熱鬧區段來說,大多是在「北市」與「新北」的交界,由於有廣大通勤每天往返「台北市」的新北市「住民」,造就了台北市周邊區域的熱鬧繁榮,看台北車站周遭與公館那一帶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人潮帶來錢潮,以內湖的東湖而言,這個感覺也很明顯,只是東湖真的太小了~所以未來南港當然也有可能扮演公館或台北車站的角色,只是真的要多為自己的衣食父母或共存共榮的「厝邊」多想想,不把兩市交界的交通與建設發展設計好,會有什麼搞頭嗎?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各種建設也是,沒有人性的建設,怎麼繁榮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