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x20040101 wrote:
現在很多人想變更行政區域的理由其實很可笑
無非是房地產價格而已
覺得房價落差這麼大的地方
怎麼可以掛同樣地名的門牌呢
事實上這樣才是好事
可以均衡發展,用稅收高的地方彌補稅收少的地方
板橋收來的稅可以用在坪林的水源保護工作上
就像東京都有銀座六本木,但也有很多山區森林公園
不要甚麼事情都用房價來思考
你應該不知道,東京都底下其實還有次級公法人。
東京都底下市區的部份分成23區,
而且這個區不是一般的區而是「特別區」,
區長與區議員由民選產生,
各自有獨立的稅收與預算,
等於說光是市中心就分成23個小城市。
而且東京都還有大多摩地方與島嶼地方,
這兩塊分成很多市、町、村,
市政府町政府村政府都是民選產生的。
合計起來東京都底下總共有超過50個小的政府。
拿銀座的稅金去用到多摩山區?你想的美,根本就不可能。
pohsuan wrote:
這件事情本來就正在做...(恕刪)
政府過去就有相關的討論了,因為知道如果讓雙北合併,或者再加一個基隆,這樣台灣會出現一個超過台灣總人口4分之一的超大型都市,台灣很小不見得有可以出現超大型城市的條件,所以政府才不敢貿然合併。
東京都人口(23個特別區),不到九百萬,日本是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最大城市東京(23個特別區)的人口也只不過佔日本總人口的不到十分之一。
此外如果照你的言論來看,巴黎應該也不算國際大都市,因為真正巴黎市的人口不到300萬,面積也比台北市還小一點;但巴黎市依舊是發展很好的國際知名城市。
很多世界上的中小型國家(尤其歐洲居多),也都是有集政治 經濟 商業 文化的首都中心城市,這些首都也都有其一些外圍的市鎮形成一個首都都會圈,但真正的首都城市都不算大。
所以台北市要發展成國際大都市,或者是說台北都會圈的發展跟台北 新北(或在加基隆)是否為一個單一的城市,不見得完全有關聯。
LV9875 wrote:
政府過去就有相關的討論了,因為知道如果讓雙北合併,或者再加一個基隆,這樣台灣會出現一個超過台灣總人口4分之一的超大型都市,台灣很小不見得有可以出現超大型城市的條件,所以政府才不敢貿然合併。
東京都人口(23個特別區),不到九百萬,日本是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最大城市東京(23個特別區)的人口也只不過佔日本總人口的不到十分之一。
此外如果照你的言論來看,巴黎應該也不算國際大都市,因為真正巴黎市的人口不到300萬,面積也比台北市還小一點;但巴黎市依舊是發展很好的國際知名城市。
很多世界上的中小型國家(尤其歐洲居多),也都是有集政治 經濟 商業 文化的首都中心城市,這些首都也都有其一些外圍的市鎮形成一個首都都會圈,但真正的首都城市都不算大。
所以台北市要發展成國際大都市,或者是說台北都會圈的發展跟台北 新北(或在加基隆)是否為一個單一的城市,不見得完全有關聯。
東京的特別區都是獨立選舉的公法人,換言之其實是23個都市。日本的基礎自治體之中,人口最多的,其實是橫濱市,橫濱市底下的區不能選舉,無獨立預算,僅為派出單位。
至於說小型國家人口佔到1/4的超級都市可不可行呢?其實也有範例,比如說拉托維亞的里加市,人口達到全國的1/3左右,也是北歐的重要國際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