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vampire wrote:
其實世界的大城市,發展的進程都是相彷的,諸如東京的田園調布和紐約的長島,
雖然不是處於都市的商業核心地帶,離市中心也有一段距離,但卻是最適宜人居的地方.
長島從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開始,就一直是有錢人的後花園。
洛克菲勒有火車直達自己的莊園,羅斯福家族的莊園也是好大一片。
咱們敬愛的蔣夫人生前也是隱居在長島的蝗蟲谷(Locust Valley)
若不是有錢人的話,請住在有錢人家邊邊的貧民區吧(如 SeaCliff)
你漏說了,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take back the city 運動。
對於紐約市色情街(忘了是哪一條街)的整頓,以及都市重建。都是很重要的。
你也忘了提,紐約市上城的房價,好像都沒低過。
其實,美國郊區的發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嬰兒潮的產物。
到現在,這樣子的發展是好是壞都還沒有個定論。但是這樣的發展,加重了對於汽車的依賴,
對於過度使用/浪費能源/環境污染(洛杉磯的空氣品質),加長上下班通勤時間,以及社區意識的淡化,
都是已知的問題。
我會建議不要以別人的發展歷史,當作是必經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從別人的歷史中去蕪存菁,於都市進化的過程中,同時避開那些不好的發展。
經濟不景氣,公司紛紛倒閉,離鄉遊子逐漸回巢,內政部統計發現,東部地區九十八年首見人口呈現淨遷入。內政部統計處統計長陳敬宏認為,這是金融海嘯衍生的「回鄉潮」所致。這股回鄉潮,讓台東的農田裡多了很多「少年家」,農夫變年輕了。 ...(恕刪)
現在好像很多人都想去當農夫



























































































