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控制台北房地產, 不應從稅金著手, 應從分享台北資源著手 (我分為實作與所基於的理論)

一, 實作:
1. 台灣的好處, 資源多, 統籌分配高, 工作機會好又多, 截運方便, 市容漂亮, 富豪, 都在台北市.
其他縣市都是二等三等公民, 人都有往高處爬的心理, 崇尚名牌名車作用, 所以只要有錢, 就想在台北市有個房子, 這是炫耀財富跟地位的象徵, 若不是自己住, 就給下一代住, 台灣那麼多有錢人(包含中南部), 需求大於供給, 稅金多高, 都沒用啦!!
雙B的車比平價的Toyota車貴那麼多, 有錢人只想炫富, 沒差這幾毛錢, 還是會買.

2. 趕快建設其他縣市, 高雄, 台中, 桃園航空城, 讓台北分流, 讓有錢人不再覺得住台北市是一種財富與地位的象徵.
譬如,
(1) 禁止雙北再建設科學與軟體園區,, 政府鼓勵企業總部, 好的工作機會, 從台北移到其他縣市. 若一個城市沒有好的工作機會, 房價還不跌嗎?
(2) 政府應調降台北市統籌分配, 跟其他縣市一樣, 也刪除類似煙火節這種煙火活動的經費.
(3) 若可以遷都就遷都, 若不能, 也將一些要建設的國家機關移往其他 桃園以南的縣市

二, 理論:
台北市房價是台灣金字塔頂端的價格, 新北市是第二層, 其他縣市是第三層以下.
一直有人為了炫富, 就一直往頂端加高金磚, 所以第二層第三層也就相對再追高.
政府的想法, 一直想控制頂端的價格, 以抑制全台房價, 但炫富的人還是很多, 所以加稅金沒用啦!!
唯有就是分流, 讓台灣各縣市處處開花, 這樣炫富人不再只有雙B轎車可以選擇, 甚至打消用房地產炫富的心理作用

這樣金字塔形狀的房價就漸漸變成長方體

是說房價飆升
每次都是彭淮南跳出來檔

先前大陸在鬧房價問題
是溫家寶上火線講話

但我們總統,院長卻都躲起來
由央行代理發言
怪哉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雖然大家都說彭總裁打房的力道不夠

可是我覺得這不是他的本務 他能全力使力的方面只有部分
而且他那麼頻繁的警告首購族風險,表示她也不敢太大力把這泡泡真的打破
因為目前的高房價根本不是市場機制,用市場的調控機制是解決不了的

這是一場"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完全是傳銷-老鼠會的做法

決定龐氏騙局(傳銷-老鼠會)的利潤,是必須納入更多的市場玩家,並且生產更多的鈔票。

前一個投資客吹噓房價會一直漲, 加價賣給下一個投資客,
可是這個房價暴增, 並不是因為GDP成長,或是收入增加,所帶動的房價成長

獲利並不是房屋自然增值,而是來自下一個投資客所投入的資金
房屋再繼續加價賣給下下一個投資客
他們真的相信房價永遠不會下跌,而且購屋者永遠不會減少。
投資客經過槓桿操作炒房、必須仰賴資產價格不斷的提升才能存活

這不是傳銷?那什麼是老鼠會?

一旦新加入的投資者減少或停止,龐氏騙局就會崩潰。

但是,包括財政部長, 還天真的認為, 台北市房價高是供需不足, 還缺8萬棟進來炒房
卻不去深究囤房大戶有多少?
台北市有多少空屋, 有多少因儲地而存在的小公園, 點燈率又有多少?
同時擁有三棟以上房屋的25萬人是怎麼來的?
房仲為何從不停止徵人, 並不斷擴點?

對於經濟犯罪, 要採取偵察/防犯的手段
拿出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三條之四規定
認定目前的房屋銷售就是一種"多層次傳銷"
把房屋買賣納入"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來管理


對於高房價,要「去槓桿化」,把以前那些騙人的把戲逐步拆毀,經濟秩序才能重建。

需求面:
1.加強金融機構風險控管
這不是只有控管, 而是要抓弊, 移送法辦
(有沒有"淺野支店長"和"西大阪鋼鐵"內外勾結的關係)
銀行超貸就是在幫助炒房

2.課稅抑制短期炒作
自用住宅和供轉售的房屋, 稅率一定要分開, 提高非自用住宅的持有成本
會實價徵收房屋稅嗎?
空地會收空地稅嗎? 或實價課土地稅嗎?

用於出售的房地產
會繳納評估價值1%-1.5%的不動產稅嗎?
房屋買賣會實價繳房屋交易稅嗎?轉手一次就收一次
如果買賣獲得盈利,會徵收房價的差價盈利稅嗎?
如果都沒有, 這個課稅是假的
政府不能幻想只要呼口號, 不必付出代價,就可以整頓炒房?

供給面:
興建合宜住宅、
把租屋的保障, 做到和買屋一樣
根本不必蓋新屋, 政府機關名下,就有一堆空屋,整理就可以出租
私人供出租的房子,這麼多的空屋,輔導管理就可以了
如果不會做, 那就BOT給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或BOT德國住房局

推動捷運延伸工程
交通政策不應該和住房混淆
有交通需求才蓋捷運, 否則就會淪為新加坡的大白象
台灣因為捷運路線常被更動,旁邊的土地早就被建商和炒家買光了
捷運往往是炒房,不是打房

制度面:
實施不動產實價登錄、
要查弊,否則,左手賣右手,低價高報

對預售屋交易進行管理。
預售屋像期貨,投資客可以僅繳了10%簽約金,就可每坪加價幾萬元轉手,不需要向銀行貸款,也不受特定地區或豪宅,貸款成數限制的約束,卻帶動房價上漲,造成房市假象。

預售屋未牽涉到過戶,因此,價格資訊完全無需揭露,無從得知真實價格,購屋者不僅無法掌握附近推案的成交價格,甚至同一建案其他戶的實際成交價格也無法得知,房價透明度低,可以任意喊價。

預售屋沒有實際銷售戶數資訊,許多建案掛上「完售」的招牌, 營造搶購假象, 再抬高房價

預售屋沒有奢侈稅二年移轉課稅限制,價格在投資客炒作下快速飆漲。

防堵建商將民眾買預售屋的錢,信託給銀行後,再把「信託受益權」轉讓給他人的「變相增貸」


上一篇說是"龐氏騙局", 我倒認為目前的台北不是"龐氏騙局"

我來說說一般人的投資觀點, 當我有現金兩三百萬時, 怎麼辦?
一堆理財專家都叫我們不要放定存, 錢會越來越薄. 但太多人從股市基金賠了大多的積蓄, 也太多人從房地產穩穩的賺到大錢, 成了相當大的對比.

股票:
1.歷史股價區間4000~8500, 目前股票來到歷史的相對高點. 很多聰明人也不敢往股市投資.
只剩下那些金融機構, 基金經理人拿民眾的錢在玩. 或者是像7年前的我, 初牲之犢不怕虎的人.
2.股票有內線, 有吵作, 放假消息, 作弊, 一般人玩不過人家.
3.股票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 每天看股價, 提心掉膽.
結論: 持有股票的人, 當有賺錢時, 就每天盯盤, 看什麼時候是高點賣出, 當被套牢之時, 就心灰意冷, 期待解套, 以後就不玩了, 所以, 有非常多經過2008年金融大海嘯的人, 都不玩股票基金了.

房地產:
1.房價是一直漲, 偶爾跌一下(如SAS), 但下次漲都會創歷史新高.
那美國的房價經過2008年金融風暴後, 目前漲回去了嗎? 其實, 我也不知道.
但是, 我只相信一件事情, 天花板的價格 -- 歐美日香港, 是這些已開發國家
我們是正在開發中的國家. 我們離這 天花板價格 還很遠.
所以, 我不相信 -- 正在開發中的國家所得房貸比若太高會讓房地產泡沫化.

2.我也不相信 台灣出生率問題影響到房價!!
目前越來越多移民進來台灣. 所以台灣人口還繼續往上. (台灣環境越好, 就越多人進來)
人口高齡, 越來越多子女是不會跟父母住在同一個房子. 我有兩個孩子, 我要活到100歲, 所以我的目標--總共要在市區買三個現代化的大廈新房子, 台灣有太多像我這樣的家庭, 我的父母並沒留什麼房子給我.

3.空屋率問題
房子太舊, 交通不便, 生活機能不好, 沒人住, 這房子就淘汰, 這種房子不應算在空屋率裡.
現在人喜歡住市區大廈有管理的社區, 就像你不喜歡穿舊衣服, 很多人的舊衣服都不穿了, 就等著回收, 作都更.
結論: 如果房價真的被政府打壓, 跌了, 相信我, 若沒有天然大災害, 那會再漲上去. 因為天花板價格還沒塌下來.


政府降低遺產稅, 剛好又碰到股市大跌, 造成大筆資金流到台北市房地產, 這些資金是要有疏通的管道. 政府不是缺錢蓋台中高雄桃園的捷運嗎?
這些資金既然看好房地產, 為什麼不鼓勵這些資金去投資台中,高雄,桃園的航空城捷運呢?
dwwang1018 wrote:
上一篇說是"龐氏騙局", 我倒認為目前的台北不是"龐氏騙局"...(恕刪)

何以判斷不是"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的特徵
龐氏騙局得以長期延續的方式:無限接近極限、不斷調整騙局標的物、拆東牆補西牆。
龐氏騙局形式上不盡相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
判斷龐氏騙局的特徵:鼓吹無極限的單向性增長(尤其是幾何級數的增長)。

現在不跌的房價是不是符合這些特徵

1.其增長的基礎建立在「良好預期」,而「良好預期」遠遠偏離現實狀況。
dwwang1018 wrote:
"房價是一直漲, 偶爾跌一下(如SAS), 但下次漲都會創歷史新高"...(恕刪)

這就是龐氏騙局可以利用的「良好預期」

2. 維持某種持續增長局面的前提是,社會公眾普遍持有某一「信念」,而這一「信念」並無可信的物質基礎。
dwwang1018 wrote:
我只相信一件事情, 天花板的價格 -- 歐美日香港, 是這些已開發國家
我們是正在開發中的國家. 我們離這 天花板價格 還很遠.
所以, 我不相信 -- 正在開發中的國家所得房貸比若太高會讓房地產泡沫化
我也不相信 台灣出生率問題影響到房價!!
...(恕刪)

合理房價是有科學的計算方法
這些不經過"科學計算"的「信念」,就是龐氏騙局可以利用的

3. 當某一「信念」變得脆弱之時,「信念」標的物出現調整,而通過樹立新的「信念」來維持局面不被打破。
dwwang1018 wrote:
目前越來越多移民進來台灣. 所以台灣人口還繼續往上
人口高齡, 越來越多子女是不會跟父母住在同一個房子. 我有兩個孩子, 我要活到100歲, 所以我的目標--總共要在市區買三個現代化的大廈新房子
房子太舊, 交通不便, 生活機能不好, 沒人住, 這房子就淘汰, 這種房子不應算在空屋率裡.
結論: 如果房價真的被政府打壓, 跌了, 相信我, 若沒有天然大災害, 那會再漲上去. 因為天花板價格還沒塌下來....(恕刪)

這些就是龐氏騙局可以樹立的新「信念」


2008次貸危機,是由美國國內抵押貸款違約和法拍屋急劇增加所引發的金融危機。
次級貸款市場是那些收入信譽不佳的客戶,其貸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貸款高出2%~3%。
其利潤最高,風險最大。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是將資產證券化。,其價值源於抵押付款和住房價格,它使世界各地的投資人得以投資美國房地產市場。
當美國發生抵押貸款違約, 也拖累到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及投資證券的全球投資人
這也是一場龐氏騙局

決定龐氏騙局(傳銷-老鼠會)的利潤,是必須納入更多的市場玩家,並且生產更多的鈔票。
資產證券化的目的, 就是要納入更多的玩家,增加更多的鈔票, 找全世界的鈔票
現在還是一樣,找不到錢,於是美國自己QE, 自己印鈔票

前一個投資客吹噓房價會一直漲, 加價賣給下一個投資客,
可是這個房價暴增, 並不是因為GDP成長,或是收入增加,所帶動的房價成長
其獲利並不是房屋自然增值,而是來自下一個投資客所投入的資金

房屋再繼續加價賣給下下一個投資客
他們真的相信房價永遠不會下跌,而且購屋者永遠不會減少。

投資客經過槓桿操作炒房、必須仰賴資產價格不斷的提升,營造出房價永遠上漲的神話,才能存活

一旦新加入的投資者減少或停止,龐氏騙局就會崩潰。

所以,房價一定會被不斷往上拉升,否則龐氏騙局就無法繼續下去

房價不是沒有跌,也不是表面上的SARS,那只是藉口
是之前眾多銀行對房價高估,超貸所造成的呆帳,無法償還造成擠兌,房價應該早就該崩盤了
不幸,2000-2008年,政府以2000多億的金融重建基金撐住它
2008年後又有QE
金融一直沒有辦法放棄高槓桿操作,所以無法回到正常的市場交易次序

為何房仲業從不停止徵人, 要持續擴點
因為需要更多的玩家, 房仲也跳進來加入買房

為何帥過頭要拉人集資?
資金不是來自帥過頭本人, 而是來自下線的資金

為何銀行要高估房價, 進行超貸
房價高, 買不起,於是貸款成數高, 貸款時間拉長

為何政府要推30年房貸,還以公共政策,交通建設加持?

高房價,就是由房仲/炒家/銀行/政府 所聯合主導的一場"龐氏騙局"

這和信用卡一樣,量入為出,放棄高槓桿操作, 不貪心, 才能破除"龐氏騙局"
現在是政府用資源創造利多,利多哄抬房價,大家都想往市中心擠,是要怎麼打房,政府資源不好好分配到城鄉,再加上房仲哄抬(現在收費好像是四%,一年賣一次,周圍整體房價一起升)彭老大概要變神仙才有辦法壓抑房價~
dwwang1018 wrote:
要控制台北房地產, 不應從稅金著手, 應從分享台北資源著手 (我分為實作與所基於的理論)
...(恕刪)


我持相反意見,要促進台北市都市更新速度,要從稅金著手,這樣就會有很多舊屋屋主同意了。
稅金入市庫,還可以讓廣大台北市民提昇生活品質。
在多印點鈔票台北不會是龐式騙局

國家很難龐氏騙局

中央印鈔票 銀行借出去 貸款改公司利率低2% 賺超過2%以上公司都賺

公司在養民眾

有錢人非常有錢

因為哈哈 政府基金那隻黑手拿人民的錢下去換鈔票給有錢人

壽險下去用低成本買債卷 炒房最好賺 算一土地多少錢改好賣出去賺幾十幾百意

一年利率2% 他賺幾百億 自己算超過幾年 金控今年一堆賺百億的

台北要房價跌 利率漲 股票大跌融資戶出清(上次遇到一個陪到房子被人扣押的)

公司虧錢 幾大壽險公司沒從台北離開 請不要說台北房價要跌去哪裡

他們公司裏頭的壽險資金 可以撐多久自己想一下

遠雄差點要趴都沒趴了 他趴下來多少保戶受傷

到時候賣也指市炒股票虧錢的賣 或是投資客賣 公司虧錢拿來套現

台北人只要把房屋放著都沒事 因為成本夠低阿

要跌也不會跌到大老闆豪宅

想要漲的話就是央行總宅被下令多印點鈔票 就日本一樣 變像壓低錢幣價值

外匯電子全都賺 那些錢又回來炒房

所以現在就等囉

今天看到高雄日月光汙染土地 我只能說台北市天龍國無誤

因為重工業都讓你中南部去開發 台北少部分

不過不知道多少米被你我吃下肚

光政府要員每個都在台北有房子 你覺得官員會讓自己虧嗎

官商勾結來騙人民剛剛好 你又能改變什麼

只能等到傻子 融資斷頭 公司賠錢

最大宗就是等利率高一點受不了拋出來的

那些人賣房子近去撿便宜

不然就是你家很有錢 多到隨便買 頂新 旺旺

金字塔頂端的人 根本不恤跟平民一起住

旺旺老闆說一句話最中肯 不用假先 有錢才有尊嚴
股票跟房地產真的不一樣.
1. 若房價有下修的狀況, 絕大多數人死守不賣, 因為相信總有一天會上去
但股價卻有金融機構會炒作, 賣空. 股價會狂跌, 你死守也沒用.
2. 房地產也有一點跟買衣服一樣. 我錢多就收藏. 鄉下祖產一棟, 市區過生活買一棟, 若將來有錢在市區再買一棟豪宅.
3. 上市公司, 競爭激烈, 只有少數幾家可以長紅, 但配息配股與受到整大環境影響, 以歷史來看6000~8000
但房價隨著物價上升, 跟政府標建地, 成本越來越貴, 房價基本上回不去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